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韩国40万啃老族:七旬老人收150吨垃圾,养活中年儿子?

2021-06-03 1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老人为了生计住在垃圾屋的场景并不鲜见,但最近韩国的一家垃圾屋却震惊了许多网友。

一栋2层的小楼里,堆满了整整150吨垃圾,宛如一座名副其实的垃圾山,不时散发出阵阵恶臭。特别是夏天来临,臭气弥漫,熏得过往行人睁不开眼睛,周遭的居民不堪其扰......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即便家里的垃圾已经放无可放,老人还是不遗余力地每日在街上找寻他认为有价值的“垃圾”。

图片来源自网络

邻居只好打电话给韩国的一个线上节目《우와한 비디오》,希望节目组的人可以帮忙了解情况,及时处理掉这些垃圾。

而随着节目组一步步揭开这座“垃圾屋”的“神秘面纱”,背后的故事让无数网友既心酸又无奈......

为养活40岁的儿子,

七旬父母建造“垃圾屋”

在社区附近的街道上,周围的居民总是能看到一个年迈的身影,每天都在垃圾站翻找别人不要的东西,然后打包带回家里。

这位老人名叫崔红植,他和妻子一起居住在一栋面积不算太大的二层洋楼里。

但现在,洋楼早已不复当初的精致模样,而是被各种废弃的垃圾堆得严严实实,就连日常出行都变得困难。

图片来源自网络

房子的周围根本没有空地,老人每天都需要攀爬过一座6、7米高的垃圾山,从头顶上的屋檐夹缝中拿出自己的鞋子,扶着墙壁颤巍巍地穿上鞋子,再缓慢地从堆起的垃圾山上滑下去,才能顺利走出家门。

对于年迈体弱的老人们来说,正常的出门都变成一场考验,一旦摔倒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自网络

节目组找到老人,试图和他沟通协商,帮助清除家里的垃圾,但两位老人都表现地极为抗拒,并不配合:“您要为我们拍摄什么?走开!”

最后在节目组的反复规劝下,老人们才愿意相信他们并无恶意,可以进入家中采访。

在一起走向公交站台的路上,老人开口告诉节目组,房间里的东西不是垃圾,而是他收藏起来的宝贝。

图片来源自网络

等到节目组走进房屋时才发现,屋子里的情况可能比大家想象中的更加糟糕。

大门处被废弃的旧家具遮挡地严严实实,只能勉强推开一个细缝,斜着身子才能进入。

想要进入房间内部必须要沿着垃圾坡爬上二楼,从小窗户里钻进去,狭窄的通道里挤满了垃圾,空气里弥漫着臭味,每行进一步都带起角落里积压的灰尘,工作人员几乎无法呼吸,强忍着咳嗽干呕。

图片来源自网络

房屋年久失修,漏水严重,部分木材早已损坏,屋子里已经没有正常电器可以使用,七十多岁的奶奶只能用房顶漏下来的雨水洗衣服,衣服的晾晒都在垃圾山上。

跟随着采访镜头,工作人员突然惊讶地发现,房间的深处还坐着一个40岁的男子。

原来他是老夫妇两人的儿子崔永宗,已经一整年没有踏出过家门了。崔永宗自从毕业后就躲在在家里啃老,不愿意出门工作,完全依靠年迈的父母供养自己。由于他长时间没有接触外界,语言组织混乱,根本无法正常和人沟通。

面对每天在家无所事事的儿子,75岁的父亲担心自己死后孩子无法养活自己,于是只能焦虑地捡来很多有点价值的废品,希望山穷水尽时,他能依靠卖废品维生。

奶奶和儿子对爷爷的想法心知肚明,于是默契地选择了接受,一家三口一同蜗居在垃圾屋里。

图片来源自网络

然而,长时间居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老人的身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

老奶奶一直咳嗽,身体状态很差,在节目组的帮助下去到医院接受调查,结果被查出心脏积水,医生明确表示这是由于家里环境恶劣且缺乏运动导致的。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老夫妻两的感情深厚,得知妻子的身体出现问题之后,老爷爷愧疚万分,“我家的问题都是连在一起的。这都是我的错,如果我能把房子打扫干净,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但即便家庭状况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儿子还是不愿意踏出房门一步,不顾母亲病弱的身体,依旧赖在垃圾堆里,等着父母送饭,也不乐意有人清理他屋子里的垃圾。

图片来源自网络

经过节目组的反复劝说,一家人最终同意了志愿队员为其打扫屋子。

节目组联系了226名志愿者,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动用了好几辆车,才将房间里150吨的垃圾清理干净。

当到老两口回到清理好的房子时,看到自己的家园再度变得明亮宽敞舒适,老人泪眼汪汪,不知道是感慨还是感恩。

图片来源自网络

没有了垃圾,这个焕然一新的房屋看起来和其他家庭没有什么两样,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只要居家啃老的儿子一直存在,覆盖在这个家庭之上的沉重负担就永远不会消失。

下一次,无奈的爷爷奶奶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焦虑呢?没有人知道答案。

韩国啃老族壮大,

年轻人丧失求职意志

东亚文化圈特有的亲子关系,让“啃老族”成为东亚三国非常严重的问题。

根据韩国统计局2021年3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30至40岁未婚人士中,有一半与父母同住,经济上依靠父母,成为啃老“袋鼠族”。

哪怕40-44岁的群体,也有44.1%的未婚人士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为了提振经济,韩国曾多次下调利率,但下调利率的举措却意外刺激了房地产市场。

事实上,韩国的高房价一直是一种深深的社会压力,哪怕是在疫情期间,房价依然只涨不跌,普通民众望而却步。

寸土寸金的江南区

一边是高昂的房价,另一边则是连年攀升的失业率。早在2017年,韩国青年失业率就高达9.9%,创这项统计有史以来新高。

对于韩国的毕业生们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财阀公司,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韩国包括财阀在内的大型企业约占韩国总收入的一半,却仅提供了韩国20%的就业机会。

想要进入这些大企业,同样竞争激烈,很多年轻人情愿一直不工作,或者申请延迟毕业,以获得充足的时间来筹备面试。

据统计,韩国年轻人准备就业的平均时间长达18个月,长于许多国家。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但即便如此,每年仍有许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窘境,这些拼了命考上大学的学子们在四处碰壁之后也逐渐颓废。

找不到好的工作,人生黯淡没有希望,更没有了上升的动力,在高压之下,韩国年轻人开始了三抛运动,即:抛弃恋爱、抛弃婚姻、抛弃生子。

他们无法接受现实,为了逃避失败而主动选择了家里蹲。

图片来源自网络

韩国有一档类似于国内家庭调解的情感节目《Hello 你好》,其中一期节目便邀请了一位28岁的韩国男青年,到现在还在依靠妈妈抚养。

这位韩国妈妈拥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听话懂事,懂得体谅母亲的辛苦,平常还会兼职赚学费。但大儿子对待工作挑三拣四,2年制的大学愣是读了5年还不能毕业,日常生活费、零花钱都要靠妈妈和弟弟的支援。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为了这个28岁的巨婴儿子,妈妈每天做三份工作以贴补家用,还花钱送儿子去日本旅游。但这位青年却对妈妈的付出无动于衷,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此内心并不觉得有所愧疚。

图片来源自网络

面对眼高手低、四肢健全的“啃老”儿子,这位妈妈只是无奈地表示:“即便如此能怎么办呢,自个孩子啊。”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为了缓解高企的失业率,韩国政府甚至发钱给一些单位扩招,对新就职于中小企业的34岁以下青年发放每年1035万韩元收入补贴。但结果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

高房价、高失业率和高生活成本的“三座大山”,迫使许多年长的父母再度挑起重担,替孩子负重前行,而大把的“啃老族”却在本该拼搏向上的年纪选择了“逆向行驶”,非但不觉得有任何不妥,还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苦衷”。

这些人仿佛天生自带“我弱我有理”光环,不仅心安理得地做着自怨自怜的巨婴,还要求别人同情自己、理解自己,为自己的“不幸”买单。

图片来源自网络

许多专家对韩国当前的社会现状表示担忧:如果这种青年无业游民增加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在低生育率的后疫情时代,韩国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将只增不减。

失业、低收入、竞争压力,以及越来越寡淡的结婚意愿...... 都是促使年轻人与父母同住比例大增的原因,这也导致今天的年轻人实现经济独立的年龄越来越大。

当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也被迫加入了“啃老”的行列,现如今“啃老”似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从自甘堕落变成了一种无奈之举。但孩子终究要长大,父母不能一辈子庇护左右。

当“啃老”变成一种习惯,某一天突然发现无人可啃,谁来为他们的未来埋单呢?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erence:

米宅海外:韩国啃老族正在壮大!

有趣英文:7旬老人住垃圾堆里,原因竟是要养活40岁的儿子?韩国50万啃老族也太可怕了!

英国报姐:心酸!七旬父母住恐怖垃圾屋,只为养活中年儿子?韩国40万啃老族太可怕

精英说读者专属社群邀约

原标题:《七旬老人苦心收集150吨垃圾,只为养活中年儿子?韩国40万啃老族,把家庭拖入深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