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昂山百岁诞辰:要是他健在,缅甸的局面会不一样吗?

朱诺
2015-02-13 15:4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5年2月13日,是缅甸“国父”昂山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缅甸会举办全国性的纪念活动,而他的女儿——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LD,简称民盟)更是倡议,要将这些纪念活动延续到一整年。

        1947年7月,缅甸独立前夕,昂山被政敌刺杀,当时年仅32岁。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包括:他与英国首相签署的《昂山—艾德礼协议》,规划了缅甸摆脱殖民主义、实现独立的步骤;他与几个少数民族代表签署的《彬龙协议》,奠定了缅甸独立后实行联邦体制的基调;昂山还被誉为缅甸军队的缔造者,尽管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里,这支军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同与他签署《彬龙协议》的少数民族打仗,却鲜有与外敌对阵。

        就在昂山百岁诞辰纪念日到来之际,缅甸政府军与缅北的几派“民地武”组织又展开了新一轮的交战,这不仅打乱了缅甸政府原本期待在他生日前一天签署“全国性停火协议”的计划,也为今年晚些时候进行的大选蒙上了一层阴影。缅甸大张旗鼓地纪念昂山的生日,无外乎是想重新祭起民族团结的大旗,希望借着昂山的声望,让少数民族武装回到谈判桌上来。

昂山诞辰100周年的招贴海报(之一)

《彬龙协议》遗留的问题

        1947年2月,昂山与几位各少数民族代表在掸邦的小镇彬龙举行了会议,并在会上签署了著名的《彬龙协议》。协议的宗旨是缅甸本部与掸联邦(当时掸族与佤族、果敢等族建立的小联邦)、克钦邦、钦邦等少数民族地区一起独立,并强调在独立后的缅甸联邦当中,上述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充分的自治,少数民族享有与任何一位缅甸公民同等的权利。

        尽管受邀的几位少数民族代表均在协议上签了字,但是,他们只代表了缅甸众多少数民族中的几个,而当时最具离心倾向的克伦族只派代表旁听了会议,并没有在协议上签字。

        克伦族是与缅甸主体民族——缅族——矛盾最深的民族,他们原本生活在东南部沿海和泰缅边境的山区,与北面的克钦族和西面的钦族等几个少数民族一样,历史上从来没有被缅族实际管理过,一直处于相对的自治状态。缅甸现在的版图是英国人占领之后,与邻国正式划定边界时得来的,而殖民地时期,英国管理者保留了这些民族的自治状况,与对缅甸本部的管理方式截然分开。

        几百年来,由于缅族人口逐渐从缅甸中部平原向沿海迁徙,两个民族渐渐形成混居的局面。克伦人认为,他们一直受到缅族的排挤和欺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是英国人的占领使他们获得了与缅族平起平坐的地位。后来,由于美国浸信教会的努力,将近一半的克伦人(50%为缅甸官方说法,克伦人自己的统计是70%)转宗为基督徒,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被送到英美读书,学成回国后,受到殖民政府的重用。

        二次大战中,克伦人加入英军的队伍,在战场上与日军和昂山建立的缅甸独立军(缅族为主)兵戎相见,使两个民族原本就有的裂痕进一步扩大。就在昂山前往伦敦与英国政要商讨独立条件和步骤之前,克伦族的代表已经先他一步来到英国。他们恳求英国政府允许克伦人与缅甸分开独立,成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甚至可以退一步,让缅甸其他民族独立,自己留在英联邦里。但英国政府婉拒了他们的请求,反而好言相劝,让他们试着和缅族搞好关系,联合独立。

        几乎就在昂山在掸邦召集彬龙会议的同时,克伦人的700多名代表在仰光召开了克伦民族大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让缅族人无法接受的条件:他们要求的自治邦区域不仅包括了现有版图上克伦邦一块,还有伊落瓦底区、丹那沙林区、汉沙瓦底区等几个克伦人集中的地区,甚至包括了当时的首都仰光。克伦人还给这一整块地区取了一个克伦族的名字:考都雷(Kawthoolei),意为“富饶幸福的土地”。

        他们的要求自然遭到了缅甸政府的拒绝,克伦人也被斥为“英国的傀儡”、“缅族的敌人”。缅甸独立后的第二年,1949年1月,缅甸政府突然宣布撤掉了军队总指挥、克伦族人史密顿将军的职务,而由他原来的副手、缅族人奈温接替,这直接导致了克伦阵营揭竿而起,组成了克伦民族自卫组织,成为第一支与政府军作战的少数民族武装。克伦军一路杀到首都仰光的郊区,但最终还是被缅军镇压了下去。此后几十年中,由于克伦族充任带头大哥的作用,缅甸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效仿,成立了自己的武装,而克伦解放军(KNLA)一直是缅甸各少数民族对抗政府军的主要力量,鼎盛时期兵力超过2万人。

        军政府时期,克伦人的耕地、农场都被无偿“收归国有”,粮食被官价强行统购统销,克伦族的学校受到粗暴破坏,克伦人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学习,不可以有克伦文的书报杂志。克伦人的武装被赶进边境的山区,大量克伦人流亡到泰国,并在那里建立了各种反抗组织,向全世界控诉军政府灭绝种族、全盘缅化的暴行。史泰龙主演的好莱坞影片《第一滴血•4》讲的就是发生在泰缅边境克伦邦的故事。

昂山在《彬龙协议》上签字。

1947年宪法遗留的问题

        1947年底,缅甸独立前的筹备委员会讨论制订了缅甸第一部宪法。这份数万字的宪法参考了西方国家联邦宪法的模板,可算非常详细,其中规定了缅甸独立后的政治体制,确立了国会上下两院议员的选举方式,各个省邦的代表分配标准,并按照《彬龙协议》的基调,明确了保障少数民族地区自治的权利条款。

        在这部宪法的第十章中,专门写了“脱离权”(Right of Secession),大致的意思是,任何一个省邦都有权退出缅甸联邦,但是,这个权力只能在该宪法签署并实施了十年之后才可以生效;提出脱离联邦的省邦需要在该邦的议会中得到三分之二以上议员的投票支持,并举行全民公投来做最终决定;公投前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公投监督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一半来自联邦,一半来自该邦。

        缅甸独立十年后,由于战后重建所带来的经济压力、积蓄已久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多重原因,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越来越显示出离心的倾向。温和的总理吴努缺乏足够的个人魅力将各种势力凝聚在一起,也缺少能力来治理这样一个乱摊子,只好请出军队首领奈温将军组成了一个看守政府,临时应对缅甸正在恶化的乱局。看守政府把经济治理得还不错,也象征性地整顿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贪腐现象,但是,面对少数民族问题,在民主政体的框架下,奈温也感到无能为力。“脱离权”的十年大限已到,政府对这个问题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担心,就连一些少数民族首领的正常聚会,奈温也会派人去监视。看守政府到期后,奈温将权力交还给再次当选的吴努,但是,吴努对少数民族的“退让和软弱”让奈温越来越看不下去。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军事政变。

        1962年3月2日发生的军事政变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素有“花花公子”之称的奈温将军,头天夜里还在仰光剧院里观看中国芭蕾舞团的表演,没有人看出他有什么异样。然而,2号早晨不到9点,他已经指挥若定地完成了大规模的拘捕行动,解散了国会,并通过电台宣布:由于我们的联邦面临日益恶化的局面,军队已经接管了国家各部门。

掸邦昔卜末代土司苏甲盛和他的奥地利妻子萨金特在昔卜掸王宫的合影。(朱诺摄于昔卜掸王宫墙上)

        奈温发动的政变将吴努等一众联邦领导人赶下台的同时,首要任务就是在全国抓捕了一批少数民族的领袖,其中包括缅甸联邦的第一任总统、掸邦娘水的土司苏瑞泰(他在1948年缅甸独立那天与英国末代总督蓝斯爵士进行主权递交仪式。缅甸独立之初设立总统是象征性的,不负责国家管理)。掸邦昔卜的土司苏甲盛也是在那个时候失踪的。苏甲盛早年留学美国,娶了一个奥地利妻子,回到缅甸继承父亲的土司职位。2013年,我在昔卜见到了替他照看土司府的侄媳妇芬,据她描述,他们一家人向军政府索问苏甲盛的下落五十多年,至今音讯全无。苏甲盛的奥地利妻子萨金特,在丈夫失踪两年后,带着两个孩子,在西方使馆的帮助下逃出缅甸,现居美国,尚在人世。

        在随后由军政府主导制订的缅甸第二部、第三部宪法中,原来的“脱离权”章节被全部删除,关于议会、政党、选举等条款也作出了根本性的改变,缅甸实施了14年的后殖民地民主实验彻底失败了。

        在一众土司相继入狱后,掸邦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很快,掸邦境内就出现了多个自卫部队,其后,各主要武装力量合并成“掸邦民族军”,继而按地理区域分为南掸邦军和北掸邦军,加上同在掸邦境内的佤族武装、果敢武装等,中缅边境沿线从此进入乱世模式,一直到现在。

昂山诞辰100周年的招贴海报(之二)

如果昂山活到今天

        缅甸独立后的那段时间,几届政府都高举着昂山的大旗,以《彬龙协议》的主旨,来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然而,在军政府时期,《彬龙协议》不再被官方媒体提起,昂山在缅甸民众心中受拥戴的地位一度遭到打压。直到80年代末期,昂山素季回到缅甸并参与领导了民主运动之后,昂山的肖像才又开始出现在缅甸的大街小巷。

        但是,昂山也并非在所有缅甸人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少数民族当中尚且不论,即使在缅族人之间,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近几年关于昂山的“造神运动”产生了抵触情绪。昂山一手创建的缅甸军队被他们斥为国家几十年来经济不振、闭关自守的罪魁祸首,昂山个人早年的一些言行(昂山的文章和日记曾被出版),使人感到即使他能够在缅甸独立后掌权,其所作所为恐怕与军政府时代不相左右。

        昂山在日本接受军国主义培训时,曾经深有感悟。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像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强大国家政权,只需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不需要个人主义一类的胡扯。每个人都应该服从于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个人。”

        这样的认知所导致的国家构建模式恐怕与他女儿的想法大相径庭,而建立一个国家与推翻一个政权又是两回事。昂山以赶走殖民主义者为自己毕生的终极使命,当年与几位少数民族代表签订的《彬龙协议》非常粗糙,少有细节,甚至还有一些著名的“口头允诺”,比如,“如果缅族人得到一块钱,那其他民族也会得到一块钱”。而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希望在缅甸独立之前处理好民族问题的英国人感觉到昂山已经搞定一切,赶紧交权就好了。

        1947年7月19日早晨,正在仰光秘书处大楼里开政府筹备会议的总理昂山与内阁的一众部长、副部长们,遭到闯入的三名荷枪实弹刺客的连番扫射。前后仅仅几分钟,刺杀行动结束,昂山和四名部长当场毙命。昂山遇刺在缅甸引起了极大震动,他遇难的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缅甸全国性的“烈士纪念日”。昂山的意外早逝成就了他的传奇,他完成了自己的终极使命,又没有搅进建国之后的乱局当中。缅甸人当中流传的段子是这样的:“昂山走访了七个少数民族邦之后,缅族人得到了七块钱,而每个少数民族都得到了一块钱。”

        在昂山百年诞辰之际,缅甸的媒体和知识界对他做出了各种评价,很多人都试作了这样的假设:如果昂山能够活到今天,缅甸的局面会和现在大不一样吗?而他们真正应该试问的其实是:如果昂山活到了宪法规定的十年大限那一天,面对少数民族的分离主张,昂山会做出怎样的应对?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