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不敢回家

2015-02-17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这是中国最后一代半拉子个人主义者的故事。他们出生于乡村和小城镇,很早就离开家乡,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过年意味着面对故乡,面对古老的传统以及完整的血缘和亲属网络。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意味着回到过去,并且体验分裂的生活。他们将被提醒,工厂、格子间、公寓、地铁以及与陌生人共同生存的城市——这些催生现代个人主义的土壤,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将被提醒,个人或核心家庭并非一切,生命的一部分价值属于其他人。

        离开城市、个人主义、核心家庭和效率取向的日常生活,他们有机会在故乡展示成功,但也因此无法掩饰挫败。评价成功的标准是单调的。兴趣和情调带来的自我满足感,只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才有价值。一旦离开城市里的朋友圈,也就离开了默契和人际支持,当他们回家过年的时候,必须面对成功的唯一定义:一切都需要折算成钱。

        这种赤裸裸的偏见让人畏惧。走亲访友,同学聚会,回乡之后的社会交往会让偏见显得强大而主流。当然,这并不是乡村和小城镇特有的问题。整个中国的价值标准都很单调,但传统社会尤其缺少多样性。对金钱的看重也并不完全出自物欲和攀比之心,也是出于爱和期待。对本已自惭于挫败的人们来说,这让挫败变得更难以承受。

        有些爱和期待可以超越金钱,但不能超越它们所产生的生命周期和道德认知。在任何时代,正是爱和期待迫使年轻人根据传统安排生活,在恰当的时间组成家庭,生育后代。对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氛围和他们对生活的实际安排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敢回家过年,不敢置身熟人社会,并面对一种统治性的偏见。他们不敢回家,因为他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兑付爱与期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