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读《红楼梦》

2021-06-04 12: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红迷故事6#笙歌说红楼7

作者

笙歌拂衣

14岁,开始接触一本叫《红楼梦》的小说。前后看了四次,一看美女,二看爱情,三看诗词,四看世情,以后没再摸过《红楼梦》这本书。

虽然以后没再看,但这本书却从不曾忘记。时不时,书中的某些章节和描写常会突然浮现在脑中,盘旋不去。

红学兴起后,养活了不少人。听说有索隐派、考证派,挺多的。爱红楼梦的人通常都知道一点红学,胡适、周汝昌、俞平伯、冯其庸、李希凡、吴恩裕、吴世昌等,都是红迷熟知的。对他们的成就贡献多少都能说出点甲乙丙丁子卯寅丑。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者,有一天我竟然发现自己在有意无意地拒绝,拒绝看任何红学书籍。为什么?我自己也想不明白。我好像从来没把这书当作宝贝收藏过,也不把他看成伟大的作品而仰视。我只知道这书一翻开我就完全沉进去,荒废了学业,忘记了上班,有时连卫生间在哪都忘了。

红学书我是不看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喜欢的作家张爱玲,也为考证红楼罢写小说十年,她写的《红楼梦魇》好像挺火的。她的《红楼梦魇》我没看,不敢妄说好不好。她曾想把《红楼梦》译成英文,但她后来好像把这回事给忘了,觉得挺遗憾的。细看过她的文字,以她的笔力和对人性的了解,我相信如果由她来翻译《红楼梦》,说不定,外国读者比中国读者多。

其实刚看《红楼梦》的时候,也想考察考察作者的底细,想知道这个想明白那个,特别想和人交流交流。一本红学书,一个我最喜欢的北方大馒头,要我这南方人选择,我铁定要那本红学书的。不过本人出身僻野小地,那时候也没有网络,书对于我们这平头百姓来说还是吃饭后的奢侈品,好书就更难得了,不像现在,想看什么,通过书店网络,一般能如愿以偿。所以,那时候想看红学却没那个条件。多年后,生存问题解决了,物质上丰富了,想到解决精神问题的时候,我已经不想读,或者找个借口,很忙,没时间!要是哪个打破沙锅问到底,忙什么?对不起,无可奉告!

听那些了解红学的朋友说,不懂的话,看了红学反糊涂了。本人属愚民一列,所以听说后更有借口不读了。不过呢,心里却疑惑不已,难道红学不是指点迷津的么?不是把那缺的尾巴找出来好好续上的么?不是告诉我们除了读者自己看到的文字世界,还有一个更丰富的、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另一个世界么?不是为了考证出作者的身世和生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么?……想来想去也不明白,就自作聪明地自言自语:《红楼梦》太丰富,不像别的小说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和航标,每位红学家指一条路,多了当然就糊涂了。这位朋友说得不错。这一想,不看的理由更充足了。

私下还有一个非常充足的理由使我不看红学,许多人看到四美钓鱼,便觉无味,我也觉得不对劲,不过还是一路往下翻。到八十七回时,有一段黛玉的心理描写:

“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伏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香车画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

这一段写黛玉的内心活动,长短错落,文字很美。但总觉得不对劲,琢磨一回才明白,之前的书中,只要她一出场,自己便宛如和一个活生生的少女生活在一起。可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信佛的贵妇在抱怨不能随心所欲,而且满口的学究气。之前的黛玉,故然多愁善感,但哪是这种悲法?一般人胸有万言,但语言天赋有限,只能闷着,或借他人言。但黛玉却完全是诗化了的人物,纵有再难言之言,她也能用诗随口吟出,哪用得着套用李后主的词。在续笔里,黛玉已变成了一尊不会动的雕塑。所以,我对真正的后半部充满了无限期待。如果红学家们考证来考证去,研究来研究去,却还是只能让读者将就将就,红学让人诟病失望也就理所当然了。

十几年前,在书店闲逛,看到一本红学书,上面“新证”二字特别醒目。犹豫很久,终于取下来略翻翻,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过去,才知道这宝玉是康熙的二公子。那十二钗么,就是这二公子的妻妾儿女。以前看《红楼梦》时的那种闲情逸致顿时无影无踪,好比喝酒的人,陈年的佳酿正品得高兴,叫服务员再来一杯,想不到却是假二锅头。

我爱《红楼梦》,喜欢大观园那纯净的世界,作者开篇言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他说的“味”是什么?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到最后是如何“哭”的,又是如何“悲”的?通行的续书里,我看到大观园的消失,看到才女如花飘零,但也看到皇恩浩荡,家道中兴,忍不住就想起《再生缘》。十几岁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看世界想问题也很简单,以为那味就是酸罗卜加苦瓜。直到注意到时代的大环境,及里里外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经济关系时,才知道自己很幼稚。以后,书看多了,又慢慢在世界挣扎着求生,那“味”儿由淡变浓,越品越出味,越品越酸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原标题:《我读《红楼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