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战场|网络间谍入侵频繁,考验中国构建大国安全战略能力
“互联网世界就像当年蛮荒时代的西部,美国政府就应当成为那里的警长。”2015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以此比喻当今的互联网世界和美国政府的关系。
4天之后,2月17日,俄罗斯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实验室发现,由名为“方程组”的黑客组织开发的间谍软件,出现在了希捷、东芝和西数等硬盘厂商的硬盘驱动固件中,使用的漏洞与此前的震网病毒中使用的“零天漏洞”如出一辙,甚至还直接使用了后者的代码模块。
再过48小时,2月19日,英国《卫报》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对荷兰sim卡制造商金雅拓公司(Gemalto)的内部网络实施入侵行动,试图窃取用于加密手机通讯的加密秘钥,以便开展大规模的监听行动。
美国在网络世界实践“警长”职责
结合自2000年以来陆续被披露的美国政府的各项行动,人们或许可以初步理解美国政府是如何认知并实践网络世界的“警长”形象的:
就像好莱坞古典西部片所揭示的那样,美国拓荒年代的西部奉行的基本是“柯尔特面前人人平等”的行为准则,要成为实质意义上的警长,仅仅具有法律授予的身份(满足程序正义要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无论是快速的拔枪还是精准的击发,亦或者冷静计算基础上的铁血行动)。总之,必须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在物理上消灭那些直接的对手,在心理上威慑可能存在的潜在对手,才能成为合格的警长。当然,至于秩序,警长总是能推行一些秩序的,至于其他人,接受秩序就可以得到警长给予你的秩序。
遵循这套逻辑,回过头来看下斯诺登披露的“棱镜门”,以及后续展示的硬盘后门植入、金雅拓公司入侵行动,确实都有西部警长行事的风范,也就是通过充分运用美国政府,特别是安全机构、情报机关乃至军队所掌握的压倒性技术优势,在网络空间遵循维护、保障绝对意义上的美国国家安全,以及维护保障美国及其盟友在网络空间行动自由这个战略目标。
网络空间正处于战争状态
当然,如果熟悉历史的话,尤其是国家安全以及情报机构一般发展历史,对此情此景应该不会感到特别陌生。因为自有国家以来,在国家安全领域始终充斥着相关行动。在网络空间,美国及其核心盟友的安全-情报机构实施的这种行动,侧面应证了21世纪初期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个判断:在网络空间,我们事实上处于正处于战争状态。
如美国中情局前局长海登在探讨网络监控的特点时所指出的那样,传统军事意义上的监控或者说侦查,可以和严格意义上的攻击、防御,进行细致的区隔;但在网络空间,攻击或者说入侵,是有效实施监控或者侦查的前提。
中国应避免“警长”成为霸权
自2010年以来,美国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中就通过加入“积极防御”等理念呈现越来越强的攻击性。在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的过程中,如何认知美国的这种攻击性的网络安全战略,如何应对事实上正在进行的网络战争/攻防,如何建设完善中国的国家网络安全能力,也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从整体策略来看,中国可以选择“复制”、“无视”或者“创新”三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复制”战略基于西方战略思路中的“一报还一报”,这种战略博弈策略曾经在相关的试验中得到确认,是非常成功的博弈策略,但在现实中实践需要承担的风险,就是目前正成为讨论热点的“修昔底德陷阱”,亦或者所谓的“安全困境”。
“无视”战略对中国来说,有相当的难度,这是由中国的客观体量所决定的。
“创新”战略很容易说,实践起来难度最大,但客观上是中国唯一有效的选择。
有研究者经常强调网络与现实空间的“趋同”,遵循类似思路,或许可以考虑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的“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以及80年代里根政府的“现实主义、实力和谈判”两种不同的战略思路之间进行选择。
考虑到中国国家领导人将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轴,那么,外交战略服务的网络安全战略,应该更加侧重“实力基础上的伙伴关系建设,以及与主要竞争伙伴的战略谈判”。
具体来说,在网络空间,需要追求的战略目标,应该是避免“警长”变成霸权国家独占网络空间的标签;同时要避免在网络空间重蹈冷战的覆辙。这除了需要在核心攻防能力上质的飞跃之外,还对中国构建大国安全战略的能力提出了相当严肃的考验。2014年2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初步提出了对此问题的宏观战略判断,自2015年开始,需要的是在这场正在进行的网络战争中真正找到可实践的整体安排,这将成为评价中国是否建成网络强国的关键所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