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霸占热搜两个月,这讲述“人兽之争”的大片绝了

2021-06-08 1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最近,一个「大型犯罪团伙」吸引了全国目光。

短短40天,作案41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80万元。

简直无法无天。

但,至今也没有被捉拿归案。

只因为一个个都是庞然大物——15头野象。

它们本来生活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如今却突然现身在人类居所。

横行霸道,胡吃海塞,好不快活。

一个多月来,屡屡登上热搜。

如今,这些野象已经逼近昆明。

在人类的引导下,绕开了人类聚集区。

对于这场不可思议的迁徙,更多人是以猎奇的心态,一面旁观一面取乐。

殊不知,整个事情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简单。

不得不承认,这场大象迁徙带来了不少趣闻。

去年,它们就处在了北上的行军之中。

进入2021年后,迁徙速度不断加快。

正式「抛头露面」,是直接在峨山县城的街道上现身……

随后,它们仍没有停下北上的脚步。

根据最新消息,象群已于6月2日成功到达昆明。

并在人类的引导下,绕开人口密集区,于近两天向西南方向迁移,然后又转向西北前进。

如此长距离的野象迁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纵观整个过程,这简直是一部足以让人啼笑皆非的公路电影。

大象们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对各种没见过的新奇玩意儿都尝试了一遍。

各种无厘头的事也做了一大堆。

起先,迁徙的队伍本有17头大象。

可路上有两头老象迷途知返,回到了老家。

真实原因是,它俩喝了村民的酒,酒醒后找不到大部队,才不得已原路返回。

除了「老酒鬼」以外,也有啥都不懂的萌新。

一头小象一口气误食了200斤的酒糟,当即不省象事,掉队了。

但它似乎悠然自得,享受起了难得的独处时光。

一边赶路一边玩耍,直到第二天才「不情愿」地跟上了大部队。

大部队也没干啥「好事」。

赶路赶累了,就要找水喝。

路过洗车行,直接走进去干光了足足两吨的洗车水。

象群中还有特别爱玩的。

在不小心撞坏了猪圈后,发现了几只小猪。

便开始用长鼻子撸起了这种没见过的小动物。

把小猪们吓得不轻。

其他的,还有:

看到洗衣粉,要尝尝味道。

玩酒塞子,玩了半个小时。

看到鸟笼,要给予小鸟自由的(撞坏了鸟笼)。

总之,进入了大众视野中的大象们,各种折腾、闹笑话。

这使得它们一举成了全网的明星。

而这场漫长的迁徙,也被打造成了一场趣味横生的「真象秀」。

奇葩归奇葩,搞笑归搞笑。

这场事件并非只剩下娱乐消遣,其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知道,在我国想要见到野生象绝非易事。

这次倒好,一下子就出来15头!

奇就奇在,野生动物一直以来都是对人类敬而远之。

可这回,大象们偏偏一反常态。

从移动路线能看出——

它们就是要往人多的地方去!

大象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虽然目前还没有最终定论。

但还是有专业人士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可能是头象迷路了。

大象是群居性动物。

每个家族中有一只头象统领大局,负责带路。

一般来说,这只头象肩负家族重担,必须得值得信赖。

但这个迁徙的家族偏偏正处于新老交替之际。

老头象刚刚死去,新头象经验不足,暂时还是个路痴。

这才导致整个象群彻底偏离了方向。

第二种解释,是吃的不够了。

看到这,一定有人断定是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不够,遭到了人为破坏。

是不是!?

事实恰恰相反。

自然保护区可能是保护得太好了。

来自云南省林草局的统计显示,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88.90%增至到2016年的97.02%。

森里覆盖率上去了,可这又导致了大象的主要食物野芭蕉、粽叶芦等林下植物逐步减少。

而另一方面,在保护力度加大的情况下,野象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多。

作为一个每天要花16个小时进食的吃货。

大象为了生存繁衍下去,逼不得已才活动到保护区外进行取食。

虽然保护区的设置给予了它们大量的生存空间,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偷猎现象。

但这同时也有点一刀切。

谁说大象就一定只会在保护区内活动?

随着整体数量的增加,一旦保护区内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必然会有象群走出保护区。

而走出保护区后,它们就得直面人类了。

说到底,野象迁徙事件的背后其实还是那难以调和的人象冲突。

或许,你有所不知。

这15头野象,属于亚洲象。

仅就我国而言,野生亚洲象是比野生大熊猫更为珍稀的物种,数量只有后者的六分之一。

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个州市有分布,总数不到300头。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列。

作为一种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曾一度受到人们的敬畏与供奉。

而如今却面临着何以为家、濒危灭绝的窘境。

一部国产高分纪录片《大象进行时》就借由泰国的象文化分析了这一情况。

作为知名的大象之邦,大象本来在泰国的地位崇高,

一方面,它贵为泰国皇室的象征。

代表着至高的权力与威望。

另一方面,它能被驯养来进行包括搬运、采伐、载人在内的各种劳动。

是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优秀伙伴。

2004年发生印度洋海啸时,重型机械很难到达一片狼藉的现场。

当时正是大象承担了许多搜救工作,令人称道。

而专门进行大象驯服工作的人被称为「象人」。

这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世袭职业,也是泰国的骄傲。

在好莱坞大片《亚历山大帝》中,片尾的战争场面有将近一百头战象出镜,训练有素,表现无懈可击。

它们,全都是泰国象人出品。

可即便如此,这样的国宝还是看不到丝毫光明的未来。

面对快速的城市化、机械化。

不仅野象的栖息地不断减少,驯养的大象也再无用武之地。

这甚至影响了原本相依为命的大象与象人的关系。

因为大象的食量大,驯养成本高。

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象人来说,很难不把眼光放在大象全身上下最值钱的部位——

象牙。

而不忍下杀手的,只好带着大象去城市表演卖艺。

但这其实对于大象更是长期的折磨。

因为大象有着远超人类的听力,能听到各种次声。

城市嘈杂的环境显然对它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当威猛的大象沦为乞讨的工具。

大象之邦,恐怕早已成了虚名。

而人与象的和谐共处,似乎注定是一场无解之局。

人象冲突难以和解时,暴力行为就会在两者之间发生。

在去年7月份,便传出过一则新闻:

象群在普洱市思茅区犯下了致1人死亡的「罪行」。

作为野生动物,亚洲象的危险性绝不弱于自然界中那些肉食性的顶级捕猎者。

体重在2.7吨~5吨的它们,破坏力惊人。

不仅如此,大象的群居性会使它们目标一致。

如果它们感到危险,往往会以一个家族,共十几头大象的群体形式进行攻击。

而且,野象在哺乳期或者进食时,非常易怒。

在云南省内,野象袭人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

据央视2018年的数据。

在20年间,仅西双版纳一地就有300多人遭野象攻击受伤。

更有50多人当场死亡。

而在亚洲象数量最多的印度,相关的惨剧更是多到令人发指。

仅在2015年至2019年5年时间里,印度就有2361人、510头大象死于人象冲突。

对于破坏作物的野象,印度人可没我们那么好说话,都是直接抄家伙动手。

同时,由于大象的智商在动物中名列前茅,有着极好的记忆力,会记住伤害过它的人。

所以它们有时也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经此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样的冲突,又何止是大象呢?

今年上半年,关于濒危动物的热搜频繁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

先是黑龙江鸡西出现东北虎伤人事件。

后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三只金钱豹出逃。

一系列事件将「人兽之争」提到了台面。

在东北虎伤人事件中,有网红为了蹭热度,不顾生命危险到现场围观、开直播。

给专业的抓捕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这也反映了部分人对于濒危动物的真正态度:

只是抱着好玩、猎奇的心理。

利益相关的,将其视为挣钱机器;

利益不相关的,权当看个热闹。

动物在许多人眼里,哪有尊重可言。

纪录片《我们的星球》

每一个生灵,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有其存在的意义。

我们要明白,保护濒危动物,其实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让地球家园里,容纳下更多的伙伴。

当然,保护濒危动物的前提,还是要把「人」放在首位。

在这次的迁徙事件中,前期在人口稀少地区我们没有对象群进行任何阻拦,完全顺应了它们自身的意愿。

但一旦象群接近省会,接近人口密集地区,我们便果断出面。

进行了一系列的投喂、疏散、保护和指引。

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在处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绝对是一剂良方。

目前,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仍未落幕。

鱼叔写下这篇推文,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持续关注下去。

希望大象们最后能找到理想归的所,并且一路人象平安!

只要人类少些傲慢,多些理解。

社会各界能少些浮夸的炒作,多些有效的举措。

人象冲突的状况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相信有一天,「何以为家」不再是困扰大象的难解之题。

全文完。

原标题:《霸占热搜两个月,这人兽大片绝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