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庸武侠六十年︱严晓星、六神磊磊:何谓“骨灰级金庸迷”
【编者按】
1924年3月10日的海宁,查良镛出生。
1955年2月8日的香港,《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金庸”。金庸“出生”。
从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金庸和金庸武侠问世一甲子之际,澎湃新闻刊发一系列文章纪念。
据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武侠梦。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严晓星、六神磊磊这两位金庸小说的“骨灰级粉丝”,请他们回忆自己阅读金庸小说的经验和感悟。
老师用金庸小说教我们写作文
严晓星,作家,编辑,著有《金庸识小录》。该书以短小札记体的形式,挖掘小说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碎片,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澎湃新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金庸小说的?
严晓星:小学,因为我是1975年生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应该是三四年级开始读的,大概就是1984年左右吧。但我读全还是比较晚的,好像到了中学才读全了。我记得那时候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那时候的实习老师来给我们上作文课,就讲金庸小说。其实那时的实习老师,也就是20岁左右,他们也是接受金庸小说的主体读者群。
那时候金庸小说是热得不得了,而且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也正在播放。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用《书剑恩仇录》来讲文章要有起伏,不能太平淡。他大概是讲《书剑恩仇录》的开头,讲陆菲青藏在一个清朝官员的家里。他是一个反清复明的志士,但是他隐藏在清朝官员家里,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虽然很普通,但是竟然能用针法把蚊子杀掉,这就有一种张力在里面。过了不久,又有他的仇家来寻仇。就这么一个开头,老师就用它来讲了文章怎么样才有悬念,怎样一波三折等等。
那个时候金庸小说的风靡程度是,基本上我这一代人的父亲都在看金庸小说。我去同学家里,他们的金庸小说都是用报纸包几层,很珍贵的,大家都在看。而且当时83版《射雕英雄传》放的时候,街上的行人会明显变少。
香港TVB83版《射雕英雄传》海报澎湃新闻:您当时是上课的时候读,躲在被窝里读,还是白天黑夜不停读?
严晓星:这个我印象倒不是太深刻,我读的书比较多、比较杂,不光是读金庸小说。躲在被窝里读的,也有可能是倪匡的小说,这是后来的事。金庸的小说可能也躲在被窝读过,但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就是断断续续地读。因为那时候虽然大家都看金庸小说,但是你要借的话,大家都不愿意借,都很宝贝一样的。
澎湃新闻:最喜欢金庸哪部小说?为什么?
严晓星:我觉得金庸的小说总体水平都非常高,即使那些我们看来水平偏低的小说,其实水平还是很高的。如果问我最喜欢的和水平最高的,这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在我这里比较吻合。我觉得他写得最好的、我最喜欢的是《鹿鼎记》《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我还比较喜欢一部相对短的《雪山飞狐》。
我前两天也在和我的朋友聊天,说其实我们回头去看金庸的小说,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丰富,从小说艺术来看,它当然是有很多问题的。但是即使它有那么多问题,可它仍然那么有魅力,那只能说是魅力太大了。就好像一个男士他不是帅哥,但也特别能赢得女孩子欢心,那他的确太有魅力了。
我觉得金庸小说最吸引我的可能有三个地方。第一个是它的人物形象特别鲜活,很多人物一想起来简直太熟悉了,他的口吻,他的表情,他的习惯,他的爱好,他会怎么样去处理一个事情。这个人物形象太鲜活了,非常像我们生活中的人一样。
第二个是它里面有一些人情世故,这个人情世故一下子就把它和其他很多小说拉开了距离,这也是金庸远远超出其他人的地方。金庸小说里有对人情世故的观察、理解、体验。
第三个我补充的一点就是,他的小说里面经常有比较诗性的片段,达到了那种诗的境界。比如说蝴蝶谷之会,在《倚天屠龙记》里面,他这些片段真的是境界极高,放在任何一部名著里面都不逊色。
还有像萧峰自杀的片段,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萧峰自杀的时候,旁边有很多人的议论。这个议论也有很多对人世的深刻理解,甚至有人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英雄都是很孤独的,这种孤独感写得非常好,包括萧峰在聚贤庄和他的好朋友们生死一战等。金庸小说里有很多很多的片段,境界非常高,有诗的感觉。当然他还有很多问题,你怎么说都可以,但是这三点已经很了不起了。
澎湃新闻:金庸小说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
严晓星:我最喜欢的是黄药师,因为黄药师代表了一种个性解放,一种不同流俗,但是又有原则的精神。而且他的形象和才华,都是很让人钦佩的。但是仅仅形象和才华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他的一种人格精神——个性解放的精神。我曾经在《金庸识小录》里面谈到,黄药师这个形象可能和金庸自己的经历是有关系的。金庸当时在左翼的阵营里可能受到的拘束太多,所以他通过黄药师的形象来释放自己的个性。
严晓星著《金庸识小录》,中华书局2012年版。我的书里面还写道,金庸的一些经历和他的很多角色都能对应上,他的感受写在里面。比如说令狐冲和萧峰,被所谓的正义阵营驱逐出去的时候,那种孤独感等等。
武侠小说里怪力乱神特别多,金庸小说也存在这种情况。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借助小说,普及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史知识。虽然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文史知识的范本来读,但是金庸多少还是把他的一些杂七杂八写在里面,我觉得这也蛮好的。
澎湃新闻:多长时间没有读了?
严晓星:最近读的少了,每部小说肯定都读过三遍以上,这是肯定的。但是哪一本多一点少一点,我自己也记不得了,因为要读的书太多。我最近又新买了一套最新的修订本,但是还没看。
金庸其实没想到他会改变中国很多人的记忆,我们很多人都被他影响了。金庸他自己说过他觉得很多人跟着他一起胡思乱想很有意思。有人说金庸的作品在生前已经经典化,我觉得这话言之过早。因为经典化这个事情,不是谁说了算,也不是说靠炒作就能成功。但是不管怎么样,他能在生前看到他的作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我觉得应该是很自豪的一件事。每个人在世上,我开玩笑说就是在发功,是看环境影响你还是你影响环境。有的人对环境的影响超过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我想金庸就是这样的人。
收拾书柜,最怕收拾到金庸
六神磊磊:原名王晓磊,专栏作家,“六神磊磊读金庸”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幽默的风格,来解读金庸小说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有趣细节。
澎湃新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金庸小说的?
六神磊磊:我应该不算早,是初中的时候。以前小时候也看过连环画和电视剧,但真正把原著拿起来看,是初中。初中时的寒假,我还记得是在英语老师家补课,我看见同学拿着一本盗版的《神雕侠侣》在看,我就借过来看了。很奇怪,第一本看的是《神雕侠侣》,还是盗版,很不科学啊。
澎湃新闻:您当时是上课的时候读,躲在被窝里读,还是白天黑夜不停读?
六神磊磊:我记得那时候有一阵看得特别勤,可能持续了有半年,一天到晚拿着书看。上课看被发现的概率比较大,好像没有。但是下课在家,或者周末会看。我记得我在被窝里面好像也有过,就是用手电筒的,但很快就被我妈发现了,没有持续下去。我看得比较快,比如《连城诀》,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有过这么一段时间吧,是挺疯狂的,后来就看得没有这么密,就是回炉嘛,拿回来重看,就好一点。
澎湃新闻:最喜欢金庸哪部小说?为什么?
六神磊磊:喜欢是这样,有个过程。以前最喜欢《神雕侠侣》,初中的时候,里面情节比较曲折,比较有意思,主人公的性格比较外向,也比较激烈,比较极端。小时候叛逆,也觉得自己可以像主人公那样,天不怕地不怕,到处闯祸,得罪人。后来慢慢就更喜欢《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内容更丰富一点吧。里面的人物没有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那样非黑即白的,人物更复杂一点,书里面可以咀嚼的东西更多一点。
但是说最喜欢的也不好说,如果你问我是不是喜欢《笑傲江湖》超过《连城诀》,我也不舍得这么说。金庸自己是在做很多尝试,每一本都在做一些尝试。但是按照他自己讲,“长篇的比短篇的好一点,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一点”,基本上我还是很认可他这个说法的。
澎湃新闻:金庸小说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
六神磊磊:他人物就不好说,只能说这个人物后期的比前期的要好,只能这么讲。金庸有个特点,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还是因为他对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很下工夫。有些小人物可能比大人物还有戏份,还可爱,所以说喜欢哪个不好说。
但是这样,前期很多人物我都不太喜欢,从性格上,哪怕名字上、外号上,都很干瘪,就看得出来当时他写书还没有到很容易的境界。比如说袁士霄,外号就很干巴,叫什么“天池怪侠”,觉得意思不是很大。还比如说《碧血剑》里面最牛的穆人清,外号叫“神剑仙猿”,给人感觉也比较干,形象不太丰满,所以读者印象也不太深。
后期的人物就活得多,起名字他都随意得多,更自如一点。金庸是这样,有的时候他把一个人物写活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可能附加了一些性格,一些象征意义,或者是人物内心的一些心理活动,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但我们读的时候能够感觉到。
比如说慕容复,他有个特点,他交朋友只能下交,不能平交。他虽然也告诉自己,我有一个使命,我必须在江湖上多交朋友,他自己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比如说有一大堆江湖上的“屌丝”,比较底层的江湖人,他就喜欢主动去下交,说我慕容氏为了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啊,大家一起做兄弟啊,他经常有这种表示,愿意下交。
但一旦他碰上和他身份、能力同一个层次的人,他就搞不好关系。比如说他碰上虚竹、段誉、乔峰,他就搞不好关系,他就要和大家翻脸。他不能和人平交,所以他也没有一个好朋友。他父亲慕容博还有一个能力差不多的鸠摩智当朋友,而他没有一个朋友,这是个挺有意思的人。总之,金庸小说中有意思的人还是蛮多的,我还说不上最喜欢谁。
澎湃新闻:读过几遍?多长时间没有读了?
六神磊磊:还是读过很多遍,比如你收拾书柜,有个感觉,最怕就是收拾金庸,一收拾你就开始看,结果收拾工作就做不完了。看的遍数有的多有的少,比如说几个长篇的就多一点,能读十几、二十次吧,而且有的时候是把你感兴趣的部分拿出来读。短篇读的就少一点,有些也不是太熟,比如说我对《飞狐外传》,里面天下掌门人大会的情节就不是太熟。
最近我还在看《连城诀》,应该是断断续续一直在看吧,每本小说看的次数不一样,每一本小说里的情节,看的次数也不太一样。比如《鹿鼎记》里有几段,我就比较喜欢,经常会去翻开来看。例如说韦小宝在扬州,跟当地的官员有些互动,那一段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经常翻出来看。
但是我其实觉得武侠这种东西,不该在一个人的阅读量里面占太大比重。虽然我读金庸,但不代表推崇金庸,其实也就是借着金庸的体系来说一些事情。如果一个年轻人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武侠,那没有问题。但如果武侠在他读书的量里面占得太高,这就不太好,还是应该多读一些其他的东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