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陆儒学何去何从: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解释
【编者按】
澎湃新闻(www.thepar.cn)于1月23、24日发布了对台湾“中央研究院”学者李明辉的访谈。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弟子,他就台湾社会中保留的儒家传统以及两岸的政治儒学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访谈一经发表,迅速引发大陆儒家学者乃至其他关心儒学人士的广泛关注。
2月1日,清华大学举行了“港台新儒家与大陆儒学发展方向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多位哲学、宗教学教授参会,就李明辉 在访谈中论及的诸多议题展开深入而精彩的讨论。主办方将讨论整理成文并经发言者审定,授权澎湃新闻率先发布精选部分,以飨读者。共分上下两篇,此为下篇。
干春松(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
我们要思考的是现在为什么大陆新儒家有些人会反思民主、反思宪制。反思当然不是反对。我觉得要思考我们一百多年以来的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历史,事实上我们反对的是民主“主义”或者科学“主义”。在晚清引入民主、议会、共和这些概念之后,中国有两次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实践,包括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以美国为摹本建起来的,美国的联邦制度,在当时的名称是“联省自治”,政党政治的形态是民国初年大量的政党的出现。其实,这些政党的政治面貌是十分模糊的。但是,这样的政权形态因为袁世凯的复辟演变为军阀割据。这个问题陈独秀和毛泽东也有很多分析,包括梁漱溟等,他们认为军阀割据与联省自治这类制度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次革命的成果并非革命者原初设计的那种。所以,接受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我们也叫民主制度,这个制度换了一个名字,叫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政治的复杂性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我现在的感觉是,李存山老师说的那些原则我同意,可是以美国为摹本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和以人民民主专政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政治体制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在21世纪人们怀念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共识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并不能简单地说共识没了,而是许多问题的认识深化了。而且作为改革的后果的群体分化,也必然会解构以前抽象的共识。
其实,大陆新儒学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了港台新儒家的滋养,一方面又觉得他们说得不够,要向前走。大陆儒学运动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康有为,我个人比较看重康有为是因为他最早系统提出儒家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解释。康有为是在道、学、政这三方面都接触到,他强调从道德方面要从孔教方面来,政治方面要君主立宪,对于教育他有另外一套想法。他的解决方案可能都是错的,但是他坚信并不是某个方面单个击破能够解决问题。所以路径可能是错的,但是思路是否错的,这是我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钱穆是承认皇帝固然是超越具体的法律条文的,但也不是没有限制。对于皇权的继承,权力合法性在哪,这些还是需要的。比如“五德始终”啊,这类原则并不一定是严格的规则,但也还是有的。
我觉得新儒家群体对西方的政治思想史可能没有那么清晰的了解,但是现在大多数讨论儒家发展的时候,不会完全不去读那些作品。我自己也写过文章,关于“儒家宪制”的问题有三条,第一,过去是不是。其实没有必要说过去是,因为西方过去也不是,并且如果说反科学的力度,中国过去要比西方要弱得多,我们起码不会因为你研究个日心说,就要把你烫死。因此,我们过去是不是,我们没有必要证明是。第二,如果过去不是,是否可以接纳。第三,如果可以接纳,能否发展出跟中国过去有关的一套宪制。我觉得问题可以分为这三个层次。
但我觉得现在李老师也好,许多人讨论的都是它过去是不是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对我来讲不是问题,我从来没有试图去证明孔子那时代或者汉代是宪制。而我要讨论的是,过去不是,现在可不可以接纳西方的东西。牟宗三、徐复观论证的是这个问题,论证结果是可以。而我现在要考虑的是第三个问题,即发展出来是否是完全是英国式样、法国式样或者美国式样,或者不完全一致。我本人也不会把自己归纳到狭义的大陆新儒家里去。
陈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我来参加这个茶座,是因为自己有许多困惑,希望听听大家的思考,看看能否有所开悟。在我看来,蒋庆设想的通儒院、庶民院等等制度的安排,最多是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初看起来甚至有点儿滑稽。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蒋庆这些说法背后的意义。刚才干春松说到,近代以来我们希望学美国学俄国,希望通过咸与维新而强大起来,但是干教授也说,我们的学习并没有成功。我认同干教授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来看蒋庆们的思考,尽管问题多多,但是对于中国近代以来一心想变成别人的思路是否有所突破?我们这么大一个民族,有一以贯之的悠长历史,我们既是一个国家,同时还是一个文明的形态。这种历史定位使我们不太可能完全追随别人,而一定是要成为中国。如果是这样,就得承认蒋庆对于我们是有启示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赞成蒋庆的具体设计,更不意味着我们拒绝民主自由这些普遍价值。恰恰相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源自西方的价值内在于我们的生 活。
刚才罗传芳提到港台新儒家代表了不错的方向,张君劢他们的追求已经落实到了宪法的层面。但是,这些制度是儒家开出来的吗?是从中国自身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吗?刚才李存山也谈到了张之洞的观点,大家也都不太赞成中体西用,认为一定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如果强调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那这个体用和我们的传统是什么关系?李老师还谈到民主自由一定要融入我们的体里面去,这个融入该怎么融呢?
在我研究中国思想史有限的经验里,我觉得传统思想是有很根本性的论证的。在汉唐,我们有一个宇宙论的论证,来保证政治制度和伦理原则的普遍性和崇高性。到了宋代,有一个内转,即从宇宙论的证明转向心性论的证明,以此证明制度和价值不是外在于我们的,而是与我们的心性内在地相通的。用体用的话来说,我们曾经建构了自己的体,并且在这个体上建构了自己的制度和生活。如果没有近代化的挑战,传统的体用自身是内洽的。
但是,近代的普遍价值如自由、平等、权利等等也让我们看到,传统的一套其实大有问题,必须改革,所以才有了近代以来的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如果用体用的话来说,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一套新体,把民主自由法治宪政等普遍价值纳入进来。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论证,靠过去的宇宙论和心性论能不能完成这个论证?如果不能,我 们又该怎如何论证呢?
我很喜欢黄裕生的书,他有很严密的论证。但是我也坦率地对黄裕生说,你的理论逻辑强,概念清晰,但是你思路是西方的,而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来自西方的普遍价值和内在思路被我们的体所拥有。在我看来,新儒家之新,不应该仅仅证明我们能够接受民主自由,而应该证明或者创建内在地拥有民主自由法制宪制的新体,使我们民族新的未来可能以此而展开。如果作为学者我们认为自己承担着责任,我认为应该在这些问题上多想。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之前为写澎湃新闻那篇小文章,我还找来李明辉发在《开放时代》的访谈,甚至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小册子,《儒家和现代意识》,那是他和台湾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林毓生等人笔战的产物。这三个东西,我看下来,感到李明辉的思想还是一以贯之的。李明辉是继承了港台新儒家像牟宗三这些人在政治上的共识,即对自由民主的肯定。但我觉得李明辉比他老师牟宗三要进一步的是,关于转换或者转化这个部分。李明辉作为他这一代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以及就我了解的,下面一代的代表人物郑宗义等人,对于儒学的现代转换问题,都注意得比较多了。这一点也是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李明辉提到儒学的现代转换,举了好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关于儒家跟社群主义接近的问题。社群主义是对西方传统民主的补充或纠正。而西方传统的民主,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李明辉提出,在儒家社会,民主应当建立在非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非个人主义,李明辉叫人格主义,其实在梁漱溟那里就已经开始讨论了。
但是,这里的问题是,如果西方式的民主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那么,在一种非个人主义为主流的传统当中,民主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换句话说,社群主义在西方是对民主的补充或修正,在还没有经历西方传统民主的中国,是否可以直接拿来就用?另一方面,在中国要实行西方传统的民主,是不是要鼓励或培养个人主义?
另一个是关于家庭问题。李明辉提到,随着现代的家庭慢慢变成核心家庭,老一代的人不可能像传统那样跟子女四世同堂了,现在顶多只有两世同堂。他觉得最好的家庭样式是老一代与下一代住在同一个小区但不住在一起,这样,既有各自独立的生活,同时又能维系传统的亲情。他提出这么一个模式,据说新加坡就是这样做的。可是,如果把这当成传统儒家家庭经历现代转换之后所形成的经典案例,我觉得,里面是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因为说到底,这已经不是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作用的形态。你可以这样做,但是,必须明白,这样做显然是基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传统儒家社会的那种家庭模式。在传统儒家社会里,是家族而不是现在这种核心家庭乃社会的基础。传统中国社会讲孝道,其实它是有很多制度保障在里面的,包括族权,毛泽东讲的“四大绳索”之类,很多东西是在“礼”当中规定好了的,甚至在法律当中得到确认的,比如,唐律就对不孝如何处置有详细规定。
这样看来,儒学的现代转换,似乎既包括儒学对民主自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包括民主自由应当照顾到儒学传统做一些修正。但这两方面是有冲突的:你不能一方面要西方的法治民主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另一方面又想保留传统的家庭、人情。那么,儒学现代转换到底要朝哪个方向去?
我的态度是,儒学当然要实行现代转换,但怎么转,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讨论。我希望,未来大陆儒学的发展,多朝这个方向努力,多研究些问题,少一些空头的立场之争。
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当代新儒家面临着近百年来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大家的共同点是重视传统文化,不赞同把传统文化当做建立民主制度的阻碍而取缔、打倒和抛弃,但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去影响当代人的生活、传统文化与民主制度是否兼容、传统文化在民主制度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文化自身需要进行哪些改变等问题则有不同的看法。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民主制也有多种形式,人类还在继续探索、反思,不能因为民主制不完备而拒绝,民主制的问题也是在民主的制度下去完善的,我们也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传统去补充和完善这个制度。
建设现代、自由、民主、法制的社会,需要与其相应的价值、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风气等,需要有充分的启蒙,摆脱被监护状态,培育理性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我赞同李存山老师提到的传统文化有“变”与“常”以及“损”与“益”,罗传芳老师刚才也提到传统一直是在不断地被选择、被创造之中。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其建立、巩固、完善和实践,确实离不开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但传统文化自身也需要变化。如果我们所需要的、具有现代性和普世性的精神价值能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演化出来,成为我们文化中的有机部分,这对我们建立民主制度将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中各家各派的优秀成分,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来共同促成新文化的形成,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走上世界文明的大道。
我个人更为关注道家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蕴涵了可以回应现时代问题的思想资源,可以成为从传统向现代转换中的民族性基础之一。清末魏源作《老子本义》,在《论老子》一文中称《老子》是“救世书”,严复称“《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王国维视《老子》为“专制君主之戒”。陈寅恪先生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撰写审查报告时提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道家有减少政府干预、鼓励民间自治、重视个体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追求自由、宽容他人、尊重生命、珍爱自然等主张,值得关注、研究和重新阐发。
今天应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各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借鉴其他文明和哲学思潮,加强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形成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新哲学,以影响今天和未来的人类社会。
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为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蒋庆的政治儒学是以他对于孔子思想的颇为独特的解读为基础的,这些解读本身存在很大问题。首先,蒋庆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而不是仁,这有违于孔子本人的思想实际。孔子对于儒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从西周礼乐中提炼出了仁,为儒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孔子仁学是西周礼乐文明理论自觉的标志,为儒家道德和君子人格找到了内在的根基。孔子本人明确将仁视为礼的精神内核,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 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云礼云,布帛云乎哉?”反复强调仁对于礼的优先性。可以说,内在化的仁为形式化的礼注入了灵魂,以仁为孔子思想核心是学界的基本 共识。蒋庆不仅错误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核心,也误读了孔子的礼,认为礼主要是批判人性的。其实,稍微熟悉先秦儒学史的学者都清楚,在孔子与七十子看来,礼 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礼是顺着人情而非对抗人情的,《礼记》和《郭店楚简》中也有大量相关论述。正因为如此,儒家礼治才和法家的法治区别开来。
其次,蒋庆误读了孔子的人性观,他说孔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其实,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同时看到了人性中有善恶两面,“三年学,不至于谷, 不易得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人性中的恶,而“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则无疑肯定了人性中的善,仁就是人性善的确证。在善恶两种因素 之间,孔子更重视的是前者,正因为“为仁由己”,人本身才有自我提升的潜力,儒门教育才能奏效,修身和仁政才有了前提,人格才有价值和尊严。因此,在孔子 的人性观中,性善肯定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否定了这一点,儒家的道德学说和王道政治就失去了根基。蒋庆将孔子人性论片面地说成是性恶,则大本已失,因此而歪 曲孔子政治思想也是必然。
第三,由于上面两个原因,他割裂了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断言心性儒学不能代表孔子的真精神,只有他所谓的政治儒学才能代表。其实,内圣外王一贯是儒家思想 的特质,历史上从来没有不讲心性的儒家政治哲学,也从来没有不考虑政治秩序的心性儒学,先儒探究心性从来都是为了给政治秩序寻找人性的基础。蒋庆又认为汉 代公羊学是政治儒学的正宗,是孔子为汉代立法,其实,先秦与汉代的政治体制已经发生巨变,孔子本人赞成开明的周制而反对集权的法家秦制。从学术源流讲,公 羊学只是儒家政治的一个支流而非本源,是儒家思想与汉代阳儒阴法的政治相妥协的产物。蒋庆对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缺乏基本认知,将汉代公羊学此一儒家思想的 支流误判为孔子的真精神,这是以本缘末,是对于儒家思想史的混淆,蒋庆政治儒学的一切问题皆由此来。
第四,因为对于孔子思想的诸多误读,他才误判和误导当代儒学发展方向。蒋庆否定了港台新儒家的学术方向。其实,我们尽管并不赞同港台新儒家的某些观点,但 他们通过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将儒学与西洋哲学相融通,与民主自由与科学相对接,无疑代表了儒学现代转化的大方向。否定此一方向,也就否定了从康有为到牟宗三 数代新儒家的努力,使之成为一种独断的、非理性的、违背世界潮流的思想力量。他力图将儒家意识形态化,其实是儒家的死胡同。
蒋庆本意在于重振儒学,但他基于对孔子思想的误读而提出的偏颇极端的政治儒学与国教说,同时背离了孔学精神与世界潮流,非但不能振兴儒学,还使得儒家成为 许多左右派知识分子的共同敌人,成为各大宗教戒备防范的对象。当代儒学的健康发展,必须从蒋庆对于儒家的误读、误判和误导中走出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