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6月2日,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2021-06-03 10: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

“根”在别人手里,太危险了。

作 者丨张静波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图片:网络、图虫创意

2021年6月2日,注定要载入史册。

这一天,华为发布了一个世界级的操作系统。

两年前,当HarmonyOS(鸿蒙)第一次亮相华为开发者大会时,很多人对它能否成功甚至活下来,还将信将疑。

但今天,2021年6月2日,随着HarmonyOS 2的正式上线,一切疑问都烟消云散。

HarmonyOS不单是中国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操作系统,更是一代革命性的操作系统,因为它瞄准的是一整个星辰大海:

IoT(物联网)。

二十几年前,微软用Windows系统,一统PC互联网时代。

十几年前,苹果和谷歌携手,以iOS和安卓系统,笑傲移动互联网时代。

但面对即将到来的IoT万物互联时代,它们却渐感吃力。

微软在手机操作系统上,铩羽而归。苹果为了满足不同硬件的需求,不得不分别开发出Mac OS、iOS、watchOS。

未来,随着IoT设备的不断增多,这种苦哈哈的开发模式,显然已走进死胡同。

如何用同一个系统,适配不同的硬件,成为全世界2700多万开发者梦寐以求的事。而HarmonyOS做到了这一点。

用鸿蒙掌舵人王成录的话来讲:鸿蒙就是不同设备的统一语言。

HarmonyOS的这一特性,极大解放了开发人员,使得他们的应用,能够一次开发,部署在不同的硬件上。

对消费者体验而言,这更是一次质的飞跃。

搭载HarmonyOS的不同硬件,能够实现底层的互联互通,做到自发现、自连接,而再也不用安装繁琐的APP。

举个例子。早晨,你打开一首歌,开始做早餐。当你进入不同的房间,背景音乐会切换到不同的房间而不会中断。

晚上,你睡觉时,智能手表会判断你已经入睡,照明设备自动关闭,空调自动调温。

这种以往操作系统根本不可能实现、科幻大片才敢想象的场景,未来将在搭载HarmonyOS的不同硬件上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HarmonyOS是继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操作系统。

HarmonyOS为何能有这惊艳的一跃?

首先,它使用了革命性的微内核架构。

与传统的宏内核相比,微内核只保留了最基本的调度和内存管理,其他功能则模块化为不同的服务,放到外核部分,按需调用。

例如,智能音箱只需语音功能,摄像头只需视频功能。

这使得HarmonyOS能够适配从GB到KB内存的不同设备,甚至是灯泡这样的弱设备。

微内核虽好,但不同功能的设备间如何进行高效通信,像同一台设备那样工作?这是一直困扰业界的难题。

做通信出身的华为,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实现了设备间的无缝连接。

在这套系统下,你可以像搭乐高一样,把不同设备的硬件能力模块化,然后随意地组合、调用。

例如,把无人机的摄像头,变成手机的摄像头,身不离地,鸟瞰中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革命性的操作系统,最初并不被业内看好,甚至在华为内部也面临诸多挑战。

过去十年,中国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了许多现象级的应用,比如外卖、打车、共享单车。

但繁荣的背后,却难掩一个尴尬:这些应用的“根”,也就是操作系统,是别人的。

很多人对这样的现状,习以为常。但有一个人,却表现出了自己的忧虑。

2012年,早在华为中央软件院时,王成录(后来鸿蒙的负责人)就认为:华为一定要做自己的系统。

但彼时,华为的业务主要还是电信设备,对生态的诉求不是很强。王成录的想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

直到2016年,随着华为消费者业务突飞猛进,“很多生态的事,想躲都躲不开”。

每年,谷歌在中国香港召开安卓大会,华为都是“想法最多”的手机厂商,也因此极大地推动了安卓系统的创新。

谷歌也很重视华为的意见,只不过限于架构,安卓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满足华为的需求。比如,怎样在一个系统下,进行多设备之间的协同?

因为这种需求上的缺口,华为有了做一个新系统的想法。而王成录成为最重要的推动者。

但要在华为这样一个以硬件为传统的厂商内部,花重金做一个软件系统,凝聚内部的共识至关重要。

这其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说服任正非。

为此,王成录耐心等待时机。

直到2018年,因为消费者业务增长太快,任正非觉得有风险,决定逐个听取该业务各部门的汇报。

王成录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在北京研究所做汇报时,他抓住时机,向任正非进言:

华为未来要做千亿美金的生意,消费者业务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生态在别人手里,太危险了。

在王成录看来,“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

最终,任正非被他的话打动。这年5月,HarmonyOS正式在内部立项。虽然被正式立项,王成录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人才问题是关键。

当时,国内保守估计,也有上百万软件开发人员,超过许多国家的总人口。但他们大多数在做APP软件,能做系统架构、底层开发的很少。

王成录不得不到美研所招人,并在国内慢慢培养队伍。

有时候,还会找一些非科班出身的人。比如王成录自己,就是学金属材料,而不是计算机出身的。

这看似缺点,有时候却能跳出行业的窠臼,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接受《晚点》采访时,王成录就曾坦言:类似分布式软总线这样的思路,可能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人,自己就会将它否决。

而这个思路,后来恰恰成为HarmonyOS的核心支点。

最终,王成录和他的团队,成功做出了面向IoT时代、革命性的分布式操作系统——HarmonyOS。

但对于一个操作系统而言,难点并不在技术,真正的挑战在外部。

中国人想要拥有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个梦想早就存在了几十年。

上世纪90年代,以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等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就达成了共识: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在这个共识的推动下,红旗Linux、蓝点Linux等一大批国产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老一辈科学家之所以积极推动操作系统的国产化,原因在于,只有掌握了底层技术,中国互联网产业才能有根基,才能有真正的繁荣。

用王成录的话来讲,没有根的繁荣都是暂时的。

但很可惜,无论在PC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没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尽管我们有“令人傲娇”的外卖、打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应用,但这些APP无一例外不是运行在美国人的操作系统上。

有朝一日,美国不让我们用了,我们立刻就会停摆。

国产操作系统之所以在商业化上一败再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态。

根据行业经验,一个操作系统要想活下来并取得成功,16%的市场份额是一个分水岭。而目前,所有国产操作系统的份额加起来也不到8%。

HarmonyOS是中国第一个有望突破这道生死线的操作系统。

按照华为的规划,到今年底,将有3亿台设备搭载HarmonyOS,其中自有设备2亿台、合作伙伴设备1亿台。

然而,就在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的关口,市场上却出现了不少杂音。

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HarmonyOS不过是安卓“换皮”,理由是:HarmonyOS使用了安卓开源项目(AOSP)里的代码。

但真相是,AOSP和安卓系统完全是两码事,AOSP是全球开发者的贡献,是开源的。而且在未来HarmonyOS里,这部分也会被替换掉。

HarmonyOS如果真的只是安卓“换皮”,谷歌也不会着急上火地加快下一代操作系统Fuchsia OS的开发。

而Fuchsia OS,主打的就是跨平台。

对此,王成录也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做一个安卓或iOS的替代品。”言外之意,HarmonyOS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即便如此,也堵不住少数网友的嘴巴。

更令人寒心的是,就在不久前,网上流传出国内某厂商公关部负责人的一段抹黑HarmonyOS的言论。

此言论在网上引发强烈反弹,有网友怒斥:宁愿倒向国外巨头,也不相信自己的友商。

客观讲,各手机厂商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安卓而非HarmonyOS,也是人之常情,不能苛责。

但对国产操作系统翘首以盼的中国人来讲,此刻也更需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

毕竟,我们等了几十年,这一次是最接近实现梦想的一刻。

HarmonyOS也确实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厂商,尤其是家电企业的支持,比如美的、九阳、老板等家电品牌。

就在几天前,魅族也宣布:接入HarmonyOS。

过去二十年,在操作系统上,我们先后失去了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今,在IoT时代,我们正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用王成录的话来讲:如果鸿蒙成功,未来移动产业20年将属于中国。

[1]《对话华为鸿蒙掌舵人王成录》 晚点LatePost 作者:贺乾明 程曼祺

[2]《鸿蒙操作系统是个啥,牛不牛?》风云之声 作者:袁岚峰

THE END

出品人:毕亚军

主编:王晓 责编:周怡

美编:刘彦潮 运营:方乐迪 张婵 倪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

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授权敬请联系小客服微信:hstlkf

原标题:《今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