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申之遗⑩|三林刺绣:120种工艺,三大独创手法秀上海风韵

黄厦
2015-02-28 20:23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浦东“三林刺绣”古称“筠秀”,是乡土味浓郁的江南绣种,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三林联丰村叶家宅的几位村民先后在上海开设“刺绣作场”。他们雇艺师、带徒弟,按照客户要求在绸料上描绘花纹,设计刺绣图案,分发给三林绣娘刺绣,再由作场加工刺绣成衣,形成了一条龙的体系,掀起了三林历史上第一个刺绣高潮。在此后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有超过二十万人从事刺绣业,一度迎来“三林刺绣”最辉煌的鼎盛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林刺绣”曾经作为国礼,赢得了国际声誉。
        三林刺绣是上海三林地区特有的地方刺绣形式,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它在本土绣的技艺基础上,开创出了与其它绣法所不同的流派风格,以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而著称。
        三林刺绣包含120多种工艺,但最具特色的,还是其独创的“抽、拉、雕”三大手法:“抽”,是在丝绸上抽掉几根丝,形成一定的几何图案;“拉”,是用针线将丝拉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雕”,用剪刀剪掉平面上一些部位,再“雕”成镂空的立体图案。众多的针法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抽丝纤丽,拉丝秀丽,雕绣剔透。
        在工业化生产的浪潮中,手工刺绣似乎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许多高超的技艺,正如同其它一些手工艺术一样,也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但在上海三林,还有一批人依然坚持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执着,在原有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并制作出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产品,使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10年来,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推进,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2015年1月29日,上海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透露,有关“非遗”的相关法律草案及相关研究报告已经初步完成,并已经申请上海市人大的立法立项,“今年将加大非遗立法的各项筹备工作,如果进展顺利,可望于今年下半年启动立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