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方“高铁争夺战”到底拿什么去争?中青报:归根到底靠关系
【编者按】
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不时发生。
今天(1月28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以《正视“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基层焦渴》为题刊文指出,地方“争路大战”到底拿什么去争?答案或许有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靠关系。
高铁怎么修、路线怎么走,有的地方为何还要靠找关系找权力去争?这是“高铁争夺战”背后的终极追问。本来,若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划”、“依法修路”,修高铁不应该是权力说了算,而应该是专家说了算,没有谁权大,只有谁理足。要知道,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地方民众在翘首以盼,尤其是那些至今还未通高铁的地方,“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基层焦渴应该被正视和尊重。
“高铁争夺战”的核心,其实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资源分配不公平,区域发展就不可能平衡。
全文如下:
“高铁争夺战”的核心,其实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 东方IC 资料“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地区看作发展命运的转变。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不时发生。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湖南省邵阳市争取在市区设站,但在和相邻的娄底市的竞争中处在了下风,于是出现了这种现象: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不少政府官员“舍身拼命”……(新华网1月27日)
如果不是生活在小城市,大概很难理解基层民众对于高铁的渴望。我眼下暂居的小城,就是湖南仅剩的三四个不通高铁的地级市之一;新闻中同在湖南的邵阳已经通了高铁,至于“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的群众呼声在其中是否发挥了关键作用,则不得而知。
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一旦失败,则会招来“千古骂名”。事实上,争高铁还真不仅仅是什么形象工程,而是地方民众的焦渴期盼。在汇聚一切资源的大城市,通不通高铁根本不是大问题;可对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来说,却很可能是地区命运改变的开始。想想看,多少古代名城,或者因为省会搬迁,或者因为没能赶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变革潮流,如今日渐没落以至默默无闻?
有研究机构通过对27个省份(不含直辖市)的省会经济占比进行统计发现,有15个省会占比超过了1/4,有10个省会占比超过了30%。这被有关专家称作“省会依赖症”,反映到近几年的基建大潮,直辖市、省会城市自然具有天然优势,高铁建设无不以其作为中心展开。退一步说,大城市比不了,小城市之间又是如何竞争的呢?地方“争路大战”到底拿什么去争?答案或许有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靠关系。
一些高铁线路并非必走某地不可,之所以最终走了A地却没走B地,B地的民众骂的是地方官员“无能”,地方官员苦的却是关系不够硬、路子不够好。就算好不容易把高铁站点争来了,高铁站建在哪里,内部还是少不了再要争夺一番。比如中部某地级市的“某某北”站,竟然不在该市市区,而是在该市所辖的一个县,去市城区还得再花一两个小时乘车跑100多公里。为何如此?只因车站选址时县里的“人脉”强过市里。谁能说这是“科学规划”的结果?
高铁怎么修、路线怎么走,有的地方为何还要靠找关系找权力去争?这是“高铁争夺战”背后的终极追问。本来,若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划”、“依法修路”,修高铁不应该是权力说了算,而应该是专家说了算,没有谁权大,只有谁理足。要知道,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地方民众在翘首以盼,尤其是那些至今还未通高铁的地方,“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基层焦渴应该被正视和尊重。
“高铁争夺战”的核心,其实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资源分配不公平,区域发展就不可能平衡。一方面,不能什么好事都大城市通吃,否则,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聚效应就会远大于扩散效应,以至于“大树底下不长草”;另一方面,高铁走线设站应该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并优先考虑区域资源分配的公平。
总之,高铁怎么修,其论证过程与决策过程,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把决定的理由说给民众听,让社会公众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