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春季高考吸引力飙升:应届生可参加,没录取6月再考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通讯员 焦苇
2015-01-24 19:56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上海全市5.4万余名考生将于1月25日、26日两天走进考场。张栋 澎湃资料

        2015年,上海春季高考首次向应届高三毕业生开放。

        上海全市5.4万余名考生将于1月25日、26日两天走进考场,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三科目)暨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考试,其中2万余名考生参加春季高考(简称“春考”)。

        1月24日,上海多所中学的校长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高中学业水平考和春考“两考合一”,这一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使春考成为学业水平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报考本科院校机会的同时,没有给学生带来沉重负担。

填报志愿:家长鼓励学生“冲一冲”        

        “学生如果被录取,可就读理想的院校;没被录取,还可以参加秋季高考,所以备考压力不大。”华东政法大学附中校长潘敬芳说,春考为学生多提供了一次报考机会。

        上海理工大学附中校长沈洪告诉澎湃新闻,该校240名高三学生中,有140人报名参加春季高考。学校通过对近60%的学生进行抽样摸底后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本来就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后,参加春考的学生只需多做语文、数学两门各30分的附加题,外语科目直接使用学业考试卷,所以心理负担并不重。

        在田园高级中学高三毕业班学生中,参加1月25日、26日学业水平考试的人数为204人,其中报名参加春季高考的人数为133人,也占到高三毕业生总数的60%。

        田园高级中学校长陆振权指出,可能有相当部分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是为了提前感受高考气氛,顺便报名春季高考。在之前与一些学生家长的沟通中,他了解到,不少家长鼓励学生在填报春季高考志愿时可以适当“冲一冲”,稍微填报得高一点,心态明显比填报秋季高考志愿时要轻松很多。

教学安排:基本不做“加法”        

        相比往年,参加2015年春季招生的高校、专业和报考人数增加了。不过,各高中都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进行授课,基本不做“加法”。

        “我们学校有近60%的学生参加春考,都按照正常教学进度上课。”潘敬芳说,“对于本次考试,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定位,那就是将它看作一次平常考试,不会因此而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

        上海理工大学附中校长沈洪表示,该校一直按照高三的整体教学进度有序推进,“老师们按照正常复习节奏认真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并没有因为春考的到来而临时‘布阵换防’。”

        陆振权也表示,由于学业水平考试与春季高考“两考合一”,作出了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因此,首次面向应届生的春考,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复习负担,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也没有增加额外的辅导安排。

        曹杨二中校长王洋认为,春考改革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让学生增加了一次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机会;二是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能力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春考找到自身不足,并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六月份的秋季高考;三是为部分被录取学生在高三第二学期发展自己的志趣特长提供了契机。

预录取学生:学校有相应教学计划        

        首次向应届高三毕业生开放春考,被录取的部分学生相比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三第二学期的学习则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这段时间该怎么安排?对此,不少学校已经未雨绸缪。

        “我们考虑组织被录取的学生去长宁区社会实践点实习,帮助他们了解职业发展和规划。”潘敬芳说,华政附中还会利用与华东政法大学的良好合作关系,邀请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来校,与被录取的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帮助他们从学习、心理、生活等各方面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

        针对春考录取学生,上海理工大学附中将推出个性化计划,开展与高考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邀请大学教师、专家来校做讲座,在学生进大学后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指点迷津。

        “我们还会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情况,开展社团特色活动,加快他们与大学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做好全方位、多角度的适应性准备。”沈洪校长说。

        曹杨二中校长王洋则表示,这次春季高考结束后,该校计划安排春考录取学生参与学校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工科项目,或者3个月的访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研究性学习中来。在王洋看来,这都是高考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和积极变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