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是让威廉王子来站台的帕丁顿?全世界最有礼貌的小熊!

澎湃新闻记者 钱恋水 陈晨
2015-03-04 10:1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保尔·金新片《帕丁顿熊》剧照

        “《泰迪熊》是给成年人看的,有时还有些粗鲁,《小熊维尼》是完全低幼的,《帕丁顿熊》是同时让大人和孩子们喜欢的,它为家庭而存在,像一个绅士一样的礼貌,告诉我们如何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如何去爱。”制片人大卫·海曼这样评价他的新片主人公“帕丁顿熊”。

        已在全球收获2亿美元票房佳绩的英国影片《帕丁顿熊》将于3月5日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这部真人动画喜剧电影3月3日下午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号称“史上最高规格、最高礼遇”的首映仪式,除影片主创外,英国威廉王子也到场为《帕丁顿熊》助阵。威廉王子宣布,此次访华将推进英国电影电视协会的奖学金项目引入中国内地。

        自1956年诞生至今,有太多原因令这只来自秘鲁的英国小熊与其它卡通形象们截然不同——他总是戴顶旧帽子,见人就会彬彬有礼地脱帽行礼,一口一个“先生”、“女士”、“小姐”,比它的熊同伴们(比如泰迪)乖巧得多;他酷爱橘子果酱,在跳蚤市场杀价一流,还习惯在随身手提箱的隔层里藏着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一只熊的护照。

        在保尔·金的新片《帕丁顿熊》(Paddington)中,帕丁顿成功地再次为自己添加了新的窘窘笑料,比如不懂怎么乘电梯,看见“狗狗必须被抱着坐电梯”的告示之后聪明地顺了一只狗抱着,得意洋洋踏上电梯之旅之后还是弄得熊仰狗翻。如果熟悉这只熊的习性,你会欣慰地发现,当生于1956年的人快要变成老先生的如今,帕丁顿还是那只在努力融入伦敦社会,并且永远自带笑料的认真熊。

        对于成人来说,《帕丁顿熊》的故事似乎太过低幼——秘鲁地震,小熊带足橘子果酱偷渡来到伦敦,脖子上挂着一块“请照顾这只熊,谢谢”的牌子独坐在帕丁顿站。夜幕降临,布朗一家发现了这只小熊,把他带回了家。影片中的“坏蛋”是尼可·基德曼饰演的博物馆馆长米莉森特·克莱德,一心想抓住这只会说话的小熊。

        这是一部不用带脑子来看的电影。然而,不用带脑子的电影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坏电影。相反,《帕丁顿熊》很好看。它在怪物超人横行的今天守住了一个温情脉脉的童话世界,温情到没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大家不会被一只会说话的熊吓到,也剔除了古典童话故事中的一切残暴,奉行的仍是战后西方童书作品中遵守的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世界的原则。

        在当年,这样的原则常被视为落后而屡被挑战,却在如今显得弥足珍贵,毕竟如今的孩子们已经太早识破了圣诞老人的神话。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看《帕丁顿熊》的时候都大可以放心,里面就算有坏人也不手段残忍,亦不会落得可怕的下场,最多只是被罚打扫卫生而已。

        另外,如果对英国有爱,你还会惊喜地发现《唐顿庄园》里的老爷子休·博内威利成了外冷内热的“布朗先生”,新“神秘博士”彼得·卡帕尔蒂屈尊成为布朗一家的坏邻居,萨利·霍金斯则成了老派又有爱的布朗太太。影片还尽力纳入了伦敦的景观,雨中白金汉宫外的守卫偷偷递给帕丁顿的食物是小熊在陌生城市的一次难忘的温暖遭遇。

        即使被这些明星大人们和大伦敦的风物包围,影片中最出彩的依然是这只秘鲁名字不详,被起名为“帕丁顿”的小熊。如果你已经看过影片,你会发现,关于这只熊最精彩的片段已经全部被剪入了预告片中。他鼻子耸耸时候微妙的萌蠢表情,装凶时候瞪圆的眼睛,以及闻自己耳屎时候的贱贱样子,都被集中在了预告片中。然而很多看片前已刷了数遍预告片的人依然愿意再去看一遍电影,是因为无论世道如何发展,我们仍然需要一个简单又有趣的小故事,有惊无险地讲述一只小熊如何融入一个家庭,并互相建立信任的小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西方人终于不再嘲讽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体面背后的空虚,而是难得地令我们相信,稍稍经过一点外力刺激就能成为完美家庭的事例真实存在,多么治愈。

【延展阅读:帕丁顿熊小史】

        1956年代的某一天,BBC摄像师迈克尔·邦德(Michael Bond)看见了货架上最后一只孤伶伶的玩具小熊,于是买下来送给他的妻子。小熊回家之后,他开始脑补这只熊的故事,并以离他家很近的帕丁顿车站为小熊命名。1958年,《一只叫帕丁顿的熊》出版,佩姬·佛特南(Peggy Fortnum)为其制作了插图。

1961年插画家佩姬·佛特南绘制的帕丁顿熊草图。

迈克尔·邦德1965年从BBC辞职后用来写“帕丁顿熊系列故事的打字机。

        这本书以及1970年代的BBC系列电视动画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布朗家族在结束漫长的一天之后在伦敦帕丁顿火车站发现了一只小熊。这只远渡重洋而来的小熊来自秘鲁,因为照顾他的婶婶露西住进了当地熊的养老院。

        在战后的欧洲,很多孩子背井离乡逃离被战火毁坏的故乡,只身提着箱子,挂着名牌来到英国谋生。受此启发,帕丁顿熊被塑造成了一只挂着“请照顾这只熊,谢谢”的牌子横空出世的孤儿形象。

        布朗一家——布朗夫妇和儿子约翰逊、女儿朱迪把他接回了家(温莎花园32号,很多人失望地发现这个地址是虚构的!),并把他当成侄子而非宠物一样地抚养。在他周围除了布朗一家,还有管家博德女士,同为“外来者”的匈牙利难民、古董商店老板格鲁伯先生和坏邻居科里先生,以及帕丁顿的富有亲戚Pastuzo叔叔。帕丁顿的一大特征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大吃橘子酱。

第一本关于帕丁顿熊的书:《一只叫帕丁顿的熊》。

        在后来的日子里,帕丁顿熊的故事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26本“帕丁顿熊”系列丛书在全球范围内售出了3,500万本。

        他的作者邦德先生随后辞去了BBC的工作,正式成为全职作家,并创作“帕丁顿熊”系列作品至今。是什么令他对这只熊投入了如此巨大的情感?邦德的解释是:“帕丁顿永远乐观,无论他失败了多少次。对我来说,观看这只外来的难民小熊融入一个社会,永远带着不变的初心,是简单而不会改变的快乐。”

        尽管帕丁顿熊永远处于“新伦敦熊”的状态,多年来他的故事亦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永远像个新移民一样不断尝试新的事物。

        如果说帕丁顿熊的移民形象来自战后移民潮,那么他的很多习惯则来自作者邦德的父亲。1926年,迈克尔·邦德出生于英国伯克郡,他的父亲是一个温和的邮局经理,老派而守规矩。“我的父亲是个有礼貌的人,经常戴着一顶帽子。假日的时候我们去海边,他会把裤子卷起来戴着帽子下海,以便在遇见熟人的时候能够及时地举帽行礼。如果恰巧没戴帽子,他会觉得很不好意思。”

        如今的邦德已垂垂老矣,却从未想过让帕丁顿和自己将停下在伦敦探险的脚步。他的最新作品《来自帕丁顿的爱》——帕丁顿写给露西婶婶的书信集刚刚出版。“如果你是一个作家,没人会觉得你将有退休的一天。我也不想退休,并且很高兴自己还在工作。我很难想象自己如果不写帕丁顿的故事了会怎样。”

        今年1月,伦敦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庆祝“帕丁顿熊”热回潮的展览——《一只叫帕丁顿的熊》。

        从最早的原著插图,到1965年邦德用来写故事的打字机,这场展览囊括了这只小熊60余年的故事。

来自世界各地的帕丁顿熊玩具
伦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清理1970年电视剧版的帕丁顿熊玩偶。

1970年电视动画片版的帕丁顿熊画面。
 
粉丝们寄给这只小熊的卡片们。
《一只叫帕丁顿的熊》初版内页。
小熊著名的随身箱。
1986年克里斯·奥尔绘制的帕丁顿车站速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