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联小史:既可算命,也可除妖

澎湃新闻实习生 董牧杭
2015-02-20 11:0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春贴,操粤语的人们称之为挥春,台湾人则称为春仔,甚至包括生活在朝鲜半岛、越南与日本等地的人们自古以来都有在新年之时在门外帖春贴的民俗,花花绿绿,喜气洋洋,昭示着对来年幸福美满生活的殷切希望。

        等等,这不就是春联吗?为什么非要装模作样地说“春贴”呢?

不是所有对联都叫春联

        顾名思义,春联只不过就是春节时张贴的楹联(俗称对联,就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的联语)。正所谓“两句为联,四句为绝”,体制是从诗词格律中脱变而来的春联,张贴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并极为讲求两联的对仗工稳和平仄相谐。

        显然,春联有时间(春节)、载体(纸墨)、体制(联对)三种要素,有一不合,就不可以叫做春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这上下联对,它又叫做“框对”,严格来讲,春联本是不包括横批与门心(即俗称的“门神”)在内的,更别提“斗方”(用正方形纸斜放竖立,书写字样,还经常贴在米缸、花盆等东西上)、春条(单条书写的吉语)了。

        
斗方,可别因为我没当门神,而当了“米缸保护神”,就不认识我了。

        把春联与对联混为一谈,就更滑天下之大稽了,传说中的“我国第一部研究春联的专著”《楹联丛话》就是这样遭殃的。

创作优秀春联的秘籍

        既然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要想了解更多春联历史掌故,并尝试创作一些优秀春联的话,最好的秘籍自然就是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编》了。

        梁章钜(1775-1849),出身被纪晓岚誉为“闽中巾卷世家,以长乐梁氏为第一”的书香世家,经史子集,金石翰墨无一不精,其小楷、行书技艺皆可谓登峰造极。

梁章钜手书名联:不俗即仙骨,多情真佛心。        

        此公平生无他嗜好,只爱读书,“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丁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这就是梁氏著名的“谬论”——“精熟一部”读书法。但从梁章钜驳杂得吓人的著作数量与种类来看,很像个博物学家的他肯定不是按照“精熟一部”的方法来读书的。

        《制义丛话》与《试律丛话》是梁氏最重要的著作,这两部书讲的是八股文和另一种科考应试文体试律,它们其实就是当时水平最高的“高考作文写作手册”,但论及影响,“优秀对联写作手册”《楹联丛话》显然还要更胜一筹。

        一般认为梁章钜是“对联分类学”的开山祖师,因为是书十二卷,分别题为《故事》,《应制》,《庙祀》(上下),《廨宇》,《胜迹》(上下),《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所以对联就被分为了以上十类。

        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认为说明楹联掌故的《故事》也是梁氏对春联的分类,又不顾挽词、集句和庙祀、胜迹等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逻辑范畴里,硬说只是为了写作方便而起的卷名即是对联的分类条目,这已经错得非常离谱了,再要说此书是连卷名都不屑于给一个的“春联”专著,若起梁氏于地下,闻言真不知会做何想。

        自此以后,联话体著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有张伯驹的《素月楼联话》、刘隆民的《龙眠联话》等,甚至连梁羽生也“不务正业”,写了《古今联话》,《古今名联谈趣》等联话著述,他几乎所有作品的章回名称均是对联,这正是“熟读唐诗三万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这些联话体著述不仅对春联爱好者功德无量,春联自身的历史也由之眉目清晰了。种种掌故中,最重要的当推春联之“桃符起源说”。

第一副春联居然是政治预言

        这著名的“桃符起源说”像大多数学术假说一样,也是假借一位学术权威的说法开始的,梁章钜写道: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纪昀,字晓岚,谥号文达。梁章钜的注解断然不会这么没文化,“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

        自此以后,作于公元964年春节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为什么说它“当时为语谶”呢?

        通俗来说,语谶就是指某人当时无意之中说出,日后却应验了的话。后蜀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之一,定都成都,965年春节前后为北宋所灭。末代后蜀帝王孟昶能够广为人知,恐怕更多的原因还是那位给他戴了顶绿帽子的贵妃——后蜀亡国后为宋太祖所宠的花蕊夫人。但因为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八卦上,反而很少注意到他的神机妙算完全不亚于“其智近乎妖也”的诸葛亮。

张大千绘刻花蕊夫人像

        其中因由,要从诞圣节说起。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有载,“诞圣节始于唐明皇,号千秋节,又改为天长节”。自此以后,我国也有了“圣诞节”,可惜的是,明清以降均以万寿节称之,又一个绝佳的我国“古已有之,不逊泰西”的谈资,就这样夭折了。而宋太祖的“圣诞”,也即长春节,正是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

        但孟昶未卜先知,提前安排好来年过了新春佳节,就把四川省长传位给吕“余庆”,连宋太祖赵匡胤诞圣节号“长春”都算到了,还专门挑在这一天降宋,这春联中暗藏的玄机,真是深不可测。

春联前身是道家除妖术

戴敦邦绘神荼、郁垒图

        那么,“始于桃符”又该怎么讲呢?这就得从神异之书《山海经》里的一段话说起了: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早在东汉时,民众即在自家门上绘制统领众鬼的“神荼”、“郁垒”两神与“虎”之画像,并立桃人、挂苇索以“御凶魅”。到了南北朝时,这种习俗仍然基本没有变化。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过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可是自汉至南北朝,民间始终用画着“神荼”、“郁垒”、“虎”的桃木板驱邪的真实原因,当然不是这个荒诞不经的传说,而是渗透到了民间社会最底层的道教符箓文化的影响。

        所谓符箓,源于上古巫觋之术,道教长期传习,创造了千奇百怪的符箓道法。符箓上有各种各样的神秘文字、符号、图画,既可以给人治病,也可以投入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用途多得让人瞠目结舌。至于贴于寝门之上驱鬼镇邪,这种骗钱手法,道士们怎能放过呢。

千奇百怪的符箓

        这种道家方术在民间固化以后,大家也就慢慢忘记了它的缘起,变成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了。造纸术发明之后,桃木板就被制造更为便捷、成本更为低廉的纸代替了。

        门神的形象也随着道教色彩的隐祛而产生了重大的改变,若是说唐代出现的道教“赐福镇宅圣君”钟馗形象还深刻反映了这种影响的话,在入元以后迄今最为常见的秦琼和尉迟恭形象中,已经很难看到这种渊源的蛛丝马迹了。

春联得名,最得感谢的是猪

        桃符毕竟只是春联的前身,王安石写《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宋人还叫春联为桃符呢。那么,春联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一段和猪有关的趣谈了。

        明清民间流行一个传说,赵翼的引述是:“春联之设,自明孝陵防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传旨:公卿土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说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给春联命名的故事。

        朱元璋出身低微,最害怕别人提起自己早年的贫贱经历,因此当时有许多匪夷所思的忌讳,比如猪不能叫“猪”,而要称为“本家老爷”。而在明代皇室的供奉画像中,朱元璋的相貌亦丑陋无比,额头、下巴、两颊都突拱而出,隆鼻如蒜,尖嘴似猪,脸上还布满斑斑黑点,对称均匀,这就是所谓的“猪相”。

        实际上相貌堂堂,被认为“凤目龙姿,神态英武”的朱元璋对“猪”痴迷到何种程度,于此可见一斑。无怪乎他看到一个屠户,便顿觉“惺惺相惜”,回首平生,“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真可谓豪气干云,看起来说的是人家,实际上是自况。

        历史上第一幅被命名为春联的对联,因为与猪的这段奇妙因缘,就此诞生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