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红色陇原 | 靖远起义:红色热土上激荡的革命号角
即便硝烟已经消散在苍松翠柏之间,杀敌的呐喊也早已随黄河之水滚滚而去,行走在白银市平川区水泉堡和山下的水泉村,仿佛仍能听到当年激越的枪声,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革命初心和英雄豪情。
这是一个与旗帜有关的日子——1932年5月6日。这一天,当时辖属靖远县、如今辖属平川区的打拉池和水泉堡春雷骤响,靖远起义部队在这方土地上树起鲜艳的红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领导的时间较早、历时较长、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从此,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畏强暴,继续在红色热土上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火。
一把铜军号
陈列在平川区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的一把小军号,铜质,通长30厘米,高14厘米,口径11厘米。这是1932年5月靖远起义爆发时游击队所使用的。就是这把历经岁月磨蚀依然锃亮如初的军号,见证了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
靖远起义中游击队使用过的铜军号
1932年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在驻扎于靖远县的陕甘绥靖公署甘肃警备第三旅发动起义,史称靖远起义。5月5日晚,因消息泄露,起义被迫提前进行。张秀山、吕振华等人分别带领王子元部的二营五连和一营一连共计200余人,兵分两路从靖远县城出发,向东面的打拉池方向行进。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6日凌晨,起义部队会合于打拉池。稍事休息后,张秀山令士兵魏邦定拿起军号吹响了队伍集结的号声,在打拉池城隍庙宣布起义,正式成立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由谢子长任总指挥,焦维炽任政委。
由此,打拉池这座建于宋代、势扼陕甘宁交通咽喉的古城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白银和甘肃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打拉池古城遗址
此后,部队在屈吴山麓的郎山台子就餐休整时,被王子元的两个骑兵营围追堵截,经过多次厮杀,终因寡不敌众,游击队被敌人的马队冲散。
魏邦定为掩护张秀山等人撤退,摔入深坑,腿部负伤,也因此免于被俘。从此,魏邦定隐居于周边农村养伤,这把军号就一直保留在他的身边。
记者采访得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国家农委主任的张秀山来靖远县寻访,最终打听到魏邦定的情况,两个战友在分别五十多年后相逢,回想起当年的战斗情景,顿时泪流满面,场面感人至深。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铭记,祭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站在纪念馆里,回顾气壮山河的峥嵘历程,革命先辈坚守初心、在危难中奋起的故事让人感慨,革命先辈播撒的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火种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那激荡人心的冲锋号声也会在一代代人的耳畔永远吹响……
一支左轮手枪
平川区水泉堡,古称金锁关,两边高山雄踞,易守难攻,是历代关防要隘。夏风吹起,水泉堡战斗遗址旁的红旗猎猎作响,古老的土城墙依然雄伟厚重。
靖远起义水泉战斗遗址
“1932年5月25日,第一次起义后陆续聚集到兰州的70多名游击队员趁着夜色掩护,乘羊皮筏子沿黄河顺流而下,在皋兰河口登岸后,于5月30日到达水泉堡。”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副馆长郁映辉告诉记者。
游击队突然到达水泉堡的消息,使敌人大为震惊。6月2日,敌人兵分两路向堡子山发起进攻,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司令张东皎举起这把难得的左轮手枪,一声令下:“打!”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将敌人压制在一道山梁背后。战斗中,敌人在地形上处于劣势,张东皎命令停火,想用政治攻势瓦解敌军。这时,敌人的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左大腿,鲜血直流。他不顾个人安危,忍痛用手按着伤口,拖着伤腿继续深入敌阵,动员敌人投降。结果不幸又被敌军子弹击中,掉下山梁后被敌擒获。敌军副总指挥梁战胜假惺惺地劝道:“张旅长,你叫游击队都回去,此事与你无关!”张东皎严词拒绝道:“头可断,血可流,想叫我投降,办不到!”敌人恼羞成怒,当场残忍杀害了张东皎,那一年,他才29岁。这把手枪,也随着张东皎的牺牲,遗留在了他最后战斗过的地方。
张东皎使用过的手枪
89年过去了,张东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仍被当地人铭记在心。在水泉一带,至今还传唱着这样的歌谣:“张东皎,陕北人,轰轰烈烈有大名。来到靖远插红旗,威震陕甘宁……”
日月换新天
水泉起义后,游击队转战于靖远、海原、会宁、榆中、景泰一带,一路打土豪、济贫户,播撒革命的火种。同年7月,游击队再次回到水泉堡,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邻近县的武装民众、国民党及军阀旧部中的进步力量也来投靠,队伍很快发展壮大到400多人。
游击队在水泉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引起了驻防靖远王云山特务营的注意,在企图收编游击队未果的情况下,特务营倾巢而出,直奔水泉堡。
战斗再一次在水泉堡打响,敌人凭借优良的武器装备疯狂进攻,游击队居高临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终因弹药不足,被围困在堡子里。当晚,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游击队乘机沿小堡子北山撤离,跳出了包围圈。
水泉堡战斗遗址——水泉小堡子
7月23日,游击队员在扎巴岗遭遇了驻景泰一条山的冶成章105旅阻击,受到重创。面对多次作战严重失利的现状,为保存力量,孙作宾、杜润滋等游击队领导人决定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等待时机重新集结。
“靖远起义与水泉起义相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且组织领导者是同一批人,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民族振兴,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勇气和决心。”郁映辉说。两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唤醒了当地民众的革命意识,播下了革命斗争的火种,对我党在靖远地区乃至甘肃的革命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89年后的今天,水泉村里,铁路、国道从村旁穿过,交通运输一派繁忙景象,地方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幸福。红旗掩映中的水泉堡肃穆静默,见证了战斗岁月,也继续见证着山脚下天翻地覆的喜人变化,守望着一方山川。
来源 | 白银日报 乔斌
原标题:《红色陇原 | 靖远起义:红色热土上激荡的革命号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