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怀安碹窑 | 生土建筑的奇葩
视频拍摄 张跃武
生土建筑的奇葩
文 | 正成
窑洞是我国北部黄土高原地带(包括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断层带)的一种普遍的民居形式,是当地居民主要的栖身之地,从古自今伴随人类繁衍生息几千年,是人类文明发祥地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河北省怀安县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一种窑洞,其结构原理与赵州桥一样,平地起窑,拱形结构,这种窑洞叫碹窑,“怀安碹窑”已经列入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怀安碹窑与陕北窑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陕北的土窑洞多系依山就势,利用地形,选择土质较好之处,削平崖面,开挖而成,即为挖而建窑,在北方区分布很广。怀安碹窑是用晒干了的加过其它物质的泥土筑成弧形而垒、建、盖而成,以拱建窑,碹而筑窑,是典型的土碹窑。窑洞所需用的建筑材料单一、工匠少、施工便利。由于怀安碹窑多是贫苦劳动人民的寒舍,一直以来极少受到人们关注,故相关史料也比较匮乏。这里简要介绍以供商榷。
怀安碹窑历史渊源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经历了自然洞穴、人造窑洞、土碹窑和木结构房、现代建筑这四个阶段。人类一开始的居住场所应该是自然洞穴,在原始蒙昧阶段,人类只能依靠山上或其他地方自然生成的洞穴生活。一开始,人类没有主观意识去建造自己的房子,随着人口的繁衍和长大,居住场所成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情。自己建造住房成为必然。第二代居住场所应该是自己挖的窑洞,应该是受一些动物的启发,最初可能就是受老鼠或其他动物的启发,人类自己开始挖洞居住。因为老鼠与人类同穴同住,自己还会打洞,人类在捕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动物就住在自己打造的洞穴里。那么人类就进入了第二代居住场所,有意识地选择地方,给自己建造住处。这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历史性标志。第三代应该就是碹窑,其中包括木结构房屋在这个时代的诞生,靠在特定的地方挖洞而生存,人类的发展和繁衍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是耕地,水资源,和可供挖窑洞的地方,都受到限制。所以,人类必须在住房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建造,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土碹窑和木结构房屋就诞生了。这个过程,可能受到燕子和喜鹊的启发,燕子也是用泥土垒巢,而喜鹊也是用树枝木棍垒巢。这个时代应该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特别的时代,因为人类终于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生存方式,并能够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自然,并在此基础上,现代建筑才得以诞生。人类的住房发展历史的进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古语曰:南方垒木为巢,北方抟土而居。北方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够充足,人们为了生存,发明了窑洞。一则就地取材,二则以窑洞“冬暖夏凉”的属性抗御冬天严寒之苦。典型的陕北窑洞多采用靠崖沿沟的分布模式,或依地形掘下沉窑,这样的窑洞建筑和居住方式,受到很大的局限。而怀安碹窑在大的分类上属独立式窑洞,除就地取材、择地而生之外,又很好地解决了采光、用地、用水和改造生活环境等问题,居住者的随意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个突破是人类在自我演化、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其诞生不能不说是民间工艺和生存方式的一次历史性革命和转变。究其渊源,我想与怀安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不无联系。
怀安县地处冀西北,正处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接处,土壤土质上处于过渡带。土质主要南部以黄土为主,有的地方深度达几十米,黄土质地均一、层理不显、富含钙质、具有一定的胶结力、不易崩塌,粘度高、直立性强,便于挖掘或制作土坯,为当地建筑碹窑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到了县境北部土中含沙量增大,建窑的农户也相对减少。其次是当地气候独特,虽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秋多风,每年降水量不足350mm,气候比较干燥,降水量小,具备建窑的条件;再说地形上,怀安处于高原与平原的接洽处,全县以浅山丘陵为主,有的地方可以傍山掘窑,但更多地方属于平坦开阔区,不能掘地建窑,更方便于建筑集中居住的碹窑。
同时,怀安县历史悠久,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阳原县泥河湾遗址不到五十公里,属于同一个文明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的遗迹。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怀安县就有建制,唐穆宗长庆二年正式名曰“怀安县”。这样看来,怀安县所处境域人类居住较早,一直是人类生存繁衍栖息之地,怀安碹窑历史源远流长。源于独特的地理机构和资源。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在人们与大自然的适应中。怀安县正好位于太行山脉北簏,地形复杂多样,自然条件 等条件制约,碹窑以其就地取材、省工省料等优点成为当地人民居居住的选择。
怀安碹窑特征和建设
(一)
主要特征、风俗及陈设
“冬暖夏凉,绿色环保”一直以来是人类的居住梦想,怀安碹窑便成为这种梦想的天然载体。农户比较新的碹窑一般以三间为主,过去生的孩子多,五六间的也有。据村民讲,三间碹窑一般一间宽7-8尺(早些时的窑要小于7尺),深6米,高4米多。全窑以土为主,辅以木质门窗,墙体土层厚实。鉴于建筑材料和建筑容积的特殊性,窑洞内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夏季室内比室外低10摄氏度左右,冬季室内一般比室外高15摄氏度左右,系有“冬暖夏凉神仙洞”的美誉。就在这由农民智慧碹造的窑洞里,酝酿了许许多多长寿的美梦,其例不胜枚举。如在旧中国缺医少药的年代,西湾堡杨家夭村有一对夫妇,男的活到120岁,女的活到118岁,在世时见到五世玄孙。
至今为止,怀安碹窑大多还保留原生态的一窑三孔构架。一般来说,中间一孔为正窑,两侧分别为配窑,作起居室和炕室。从大门进来首先是正窑,为堂屋,然后东间为正房,父母一般都居住东正房,长子成婚后居住在西正房。多子多孙者同住一个院落,按长幼有别排列居住。除了父母住的东正房外,子、孙辈成婚后按西正房、西耳房、东下头(东下房)、西下头(西下房)、南房等顺序排列居住,不能乱了套数。乱了套数就是乱了礼数。非礼莫为,非礼莫动。尤其是几世同堂的人家,不管心里怎样不快,也得按礼数来,遵礼则安。旧时大户人家的院子里居住得满满当当。夜里窗前烛光照,满院灯火透天明。
屋内有通铺火炕,连着锅台,有在炕沿正中下方建锅灶的,叫“炜灶”或“焖灶”,做饭烧炕同时进行,炕上铺苇席。屋内放一些大缸、盛物,盛水,腌咸菜,粮食就地而囤,
(二)
使用工具及建筑程序
在工具使用上,碹窑用具传统简单,制作窑洞、土炕、锅灶的主要有:木制模等泥土工具,制作阳面门窗的主要有:锯、刨、锤、斧和钻子等木制工具。在构造上,碹窑的重点工艺就是发明创造了窑洞的主要构件,俗名:棢子。工匠选取黏度较大的黄土和碎柴草和成泥,置于模具坨制,状如半圆的 棢子便初成。待晒干后,工匠再以互相挤压的力学结构原理,用棢子建成了平地起居的窑洞。
这种工艺的力学原理在赵州桥中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今为止,怀安碹窑大多还保留原生态的一窑三孔构架。一般来说,中间一孔为正窑,两侧分别为配窑,作起居室和炕室。炕边必配一炕以取暖,本地谚语有“家暖一盘炕”的说法。取暖材料以农作物秸杆为主,环保节能,草木灰还可作为农家肥的主要原料,抗土壤板结,有助于增产丰收。
建设碹窑的过程简单,过去一般都是各家亲戚凑在一起或请邻居和朋友帮忙。因为用的是土,就地取材,附近没有,到地里或沟边上拿驴车拉。其建设程序一般为:
第一,打圾子和抹泥板子,这是碹窑的准备过程。打圾子,就是把黄土填到方形木头模子中,用石杵子砸实晒干,形成方土块儿,当地方言中叫圾子,是在建窑时垒边角时用到。泥板子,相当于赵州桥的拱石,也是拱形,厚有15cm左右。在用泥网模子做泥板子的时候,首先要在和的泥里面加很多碾子碾过的植物秸秆或柴草(秸杆用鉔草刀鉔成小段,一般在20cm左右),和泥时加到其中,用铁锹和匀,然后到平地中把泥网模子放平,将和好的比较稠的泥用铁锹铲进去,用腻子抹平,然后取出泥网模子做下一个。(如此重复要抹很多。做到足够用)。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时间了,在等到它干了以后,才能使用。
其次是打底墙,也就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槽,碹窑需要的地基较浅,约半米左右,然后用夯子夯实,越实地基越牢固。
下一步就是打窑鼻子,也就是打板墙了。这里打板墙主要用夯子,即用一截圆木头把下面钜平,上面凿空安把,由两个人抬起,同时喊着“嘿哈”的号子使劲往下杵,将土砸实砸牢,这个夯子如今在农村已经基本不存在了。首先根据墙的宽度在墙的两边固定两块墙板(主要由木板做成),然后往里边填土,用夯子夯实一层后再加土,再夯实,逐层夯实,逐渐加高墙板,最后直至窑边墙达一米左右,后墙至窑高为止,前墙除留门外至窗台为止,这样窑的三面墙基本打成,经过几天晾晒,就可以碹顶了。
再下一步就是碹窑顶,这是碹窑的核心,即用准备好的泥板子在窑鼻子上逐层垒起来,形成窑洞。这是个技术活,不懂行的根本垒不起来,碹不成窑。碹成顶后,这个窑雏形基本成型了。
最后一步即是整形,也算装修吧。一是需要“套里子',即碹成窑顶后,要在窑里抹一层泥,然后再抹白灰,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房间了。二是外装修。首先往两窑间填土,使窑间互相连接起来,窑间的土也必须夯结实,但这时用的是石杵子,即用一块方形石头上绑上木把,由两个人抬起往下杵,一直到杵结实为止,另外里面填土高度也有说法,一般要略低于窑拱顶,窑后边要略高于前边,形成平坡度,即能在秋天晒粮、堆放东西,又便于出水。其次是修檐,即在两窑间留出下水道,便于窑顶雨水排出,后来的新窑还要给窑顶前檐上垒上几层砖,看起来要齐整些。再就是"挂面",即给前墙罩面,用比较细的泥往前墙上抹,使前墙更加光溜整齐。最后就是安装门窗了。窗子一般是上圆下方,上面半圆除留出气烟孔外都用木头做成各种形状格子,糊上彩绘的或粘些剪的红纸花的白麻纸;下面安装玻璃,使得整个屋子非常漂亮、明亮。过去,人们的门窗是非常讲究的,有钱的人家门窗精雕细刻,能安装玻璃,没钱人家就是简单木头门窗,只能糊上白麻纸。
至此为止,整个碹窑就算建成了。当然,屋里还要盘炕,炕基本在窑的南边,便于人们休息时采光取暖,紧挨炕的一边还要盘锅灶。烧火做饭,烟从锅灶下流入炕里,然后再从窑里的烟囱里放出。这样一来炕热了,家里也热了,人们也就可以在此栖息居住了。屋外还要修院,大小随碹窑间数和地理位置限制,有大有小。
碹窑需要做好长期保养工作。为了使碹窑寿命长久,每到下雨的时候,尤其是连天阴雨,需要上到窑顶盖上塑料布防雨,冬天下雪后需要上去扫雪,否则融雪水易渗到窑里,有的窑夏天顶上还要长草(尤其是新窑),需要除草,然后再用石杵子弄实弄平,如此反复,窑顶几年后特别坚固,一般的小雨冲不下多少土,也不再长草了。即使这样,碹窑每到十来年的功夫,就得经过大修补,窑顶需要重新填土杵实。
碹窑与村庄的联系
怀安县历史悠久,现在很多村庄建村都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人们一般把最早在该村建设和居住的人家姓氏和与碹窑相关的如窑、房、坊等字合起来,即成为村镇名称。如:刘家窑村、李家窑村、赵家窑村、杨家窑村、第五窑村、第六窑村、叶家辛窑村、左家房子村、袁家房子村、双家房村等等。
据民间传说,怀安人最初也是挖洞而居,碹窑是成人受民间小孩玩“过家家”抟土窑洞模型启发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明的。随后,这种建筑形式在怀安迅速发展。明朝时,怀安以“某某窑”起名的村庄就有47个,现在273个行政村还有43个保留了这种称谓。这些称谓基本上是以姓氏开头,李姓碹一处就叫李家窑,王姓就叫王家窑等。这与周边地区相比较,要数怀安县为多,说明怀安县境内一直以窑为居。
怀安碹窑保存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怀安碹窑日益颓废。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观念的转变,青年人追求宽敞明亮,逐渐遗弃了低矮古老的碹窑,对在窑洞中居住的兴趣越来越少,现在只有少数老年人还居住在窑洞中;另一方面熟悉碹窑工艺的人已越来越少,现今新窑的建筑数量几乎为零。 但是现在的保留下来的碹窑在我县仍有很大数量,但质量上让人堪忧。少量的碹窑只有老年人们仍在居住,缺乏修缮,更多的已建好的碹窑经历雨水冲刷后,无人修缮,渐成废墟,甚至整个村庄搬迁,留下一片残垣断壁,这使得碹窑不可避免地成为濒危的居住文化遗存,其保护工作的开展近在眉睫。
怀安碹窑的价值
怀安碹窑是一种很特殊的建筑产物,不仅代表着平原与高原地区居民民居的过渡,也代表着过渡区域的经济文化交融,同时还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1
年代久远,独特性强。
怀安历史悠久,人类生存繁衍的居所自然伴随其发展过程,年代久远,可研性强。在怀安县境内的顾家窑和五玉寨村交界处,有一座土碹窑洞庙,叫“胡神庙”,据说是建立在北魏时期,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2
其与泥河湾遗址之间的关系。
怀安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阳原县泥河湾遗址不到五十公里。驱车一小时即到。可以这样理解,阳原县泥河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其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应具有共同的特性,因为人类文明的活动,不会只停留在较小的范围。怀安县也应在此摇篮之内。这些都值得考古学家和其它专家的考察和研究。
3
民生风俗、力学原理等值得研究。
怀安碹窑是独特的民居建筑和民生风俗、为拱而垒的力学原理等等都值得研究。为拱而垒的力学原理,保存年限长,也是一项文化遗产。
4
建筑学元素值得研究。
怀安碹窑的风水学,力学,保健学,风俗习惯等。建筑中所体现的采光、向阳、防水、通气、温度湿度调节,生活起居,通风冒烟等,为现代建筑学的母系主体。
5
对其开发的旅游价值非常大.
怀安碹窑分布在县境内,这里四面环山,沟壑较多,黄土深厚,山场广阔,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开发为特色乡村旅游。目前怀安县碹窑文化美术写生基地吸引了很多艺术家,碹窑景观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怀安碹窑给我们的思考 。
怀安碹窑作为张家口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其独特性,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从怀安碹窑这个几乎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可以看出,在全国各地,民间的创造、发明、文化遗产还有诸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保护。
(一) 怀安碹窑文化的启示
怀安碹窑,以她特有的力学原理、科学保健的易居性,就地取材择地而生,经济实惠的实用性,在全世界形成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风格和民生风俗特色。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无穷的。
1
择地而生。
怀安碹窑,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做到了择地而生,就地取材,平地起窑,又节约资源和能源,因全部是生土建筑,又不造成污染。即使废旧坍塌,也能回归自然,复土而耕。她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生存、生活和劳动的智慧结晶。是几千年来延续生命,发展生产力的一种独特的居住方式,对于扩大生存环境,充分利用耕地和水资源,对于人类繁衍和缓解人口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她与泥河湾文化、涿鹿三祖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现人类发展历程的一种见证。
2
绿色环保。
从现实的意义讲,当我们的城市和建筑越来越所谓“先进”化,而真正的,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受到的各种污染的侵害和威胁,以及各种疾病的泛滥,特别在生育和婴幼儿阶段,与我们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怀安碹窑,已经被更多的理性群体认识和认可,作为绿色环保,与大自然互为一体的生存环境和居住形式。怀安碹窑已经引起专家和国内外开发商的关注,也引起了世界节能环保型人类生居研究组织的高度重视。假如我们都能够崇尚自然,远离污染,珍惜健康和生命,不防选择这种居住形式,对于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西部发展,保证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3
以拱而碹。
怀安碹窑用泥板子互相挤压逐层垒起,其力学原理和我国的赵州桥建筑原理一样。但是,其历史年代有所间隔。怀安碹窑要比赵州桥早三百多年。可以这样考证:怀安碹窑的诞生,是当时当地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否则,就无法繁衍生息。并且是在崖打窑(延安窑洞模式)的基础上自然的一种过度。应是当地居住者自己的一种发明和创造,也是生存的需要所逼出来的智慧。她不可能是从其他地方学来的技术,也不可能跑到几千里之外的赵州桥去观摩和学习其中的建筑风格和力学原理。反而,造桥的工匠却有可能要天南海北地走动,到各地去建桥修路,也有可能就要学习和积累一些经验,用在建桥实践中。
4
亟待开发
怀安县,早在春秋战国就有建制,并有秦长城为证,怀安暄窑的历史年代较长,应引起专家和建筑学术界的重视,或开发窑洞旅游文化,让现代人体验一下窑洞生活,别有一番风味。怀安县在保护上也在作了一些工作,邀请一些专家前来考察和论证,并且启动了以碹窑文化为主的系列美术写生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并积极的招商引资开发相关的旅游、饮食、民居、农耕等文化。
(二)怀安暄窑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
宣传认识不足。
怀安暄窑的建筑工艺、建筑工具、民剧风格,都应得到大力宣传,也应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然的话,农村人口再减少,住窑的人数也在减少,人们基本上不再建筑窑洞,工匠都老去,工具在遗失,窑洞在坍塌。
2
保护前景堪忧。
怀安暄窑目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加上不少青年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逐渐失去兴趣,怀安暄窑文化传承人数量和年龄都令人担忧,如不抓紧进行抢救保护,将面临消失的境地。如现在因为碹窑已经少了,碹匠也已进入古稀之年,制造工具也慢慢在地球上消失。
3
保障经费不足。
怀安暄窑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研究和传承展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专门的经费保障。由于种种原因,投入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相当匮乏,许多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三)怀安暄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一是加强宣传,广泛传播展示。
在报纸、电视、网站上开设专栏,不定期刊登、介绍怀安暄窑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晓面,广泛宣传怀安暄窑保护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和相关“搜遗”活动,为下一步深入开展普查、推进怀安暄窑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和抢救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怀安暄窑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二是科学规划,加大保护力度。
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怀安暄窑文化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怀安暄窑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真正摸清家底。根据普查情况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工作目标及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及早开展抢救保护工作。
三是建立机构,落实保护措施。
县要建立怀安暄窑文化保护中心,乡镇成立相应的保护办公室,并落实专人,开展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多方筹措,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挖掘抢救、保护开发。要建立和健全保护工作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工作水平。
四是有效利用,做大做强品牌。
把怀安暄窑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乡土教育等相结合,大力发掘并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自豪。与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怀安优势的民间文化产品系列,做大做强特色品牌。
原标题:《怀安碹窑 | 生土建筑的奇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