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电企业造车“考古”:是谁点燃了当年那把火?
其实,早在这波电动车热潮之前,2003年左右家电行业曾一度热衷于踏足汽车产业。当时美的、春兰、奥克斯、波导、格力、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曾纷纷宣布造车,一时间硝烟四起。至于结局,可想而知。
如今复盘,当时家电企业扎堆造车的现象无非有三层因素:
第一,当时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首次超过电子工业,成为一大工业经济发展引擎。加入WTO,中国在经济发展格局上发生了转变,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进口车关税大幅下调,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当时合资车和自主品牌还很少)。
第二,外资品牌大举入华。2002年,宝马与华晨合资项目获批;同年,北京现代汽车正式挂牌;当时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也表示将在华生产奔驰。一系列合资项目的上马,不但降低了购车门槛,更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项。
第三,非典过后,民众的购车意识得到加强。社会不再完全依赖于公共交通工具。同时,贷款买车理念的普及,以及金融政策的开放,也是车市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当时,家电企业正处于辉煌时刻,有钱、有人、有地。如今看来,很多互联网和IT企业跨界造车,但当时的“金主”,非家电企业莫属。因为除了传统车企外,家电是在制造业领域与汽车最为接近的一个行业。
彼时,美的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企图从商用车领域“跨界打劫”,并在昆明和长沙建立了生产基地。但因为对汽车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不足,项目于2008年折戟,分别被长沙市政府和比亚迪接盘。
更有激进者如奥克斯。2003年,奥克斯以4,000万元收购沈阳农机集团双马汽车95%的股权,获得SUV和皮卡等车种的生产许可。甚至宣布“投入80亿元资金进入汽车业,最终实现45万辆的年产能”。大张旗鼓的奥克斯,在两年后终止了这场“游戏”。
还有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2003年,波导委托上海一家公司设计家用轿车,并组建了60人的整车研发团队。其后,波导收购南汽新雅途公司3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获得了造车资质。后因与南汽意见分歧,波导撤资。2005年,波导卷土重来,在宁波成立“神马汽车”,聚焦轻型客车和公交车,但因迟迟未获得资质而再次梦碎。
2003年底,空调业巨头格林柯尔宣布入股亚星客车,成为第一代股东,占总股本60.67%。老板顾雏军甚至提出要把亚星客车与亚星奔驰同时整合,但遭到了德国奔驰的反对。2006年底,顾雏军入狱,格林柯尔退出亚星客车。
而更早入局的一家家电企业,是春兰。1990年,春兰就进军了摩托车产业,曾红极一时。1997年,春兰斥资7.2亿入收购东风南京,正式进入汽车行业。当时春兰想生产乘用车,但最终没有拿到7字头“准生证”,进而转型卡车领域。在2002~2004年间,春兰卡车业务倒是风生水起。后来因市场风向转向重型卡车,彼时春兰家电业务业绩欠佳,最终春兰的卡车业务也失去了资金支持,淡出视线。
如今看来,春兰可能是点燃家电跨界造车这把火的企业。尽管每一家的结局都以失败收场,但放在当时的境遇来看,现金充足的家电企业造车是很正常的战略布局。其中,空调行业的企业入局造车的比较多。但无一例外,所有人都低估了汽车产业的复杂度和挑战性,最终拖累了主业,也错过了市场大潮。
如今,格力、创维、美的入局汽车产业,与二十年前的剧情有些类似。美的因为要发展机电产业,而进军汽车零部件,暂时避开整车,也算是明智之选。格力比较特殊,董明珠欲130亿收购珠海银隆被董事会制止,后联合万达以个人名义入局汽车,却遭遇了内斗、欠款、查封等事故,前途未卜。
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创维的黄宏生。黄宏生进入整车产业,并没有以创维之名。严格来说,创维从没有染指汽车行业。但黄宏生二次创业后,把南京金龙从濒临破产做到盈利,并看准时间切入新能源领域。目前,南京金龙在新能源客车领域一度位列行业老大宇通之后。虽然创维贴牌的乘用车(天美汽车)还面临诸多未知数,但黄宏生已经是家电大佬中唯一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的人。
时过境迁,如今小米、华为、阿里入局汽车,成功的概率就会比这些家电“先烈”要大很多。因为二十年前的造车运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主体业务。今天的资金,是来自于市场。造车已经从制造业升级为资本运作游戏。对于拥有较长周期和极其复杂的供应链的汽车行业来说,家电企业的自信很容易受到打击。
曾几何时,发动机和变速箱难倒了中国人。而电动车降低了研发和制造门槛,随着智能化基础设施(通讯、芯片、传感等)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造车已不是难事。对于家电企业来说,重新布局汽车行业,最好避开整车,从智能家居角度切入,为车企提供软件生态赋能。
华为作为IT企业走的是Huawei Inside,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家电企业同样可以走类似的路线。诸如海尔与上汽合作,在新材料、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共同探索可能性,就是很好的样板。
智哪儿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随意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