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军报再谈雷锋文化:传承教育问题严重,年轻人不熟助力抹黑
【编者按】
雷锋及其精神、文化已然成为人民军队几十年军史的重要组成。
近一段时间,一方面,质疑、抹黑雷锋之声甚嚣尘上,另一方面,基于新时期革命军人灵魂塑造需要,雷锋现象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3月3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整版文章,题为《雷锋文化的力量》,就如何理解雷锋文化、如何利用好雷锋文化的力量等问题,对该报原副总编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作者陶克进行了专访。
文章认为,雷锋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念,正是新一代革命军人内涵所要求的。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首先要学习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宝贵的政治品格,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文章还指出,传承雷锋精神相关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年轻一代对雷锋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势必会影响到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坚守,也使抹黑雷锋有了可乘之机。内容如下:
人格塑造是雷锋文化最大的贡献。什么样的文化坚守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塑造什么样的文化人格。从这个角度看,历经半个多世纪累积起来的雷锋文化,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象征着忠诚于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众多崇高品质的雷锋精神不断地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人格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应该看到,雷锋是一名从旧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军人,雷锋文化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在雷锋文化的形成和积淀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雷锋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官兵的文化人格,使人民军队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英雄和先进典型。雷锋的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雷锋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延伸。
作家魏巍曾将雷锋誉为“我们时代的真正新人。”这句话到现在仍不过时。雷锋展现的人格魅力与“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有着深层次的契合点。今天,我们传承雷锋精神,弘扬雷锋文化,应该把雷锋文化所积蓄的人格塑造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让雷锋精神更加有效地沁入官兵的人格世界,让“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成为官兵最为鲜明的人格品质。
——编者
记者:今天我们谈雷锋的时候,事实上我们面对着一个庞大的和雷锋有关的文化群落,这就是雷锋文化。请谈谈您所理解的雷锋文化?
陶克:今年大年初六晚上,一位出租车司机登上了央视2套“出彩中国人”大型才艺节目,他以一曲自创自演的《堵车别堵心》赢得全票而出彩。他的名字叫余波,在电视屏幕上赫然列出的头衔是:首都的士雷锋出租车队。站在舞台上的只是一个余波,而站在他背后支撑的则是首都300多个“雷锋的哥”。他们以雷锋的名义把微笑送给南来北往的乘车人,而自己分享着“雷锋人”的自豪和快乐。我觉得,这个车队,这些“雷锋的哥”,还有他们的自豪与快乐,都属于雷锋文化的内容。
从理论层面上说,雷锋和雷锋精神关乎着“为什么活着,怎么做人”的人生第一命题。而用老百姓的话说,学雷锋就意味着做“好人好事”,而这“好人好事”中又包含着人们对诚信、敬业、友善、仁爱等诸多品质的美好追求。50多年来,雷锋已经从一个人的名字转化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符号。全社会涌现出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众多书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展览等,还有不少以雷锋为名义的公益组织、社会活动、学术研究等,这些都可以视作雷锋文化的表现形式。准确地说,雷锋文化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事迹言论为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复合体。
记者:我知道,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与雷锋有关的宣传文化活动,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这些年来在雷锋宣传中最让您感动的一件事?
陶克:我作为一名军队新闻工作者很早就参与了有关学雷锋活动的采访报道,但是系统梳理研究雷锋现象应该是从1989年11月参加《解放军报》编辑部与国防大学科研部联合召开“学习雷锋回顾与展望理论座谈会”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给刚刚形成的学雷锋热潮带来了新的更加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为“过时论”“超前论”“虚假论”“否定论”等。为了回答人们对学雷锋活动的疑惑,我和另外一位编辑部同事在理论座谈会的基础上,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对学雷锋活动的起源发展及未来进行大扫描,在《昆仑》杂志发表了《中国雷锋现象》。之后又应中国青年出版社之邀,大量吸收理论工作者研究成果,在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写作出版了一本理论专著《中国雷锋现象》。后来,我又经过15年的调查思考,写作出版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编外雷锋团》等专著。在解放军报社党委的支持下,开办了“雷锋讲堂”在军队和地方宣讲了130多场。在写作和宣讲过程中,那些雷锋传人们的事迹常常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在鞍山,我见到了当年送雷锋当兵的辽阳兵役局副政委余新元。这位92岁的老红军说起雷锋就像还在眼前。他告诉我,个子矮小的雷锋用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的一颗炽热之心和在工人岗位上的杰出表现,感动了军地领导和接兵干部,作为特例送到了部队。余新元说:“雷锋临上车时,对我说,‘余叔叔,我要走了,我也没什么送你的,我就叫你一声爸爸吧。’我说,‘别,这样不好’……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了。我是3天后才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回家告诉老伴,‘坏了,咱们的孩子走了’。我们老两口抱头痛哭……”讲到此时,老人热泪纵横,扭头抽泣,我的眼泪也滴在了采访本上。从那一刻,我明白了雷锋为什么会成为雷锋,我好像成了雷锋的战友,看到了雷锋这个苦难的孩子怎么用报恩之心,报答共产党、报答人民、报答新社会,他脸上洋溢着微笑,以夏天般的火热投入工作,以春天般的温暖关爱他人……我下决心不仅要写出一个可敬可爱可学的雷锋,还要写出孕育雷锋成长的伟大时代和帮助他成长的一批伟大的人。
采写邓州“编外雷锋团”时,则是另一种感动与心酸。当年雷锋的540个战友带动起一个城市学雷锋热潮,各条战线上14000多人踊跃加入“编外雷锋团”,图的啥?在采访中,经常有素不相识的造访者走进我的房间讲述雷锋传人的感人故事,有的还拉我到家中看看他们关怀的患病儿童,以及还需要送去温暖的残疾人。我理解了,我明白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弱势群体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社会公平问题,都关乎着百姓的幸福指数和社会的稳定,雷锋精神的传播和雷锋传人的大量涌现,对老百姓意味着温暖和有指望。从这个角度说,雷锋文化也是造福广大人民的先进文化。 所以,如果问我坚持传播雷锋精神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来自于被雷锋和许多“雷锋”人生价值的感动,来自于捍卫民族英雄尊严的一种文化自觉。
记者:曾有学者认为,雷锋文化在过去5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上世纪6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真善美。7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爱岗敬业……如此等等,这样的概括或许不完全准确,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雷锋文化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侧重,您觉得,雷锋文化在今天更多指向什么?
陶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有多次关于雷锋的论述,比如“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就是鲜活的例子。他们一辈子为党和人民奋斗,没有崇高信仰、坚定信念是做不到的”“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等。习主席的论述给我们深刻启示,更指明了方向。雷锋文化围绕解决“为谁活着,做什么样的人”问题展开,其在今天乃至今后的价值取向,我觉得,都应该是回归本源——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事,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记者:雷锋精神属于全人类,但雷锋首先是一名中国军人。请谈谈雷锋与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内涵有哪些契合点?
陶克:习主席提出的“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高屋建瓴,生动具体,为当代革命军人订出了标准,描出了样子,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子。雷锋文化与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内涵无论在内在要求、本质特征、目标指向都是一致的。
前面我讲到雷锋文化核心是解决“为什么活着”和“怎么做人”问题。做人首先要有灵魂。灵魂是什么,是信仰,是信念。军人的灵魂中还有着永远不变的军魂,那就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这是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根本,也是雷锋精神的本质体现。雷锋曾说:“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他把党比作“母亲”,把社会主义当作“命根子”,把毛主席著作看成“粮食”“武器”和“方向盘”,这种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念,正是新一代革命军人内涵所要求的。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首先要学习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宝贵的政治品格,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有本事就是要素质过硬、能打胜仗。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你能干!本事,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对于当代军人尤其如此。而雷锋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以弱小之身走出强者之路,行行当标兵,留给我们“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练就本事的传家宝。
有血性就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舍我其谁的霸气。雷锋血气方刚,从不服输,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夺。在鞍钢,小个子征服大推土机;建新厂,勇带青年突击队上;在军营,训练敢拼争全优,抗洪奋不顾身向前冲。他的“奋不顾身的斗志”和随时准备为祖国为人民的献身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品德就是要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雷锋精神中最为世人赞美的就是他那崇高的道德品质。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追求“活着,就要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助人为乐,济穷帮困。像雷锋那样做人,就要学其德,行其善,守其信。在军营一身正气,到社会播撒新风。 总之,新一代革命军人内涵的概括,既为我们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形势下弘扬雷锋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记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您觉得,今天我们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应该如何利用好雷锋文化的力量?
陶克:习主席早在2013年3月6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就已经提出用雷锋文化培育一代新人问题。他指出:“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里清晰表达出要以雷锋为榜样,运用文化的力量,定向引领、凝聚同化、规范协调、鼓舞激励、陶情怡心,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
运用雷锋文化力量推动铸魂育人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常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营造军营雷锋文化氛围,建馆挂像传经典,对于传播文化有着极强的教化功能。曾经为雷锋拍摄照片的张俊老人生前曾有一个愿望,在全国建立100个雷锋展馆,他义务提供雷锋图片。他说,拜佛还要请尊菩萨,学雷锋不知雷锋什么样,做过什么事,你怎么学啊。湖南省军区原政委杨忠民退休后担任湖南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他曾对500名中小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认为雷锋是影视明星的占17%,雷锋是解放军战士的占58%,雷锋是科技工作者的占5%.……据此,杨忠民的结论同样是,学雷锋首先要知雷锋。雷锋的战友、海军原副政委冷宽将军组织雷锋战友进工厂入学校播撒雷锋精神种子,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去年年底,济南军区政治部请我向数万名新战士巡讲雷锋,我以“90后心中的雷锋”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许多90后不了解雷锋的事迹,没有看过他的日记,但他们却知道雷锋是一个好人,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有个新战士在答卷上写道:当今社会雷锋多一些,小悦悦事件就发生少一点,摔倒的老人就不会没人扶。这个调查结论给人信心,使我们看到了雷锋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和现实基础,只要在崇尚雷锋上有着共同的价值共识,我们这个民族就充满着希望。另一方面也看到教育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年轻一代对雷锋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势必会影响到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坚守,也使抹黑雷锋有了可乘之机。从这个角度说,在军营及社会上张贴雷锋画像,建造雷锋雕塑,传播经典语句,举办学雷锋成果展览,这些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