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进“观众”的粤剧电影

2021-06-08 08: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三声编辑部 三声 收录于话题#导演录18个

在广州的戏院里,张险峰发现,和他一同看戏听曲的全部都是白发老人,这让他颇为震撼。“如果我拍的电影也是给老人家看,那文化以后谁来传承?”

张险峰想让“年轻观众”走进来。

于是在《白蛇传·情》中,张险峰开始了一场从形式到内容的“冒险尝试”,写意的山水画气质、从舞台到荧屏的改编都成为白蛇故事“旧曲新唱”的独特元素。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白蛇传·情》中对于戏曲与电影的重塑与表达,是在试图建立一种“面向观众而非戏迷”的全新关系。

作者|杨睿琦

数千条弹幕在屏幕上同时滚动,“针不戳”、“爱了爱了”、“求排片”开始刷屏。这是电影《白蛇传·情》预告片的B站页面。电影上映前,《白蛇传·情》预告片的播放量已破百万。

导演张险峰第一次见识到这种场面,谁都没有想到,萌生于一次戏院经历的《白蛇传·情》,竟然就这么“爆”了。

在广州的戏院里,张险峰发现,和他一同看戏听曲的全部都是白发老人,这让他颇为震撼。“如果我拍的电影也是给老人家看,那文化以后谁来传承?”

张险峰想让“年轻观众”走进来。

2013年,滕俊杰导演了中国首部3D戏曲电影《霸王别姬》。2018年,同样运用3D技术的《曹操与杨修》大受好评。而《白蛇传·情》,则大量使用4K技术与CG特效,成为中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

长达六分钟的特效场景“水漫金山”,是张险峰心中的“重头戏”,为了强化影片中的特效场景,张险峰开始“刷脸”,与相识二十年的“老拍档”——澳大利亚、新西兰特效团队展开合作,进行“水漫金山”特效的打造。

另一亮点则来自“画面”。大量中国山水画式的色彩搭配、对称式构图以及写意留白的场景,为电影注入一缕“中国式”气韵,张险峰则将此定义为“呼吸感”。摄影过程中,有着丰富拍摄经验的张险峰,第一次选择了被大多数摄影师摒弃的平光拍摄。

“我知道这非常冒险,我也纠结了很久,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平光,因为它跟写意的背景是融合的,这是东方式的一种表达。”

西湖水雾缠绕的原生场景,则为张险峰构建宋代美学体系提供空间。从日本运回的原石、比照古籍进行一比一还原的宋代家具、从头学习的宋代古法织染技术,都成为《白蛇传·情》进行中国式美学表达的独特意象。

在内容上,张险峰进行了更多“冒险”的尝试。从两个半小时的戏曲舞台时长改编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长度,“赠伞还伞”、“泛舟西湖”等经典情节在《白蛇传·情》中均被删减,张险峰认为,这有助于消解年轻观众对于戏曲的“疲惫感”。

这是张险峰与年轻观众建立联系的一种尝试,甚至可以这样认为,《白蛇传·情》中对于戏曲与电影的重塑与表达,都在试图建立一种“面向观众而非戏迷”的全新关系。

以下是《三声》和张险峰的部分对话整理:

三声:为什么会选择粤剧这一地方曲种进行改编?

张险峰:在电影之前粤剧就有《白蛇传·情》这部戏,已经演了四年。这部戏在戏曲界拿了梅花奖,曾小敏院长拿了梅花奖、文华奖,广东省和广东宣传部比较重视这个剧目,珠影集团愿意投资,愿意把《白蛇传·情》粤剧搬上银幕,这是我们的初衷。我们都想拍一个有突破,有创新的一个电影给电影观众看,不是给戏迷看。

三声:为什么会有“电影不是拍给戏迷,是拍给观众”这种想法?

张险峰:我觉得过去的戏曲电影比较“曲高和寡”,更多的是把艺术家的表演和经典剧目用电影技术完美地记录下来,光影拍的其实非常好,但是拍完之后更多的变成一个资料来留存,更具有学术意义。

三声:更像纪录片?

张险峰:其实你是给老艺术家把艺术作品留下来,也给老艺术家的后代传人做了一个学习的资料。我觉得观众在哪?我拍这部电影其实想降低自己的姿态,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在传统艺术跟观众之间建立一个桥梁,我们可以一起去沟通。比如说我对戏剧理解是这样,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说你们有什么建议给我们,我觉得要跟观众在一个平台上去谈这个事情,文化才能发展。如果它是曲高和寡的话,对文化传承其实是没有好处的。

三声:有哪些评价让你印象深刻?

张险峰:正面的评价就是很多年轻人这么喜欢《白蛇传·情》,这让我非常惊讶,准确来说是惊喜。因为这是一个流传1000年的故事。传统戏曲也发展1000多年了,你能不能表演给观众看,这是我担心的地方,我们也担心年轻观众是否能接受这样一种形式。

三声:负面的评价有吗?

张险峰:负面的评论,我也看到了一些。比如说有的人说这个画面感像影楼,我想做个说明。其实我这个电影拍的是平面艺术,西方艺术它有它的体系,它是立体的,从宗教绘画到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他强调光影反差、人物戏剧冲突。但我们不是,我们画面里面有大量的留白、写意,讲的是气韵,追求的是“牧歌式的恬静”。我们美学体系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不能借助一个作品把我们的美学的思想和形式感呈现给观众?我知道可能会有人骂我,但是无论观众接受或者不接受,我也要听听反馈,如果你不去尝试,你也不知道它是好是坏。

三声:从两个半小时的舞台剧改编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泛舟西湖”、“送伞还伞”这两个经典情节被舍弃,是否在有意加快电影的表达节奏?

张险峰:因为戏曲的叙事推进比电影慢。所以很多情节都要删掉,没办法。这个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很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看戏曲电影,我不会让你形成一种疲劳感,这是我做电影的一个目的。如果说我真的说把情节还原的很完整,观众看一半走了,这就变成一个无用功。观众能在100分钟内看到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其实就够了。我们未来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其实每一个人看,我觉得就给文化传承多一滴热血,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三声:在改编的过程中,你怎样去克服戏曲“写意化”和“程式化”的问题?

张险峰:其实原来的粤剧在传统戏曲基础上,也改编了不少。我们的编剧是莫非,他把台词和唱词全都改编了,用长短句的形式把古文跟现代文相结合。音乐方面大量使用现代乐、电子乐来烘托情感,水漫金山那场戏就用了很多电子乐营造宏大的气氛。

三声:曾小敏主张的“踢枪表演”改成了“水袖打斗”,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一些改编?

张险峰:水漫金山就是这样的改编。原来舞台上都是甩水袖,毕竟舞台演员是做虚拟性的表演,道具是假定道具,一切都是假定的。但是电影不能这样去做,因为电影观众看的是实。电影是写实,戏曲是写意。你要给观众这么多假定,他觉得没意思。你说我本来拍的挺像电影,到水漫金山一台子甩水袖,在舞台上很漂亮也很壮观,但要用大银幕去表演,你会觉得有点可笑。所以我就改编成真的水浪。包括尾声部分也有改动,原来是许仙跟白素二人对唱,后来我改成了许仙进入梦境,结尾我不想拍的那么悲。

三声:为什么想做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张险峰:我觉得刺激观众的生理是偏低级的一种方式。温暖和伤感,我觉得可以并存。那段戏许仙认为白素贞就一直跟他在一起,她一直在他身边。之后就加入舞蹈。那个舞蹈原来舞台上没有,因为我是想把它拍成一个歌舞片。

三声:一开始就想整体拍成歌舞片?

张险峰:对,我想拍成歌舞片。戏曲的舞蹈也没有我们现在舞蹈幅度那么大,但我还是想把歌舞植入进来,许仙最后抱着孩子在看塔的时候,好多佛陀花开了,其实没有开,都是他意念中的东西,他在想象它开,这些都是很多很多的改编。

三声:“水漫金山”那场戏,6分钟左右的一个特效场面,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张险峰:我们脑海里一提白蛇传,首先想到的是白蛇跟许仙的爱情,这是第一,第二就是水漫金山。这两个点在观众脑海里根深蒂固,是不能改变的东西。“水漫金山”坦率讲,作为电影拍摄你是拍不到的,不是我们拍不到,好莱坞也拍不到。

三声:水、小孩跟动物是三个最难控制的因素。

张险峰:这么大的浪,你不可能用一个小型的浪去放大,我拍过,不可能。浪是有质粒的,是有尺寸的。你弄一个小浪假装后期放得很大,其实通过一个小水珠就能看出来,这浪的比例完全不对。所以我们只能做特效,但是这一部分体量很大,但是珠影也很有魄力,因为这部分预算非常非常昂贵。

三声:预算大概有多少?

张险峰:真的不多。所以说特效必须要加深,特效的技术含量很高。水在CG里很难,因为数据量过于庞大。一个小水珠就有很多很多数据在里面,而且我们这次是用4K,成本增加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谁也没做过4K。

三声:当时为什么会想做4K?

张险峰:珠影希望能打造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电影,或者说,一个生命力比较长久的电影。

三声:之前的戏曲电影也有3D做的,像2018年的《曹操与杨修》,还有2013年的《霸王别姬》。

张险峰:一是珠影没有做3D电影的想法,二是我不认为3D是可以拍戏曲的。因为我觉得它是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我也不建议说把它拍成3D。我们的成本和时间牺牲太多了,4K的比例是2K的四倍,所以说你花了四倍的成本和时间。

三声:特效团队是珠影联系的吗?

张险峰:片子的预算确实不多,但是珠影还是很有魄力和决心,在特效方面投入很多。为了确保特效质量,我联系了跟我合作了20年的团队,我们从2000年就开始成为朋友了,到现在。

三声:想讨论一个关于美学的问题,包含时间与空间的美学体系在电影中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张险峰:你不能把一种艺术形式覆盖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一定要找到把它们俩相融在里面的中间介质,空间可以成为这一介质。宋代美学是我们艺术发展史的一个高峰,它包容了很多的艺术形式在里面。这种思想和这种呈现方式比较容易把戏曲艺术形式放在里面,同时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湖,它的水汽和雾气也与宋代的美学气质相接近,所以我们就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审美体系。

三声:实体置景方面有没有其他的一些考量?

张险峰:美术上的置景其实很难。比如说搭白素贞的家,其实这个家是我按照宋代审美风格搭的实体的家,整体是对宋代美学的一种表达。

三声:具体的设置细节是怎样的?

张险峰:真实当中要留有形式感,以及一点点的舞台感。比如说我拍了很多圆窗,圆窗其实按尺寸比正常圆窗大了很多倍,差不多将近1米8那样的一个圆窗,正常没有这尺寸。但是你拿到画面里跟演员的尺寸是契合的。生活用品我尽量拿掉,太多的话,你跟戏曲演员的表演方式不匹配,跟整个影片的味道也接不上。家具我们找了很多宋代的古画,照着里面的家具还原,还参考了很多宋代家具的古籍,进行1:1还原。包括说服装的染色方法都是用宋代古法染色,从植物中进行榨取,再形成染料,这样颜色出来会温润一些,层次也更丰富。古法染色现在没什么人会,我们特意派人去学。这种植物染料染在衣服上,十件里头你可能挑不出一件可以用,因为很多东西染坏了,它不均匀。虽然有些细节可能观众不一定能看得出来,但是你必须要这么去做。4K电影很多东西还原的很清楚,很实,你不敢在里面偷工取巧。

三声:所有东西都像你刚才说的CG特效里的小水珠,你放上去大家都能看到。

张险峰:因为你要做一部好电影,现在观众的口味很刁,欣赏水平很高,你有一点做不好都能看得出来,所以你要对自己要有一个严要求,才能够跟现在观众审美契合在一起。一切一切的付出就是为了给观众看一个好的东西。

三声:你觉得《白蛇传·情》在中国戏曲电影的发展以及戏曲传承过程中,走到了怎样的一步?

张险峰:我觉得它实际上做出一些新的思路,新的尝试。我觉得戏曲电影可能需要做不同的尝试才能慢慢走向更好。所以我想看看我们所做的这些尝试,是不是能够跟现代观众的审美和传承艺术是有关联,或者有一番作为的。

END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原标题:《走进「观众」的粤剧电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