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更好地为拍电影服务,影视基地不能满足于只当摄影棚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21-06-04 14:2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回首往昔,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横空出世,既开启了其时中国电视荧屏上的史诗剧大潮,也让当年的新事物“影视城”第一次进入到国人视野。《三国演义》以及稍后的《水浒传》,就拍摄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影视城。

无锡三国城

5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承办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在这座风景宜人的城市召开。

与会嘉宾合影

据了解,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影视基地经历了依靠外部要素投入驱动的外延式大发展,有媒体号称中国影视基地有上千家。而据大会发布的《中国影视基地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登记在册(可统计)影视基地约313家,其中活跃数量50-70家,也就是约20%的有效率,其中影棚数量大于10个的不到20家,存在着名目多、统计难、缺标准、水平低等普遍问题。

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成立于2020年11月26日,由全国主要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影视后期制作基地、影视主题文旅基地等以会员单位或理事单位的形式自愿参与组成。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在找定位、划标准、建模式、推技术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中国的影视基地将向片厂化、云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中国电影优质精品的创作、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大力支撑。

尹力

委员会会长尹力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用战略前瞻的眼光夯实基础,积极融入建设文化强国、电影强国的战略布局。”据悉,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在日后工作中,将履行以下八项职责: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建议出台支持政策、加强国内国际交流、树立行业示范标杆、建设行业网络平台、编发产业研究报告、培训基地相关人才。会后,还总结提出了十点“无锡共识”:

1、加强行业自律,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提倡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2、倡导行业自强,关键技术要自研自创联合攻关,科技赋能影视创作。

3、对接剧组的多层次需求,提升专业化水平,提供精细化服务。

4、共建数字化平台,共享数字资产,提高资产使用率。

5、倡导应用预演和智能化制片系统,以流程优化提高拍摄效率。

6、引进国际人才、技术,在适当时机探索在海外布局基地,引导龙头基地迈向国际化。

7、围绕影视制作核心,实行“影视+”战略,以文旅产业为基地可持续发展续航。

8、全国各基地规模化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立全国基地协作体系,以大范围协作提高竞争力。

9、积极争取影视基地基地话语权,赢得行业尊重,发出行业声音。

10、团结一心,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影视基地在新时代向片场化、云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个基地的综合性越好,越能留住剧组

在5月28日上午举行的全国影视基地高峰论坛上,李少红导演回忆拍摄经历时,提到自己最早是从拍摄电视剧《大明宫词》(2000年)接触影视基地,而她率领的《红楼梦》(2008年)的摄制团队,则是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开张后迎来的第一批剧组, 2019年公映的电影《解放:终局营救》大部分街景都是在横店取景拍摄。她自言之于国内影视基地,“有不少切身感受。”

李少红

在李少红看来,横店影视城目前是她用下来感觉最好的基地。“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管理越来越好,之于摄制组而言越来越便利。横店目前有40多个影棚,也在积极提高综合使用率。我特别期待‘水棚’(的建成),这种能够满足拍摄特殊要求的影棚,可以方便当拍摄到有水的戏份时,节省摄制组迁徙的费用和成本。总之,一个基地的综合性越好,越能留住剧组。”

正在拍摄电影《东极岛》的导演管虎也提到了“水棚”的问题,“这部片子是一个大的类型片,涉及到海战戏份,我这才发现中国大地上居然没有一个‘水棚’能完成。我也是才理解《紧急救援》拍摄时,为什么林超贤导演拉着剧组要跑到墨西哥的‘水棚’去拍。海水比例、混合度,以及海底压力、日光等等这些拍摄要素,都是要在标准化下配套提供的。”

管虎认为影视基地之于当代电影拍摄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就相当于我们要营造一个世界,营造一个家。影视基地首先要提供的是地基和房子,有了这个以后,再去‘装修’,安上窗户框,玻璃,门,在里面构造各个阶层的人员,变成一个家庭。一个成熟的影视基地,一定要有相应的专业配套,以及相应的应急机制。”

《紧急救援》“水棚”片场照

王红卫导演在发言中为当下国内影视基地给出的建议是“向前看”,“毕竟观众在迭代,影视作品在更新,这就要求影视基地不能止步于只是拍摄古装戏,或是停留在民国戏上。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大胆引进新技术,面向未来的电影,未来的作者,未来的观众。”在他看来影视基地对于电影拍摄的介入不应是被动的,“不是说我们提供了一些硬件设施,剩下交给摄制组的美术师自己去折腾就行了。而是导演和摄制组开剧本会时没想到的,到了基地可以提供细致的支持,这对创作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帮助。”

一部电影某种意义而言不是拍出来的,而是“剪”出来的。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在发言时提到,以前是电影拍完才会进入剪辑环节,现在剪辑则需要跟组实时工作,这就需要电影基地相应提供配套设施。

她以好莱坞电影《爆裂鼓手》为例: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当时是把剪辑师、录音师和作曲整合在一个工作室里协同合作。“剪完一个片断,需要用怎样的音响,录音师和作曲马上会过来一块商量。这三个原来分散的部门协同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画面不足或不好就调画面,音效觉得差口气,马上就能重新创作。这样最后成片的情绪和感染力才是一气呵成,直击人心的。”

贾樟柯自言过往自己多是在中西部地区取景拍摄,“国家幅员辽阔,中国电影的类型丰富。中西部对于电影基地的热情也很高,但对于基地的定位以及内部的标准,要承载哪些功能往往缺少了解。我建议协会成立后可以有一些标准化的指导建议出台。”

贾樟柯

他还举例说大部分的电影还是实景和搭景结合拍摄的,“就此影视基地应该同当地政府密切合作,有一种拍摄后援会的形式支撑,而不仅仅是提供影棚,比如说大型公共空间,火车站,高铁站,医院类似这种拍摄使用率高的景地,如果能够有一个统一的协调,影视基地的整体吸引力会更高。”

影视强国的竞争是影视集群产业的竞争

中国影视基地虽然不少,但全国来看布局并不均衡,“主要是江浙沪、北京、山东、福建、广东比较成熟一点,中部、西南、西北、东北也有,但较少,产业要素不太全。”

5月28日下午举办的FBA共识·中国影视基地发展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者刘藩在会议现场做了《产业集群效率和全球价值链位置:中国影视基地的问题和对策》的主题报告。报告继而指出,“影视强国的竞争是影视集群产业的竞争。集群是指地理上集中在一个地方,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相关联机构互相形成的一个群体,包括企业,也包括为企业提供的相关服务机构。”

针对数字时代,报告特别点出虚拟集群的概念,“比如说《金刚川》在不同地方拍,但做到了实时汇总,同期处理。如此保证了产业集群的高效率,这也是未来的趋势。”

《流浪地球》片场照

中国影视基地目前存在“比较优势不突出”、“选址不科学”、“经营同质化,创新不足”、“要素不全,服务不好”、“科技含量不高”、“文旅感召力不强”等问题。有的放矢,报告也给出了相应对策,特别提到“流程标准化”的梳理与建立,“不管是后期前置,还是剪辑和声音配套,实际上都是流程需要更优化。郭帆拍完《流浪地球》说我们不够标准,而标准化不足的地方都需要人力弥补,(造成)成本高、效率低。”

刘藩在报告中还提出当前中国影视基地应积极嵌入全球影视价值链。“工业光魔后期业务在外包,环球和迪士尼主题影视乐园在抢占国内旅游市场,国际大片纷纷来华拍摄,这些在未来将是一个趋势。在引进过程中,如何在合作中学习?进而要走出去,在海外建影视基地。这都意味着若要占据全球电影价值链的高端,必须掌控关键环节。”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教授支菲娜在发言时指出,网上查材料会发现号称全国有1000家以上影视基地,“但根据我们团队统计出来的数据是313家,其中专注发展影视产业是221家。且集中度比较散:占地大于1平方公里影视(园区)基地只有14家,影棚数量大于10个的基地(园区)小于20家,活跃基地(园区)数量占比将近20%。”

支菲娜

支菲娜将目前国内影视基地分为四个类型:自然景区型基地,依托自然风光和旅游景点为影视拍摄提供场景,数量占比36%;人造外景型基地(文旅型),依托影视作品建成外景后,主营旅游,兼营剧组接待,数量占比39%;人造外景型基地(服务型),建成基地后进一步开发,主营剧组接待兼营旅游,数量占比16%;数字制作型基地,聚焦数字制作,不涉及或较少涉及旅游,占比9%。

对应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支菲娜提出国内影视基地着力发展的目标有五个:输出产品、输出服务、输出标准、输出模式、输出文化。“我们的输出模式应该可复制能推广的。大家都知道英国‘松林模式’,松林片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了影视基地。在前四个输出之上,我们的文化就可以通过影视基地走出去。”

浙江横店影视剧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雷光在发言时介绍说,横店影视城的业务目前做了拆分,把一家公司变成两家集团子公司,分成影视和文旅两部分。影视这部分专注整合影视资产和资源,按照规模化,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发展,推动影视产业工业化、数字化的进程。“我们目前投入使用的各类简易摄影棚将近100个,在建的影视产业园占地1000多亩,具有19个高规格的摄影棚。下一步简易摄影棚数量还将继续增加,高规格摄影棚分类功能也会更加细化。”

他特别提及横店一年聚集将近400个剧组,各类影视科技在横店有着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开发数字化基地运营管理系统,打造新型高度集成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对服务剧组各要素的高效管理,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去年年底澎湃新闻记者曾在象山影视城的一处数字摄影棚内,目睹了“林冲夜奔”戏份的拍摄过程:现场没有“朔风紧、大雪飘”,更没有禁军教头身前的茫茫崎岖路等实景——全靠充当背景的LED屏虚拟画面,而传输到拍摄屏幕上的实时画面则又相当逼真。

此次座谈会上,宁波市影视文化产业管委会主任陈建瑜特别介绍说象山影视城在打造数字化影视基地上又有新动作,近期就会投入使用国内首个可以用于电影拍摄的LED摄影棚。“此前我们整合了加拿大团队和美国约翰·休斯视觉科技公司,几乎是把人家全部‘家当’整体搬到象山,人员已经全部到位,设备本周就到达宁波港。这个团队曾参加过《X战警》系列拍摄,《决战中途岛》《白宫陷落》等许多好莱坞影片的特效也出自他们指出,有着丰富的LED虚拟拍摄经验。通过6月份的调试,7月初开新闻发布会昭告天下。”

象山影视城

从业内横向比较来看,象山影视城可谓后发制人,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产业区营业收入已从2010年的500万迈入50亿人民币大关,而摄影棚总量更是从无到有,是目前国内影视基地内摄影棚总量最多的。

上影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乐平在发言时介绍,车墩影视城目前的三个发展定位方向是:“老上海”拍摄地,高科技制作地,大文旅目的地。他提到六月间,车墩会投入一批新的外景建设,“主要是老上海巡捕房,武康大楼,外滩公园等,这些外景地也会提供商务酒店,餐饮,办公等配套设施。”张乐平在发言时特为提及上影集团有大量美影厂时代留下来的IP,“经典动画要在短时间内尽快转换成现实旅游产品,比如说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大耳朵图图等。”

上海车墩影视基地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平在发言时提到,2020年国内电影生产总量在500多部,位于北京怀柔的中影基地就参与了其中的255部,“现在是百花齐放,国有私营(影视基地)共同发展,中国影协影视基地委员会成立正当其时。”他回忆说北影时代最大的影棚只有1970平米,“当时那就叫‘特大棚’了。刚才几位老总提到,未来可能5000平米才是(特大棚)刚起步,1万平米也不稀奇,甚至还会有1.5万平的‘超级影棚’。”

得益于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年份)落户厦门,近些年来,也有不少电影纷纷在鹭岛取景拍摄。厦门电影梦工厂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元在发言时介绍说,在厦门拍摄的剧组现在每年将近有100个。厦门全岛定位为“全域影棚”,基地规模88亩,有9个实景棚,只是作为全域的补充。“厦门主要是以山,以海,以现代化都市和校园,以及华侨风情建筑吸引相关题材摄制组进驻拍摄。”

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影视基地分公司(三国水浒)协拍部经理邵亮,提到目前位于无锡的三个影视基地互间协作,“我们间没有竞争,而是资源共享。把无锡所有景区都罗列在内,打造‘一个半小时拍摄圈’。进而把太湖,湖州,上海都罗列在内,打造‘两小时(圈)合作伙伴’。给来拍剧组提供更多选景空间,更好的配套服务。”

电影只有更像电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去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期间,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知名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出任委员会会长。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的尹力,便在老师郑洞天执导的电影《邻居》中担纲“美术”。谈起过往,尹力感触颇深,“1982年凌子风导演执导《骆驼祥子》,当时北影厂专门搭建起老北京一条街。现在看相当简陋,其实就是一条街拐角。80年代,北影厂第一次大的扩建还是贝托鲁奇来拍《末代皇帝》,靠着北影厂最大的一面外墙,营建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大会结束后,他接受了媒体群访。

“中国电影产业这个盘子越做越大,相应的,也到了对现有的影视基地摸家底,促发展,绘蓝图的新节点。”尹力说。在他看来国内影视基地的发展首先还很不平衡,“布局不均衡,发展更不均衡”,而最大的问题则是,“硬件有了,服务并没有完全跟上。”

他以电影拍摄前,故事板的制作为例,“好莱坞现在很多电影还没开拍,活动故事板就有了,没有实拍前就已经可以加进音乐、台词做预览了。还有就是相关制作,选角公司、选景公司、数字胶片银行多如牛毛。所谓全产业链,不是有几个影棚就可以了,它是一种成熟机制的建立。”

“我们的电影产业这些年快速增长,从3000块银幕到7万块银幕,90年代的时候10亿票房,现在是600多亿。打趣地说,这好像还不到高端白酒企业一年的盈利,但电影对社会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基本上成为年轻人大众娱乐消费最重要的选择。可这么多年,我们还是以单一票房收入为主,版权授权,主题公园,衍生产品,这些做的还不够。我之前在好莱坞做后期,华纳公司每年衍生产品的收入就是60亿美金。”

先摸家底梳理业态,再凝聚人心竖立标杆,最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在尹力看来,文旅固然是基地创收的一环,未来影视基地终究还是要以电影之名,回归到更好地服务电影拍摄本身。“随着数字化升级换代,怎么用最前沿的技术来为电影基地助力?从环保的角度,从成本控制角度,从避免恶性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角度说,电影基地委员会未来要搭建一个为行业服务的更具前瞻性的数字平台。”

“很多素材拍一次之后还可以循环利用,比如说拍波音747起降,拍海上日出,拍城市街道的车流滚滚,城市夜景空镜头的素材,可能每个摄制组都会拍,如果都存入一个数字胶片银行,也就是数字资源库。谁需要都可以提出申请,平台做版权授权。是商业片还是公益片?使用范围是中国内地还是全球?签完合同,按照电影影像8K高清的标准输出。这就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尹力说。

《云水谣》里的雪崩截图

尹力回忆当年拍《云水谣》的雪崩戏,国内完全没有拍摄的条件和技术。“后来看Discovery网站上有专门研究雪崩的科学团队,他们在阿拉斯加拍摄过雪崩的景象。让人惊喜的是,这个团队还有位电影爱好者,用35mm胶片拍下了全过程。我们当即就找个国际账号去谈交易,素材运到香港,再找专人运回了北京,这边真是等米下锅呢。”

“十几年前做这件事的时候,产业规模还远不到今天的体量,说起来好像就是天方夜谭,但今天类似需求就多了。因时而生,应运而生,应产业呼唤而生,确实到了这样的一个节点。”尹力不无感慨,在五年、十年乃至更遥远的未来,不管电影形态如何发展、演变,能让观众走进影院的动因一定是可以享受到人类科技发展最尖端的成果。“未来的电视剧、网络剧就是人机互动,在互动性、即时性上电影肯定是比不了。数字技术让门槛降低了,拿着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拍片儿。快手、抖音等播出平台,也让人人都是发布者。电影只有更像电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由此观照影视基地,过去能提供点线面的服务就可以了,未来必须能提供矩阵式的、立体的服务。”尹力说。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