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紧扣6亿女性最大痛点,这个千亿风口正在爆发

2021-06-03 13: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刘晓月 投资家

“这个千亿风口正在爆发。”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刘晓月

“要么瘦、要么死!”女人为了自己的身材,究竟可以有多狠?

这几天,“小腿阻断术”登上热搜。这种瘦身方法是一种整形手术,通过切断小腿一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肌肉神经分支,来让肌肉失去活力而自然萎缩,最终达到瘦小腿的结果。

在某社交平台上,“小腿肌肉阻断术”人气和推荐度超高,上万人点赞“种草”。不少博主亲身体验并表示,做了之后轻轻松松就能瘦下来。

但是,这种手术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主要因为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被切断的神经无法复原。也就是说,切除了这部分神经后,以后遇到外伤等情况,需要小腿肌肉潜在功能的时候,也不可能再恢复了。

我们在感慨部分黑医美机构为了挣钱无下线的同时,也不禁感叹有些人为了能减肥真的是无底线。

餐饮行业的消费升级新方向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手术式瘦身还是风险太大,更愿意尝试一些无风险、低成本、日常式的瘦身方案。由此,“轻食代餐”行业应时而起。

轻食起源于17世纪英国贵族的下午茶。演化至今,其定义已不再特指某一种食物,而泛指食物的某种形态,比如用凉拌、水煮等方式制作的低脂肪、低热量、低糖分的营养食物均可称之为轻食。比如沙拉、三明治、粗粮等、麦片、代餐奶昔、蛋白棒、鸡胸肉等皆属此类。

这几年,轻食行业发展势头不断加速。据美团外卖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轻食外卖消费报告》,截至2019年9月,美团外卖轻食订单量同比增长98%,轻食商家数量同比增长58%;预计2022年中国轻食代餐市场会达到1200亿人民币。

轻食行业的崛起,一方面是得益于爱美人士的身材焦虑,这些年来,各种反手摸肚脐、A4腰、锁骨放硬币、4cm手腕等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比瘦”骚操作不断,可以说是营造了一种“以瘦为美”的全民焦虑。

就在前不久,陌陌在世界防治肥胖日(5月11日)发布了《2021年网民身材焦虑报告》显示,54.3% 的女性认为自己太胖,31.9%的女性每天称一次体重。

“不运动,我是如何靠吃月瘦15斤?”“我的一日三餐食谱公开,这样吃不瘦才怪”在这样的全民身材焦虑下,健身博主、明星们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各类轻食食谱。

除了想要减肥瘦身的白领之外,还有追求健康生活的中产。这些年来,随着各种加班过劳死等新闻的持续出现,年轻人们纷纷提前步入中老年养生时代,“保温杯里泡枸杞”“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深的夜。”

显然,比起油腻辛辣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推崇食用新鲜、少加工、少油盐糖、低热量和高纤维的轻食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轻食背后的健康理念体现在国人饮食的各个细节上。据《中国餐饮报告2018》数据显示,全国以鲜味型为主的餐厅数量达到282万,比麻辣味型为主的餐厅多了94万家。中国人重油、重盐、重辣口味偏好明显降低,消费口味正在从刺激型转向品鲜型。因此,轻食行业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餐饮行业的消费升级新方向。

此外,被贴上“美容”“健康”的轻食,也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相比油汪汪的麻辣烫,轻食的颜值显然更高,更适合晒在朋友圈——颜色饱和鲜亮的蔬菜和水果,拌以其他清淡少油的食物,再裹上一点沙拉或是酸奶,加上令人赏心悦目的精致摆盘。显然,这时大家吃的就不是食物,而是为了吃出一种生活态度。

风口爆发,肯德基也“变绿”

随着消费需求的蓬勃崛起,行业发展增速不断提升。根据企查查数据,2013年至今,我国在业/存续的轻食企业有10033家;美团外卖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轻食外卖消费报告》,截至2019年9月,美团外卖轻食订单量同比增长98%,轻食商家数量同比增长58%;欧睿国际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轻食代餐市场会达到1200亿人民币。

有需求的地方就是机会,大量创业者纷纷入局,资本也紧跟而至。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包括gaga鲜语、米有沙拉、好色派沙拉、沙律轻食、甜心摇滚沙拉等十几个品牌先后拿到融资。以对轻食理念接受度最高的上海为例,2015年上海轻食店不到50家,一年内暴增至400家。

除了专业轻食品牌雨后春笋般生长之外,各类传统餐饮品牌也加速拥抱轻食市场,推出轻食产品和轻食概念店。

比如“沙县小吃”推出“沙县轻食”,“吉野家”在台湾忠孝东路开了一家“无印良品”风格的轻食概念店,主打莜面的西贝2019年第一家酸奶屋在北京CBD中骏世界城正式开业,想要借助轻食主义打入年轻消费圈;必胜客则尝试在北京悠唐店等增设了自主沙拉吧。

就连高热量的代表“肯德基”也在杭州开起了轻食餐厅“KPRO”,主打西式简餐,产品主要以沙拉、三明治等为主;区别于传统店面的红色风格,轻食餐厅则以绿色为主基调,被网友们戏称为“肯德基变绿”了。

此外,瑞幸和喜茶等咖啡饮料品牌也推出了三明治、面包、沙拉等轻食产品,以Keep为代表的新兴健身品牌也进军轻食市场,除了建设自有轻食餐吧的传统健身房,也打造了自主轻食沙拉外卖品牌。

(图片来源:艾瑞网)

传统正餐3倍价格的轻食,为啥赚不到钱?

毫无疑问,轻食看上去是一门很美的生意。看似简单的食材,但价格却可以达到一般正餐的2-3倍,而且有着入行门槛、制作成本、投入成本的“三低”优势。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迅速上手,而且无论是轻食品牌加盟还是轻食店的相关证件办理,流程和手续都极其简单。

有媒体统计过,包括加盟费、门店租金、装修费、经营设备费、首批原料费、水电杂费、人员工资、广告宣传及开业费等各项支出加起来,不到10W就可以开一家轻食店,不到20万就可以在一线城市开一家轻食店,相比其他火锅、奶茶等其他餐饮行业都要低了不少。

看起来,轻食行业绝对属于低成本、零门槛的黄金赛道,因此吸引了无数创业者的目光。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争相入场,也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不断倒下。

2015年, GREENY小绿格蕾沙拉停业;2017年初,“沙拉日记”宣布倒闭;2019年3月,甜心摇滚沙拉官方媒体账号已停更,全线业务停摆;4月,米有沙拉在上海的门店仅剩3家,官方账号停止更新......

即使放在高死亡率的餐饮行业之内,轻食的发展情况也堪称惨烈。发展已有好几年,但至今还没出现一个能实现跨区域、规模化的头部品牌。

但这并不是因为消费者不买账。风光一时的网红品牌“沙拉日记”在停业时的订单量依然十分可观。创始人“番茄妹”表示:有单量,没利润,我们就好像进了一条死胡同。

那么,一份简单的三明治就能卖到30几元的轻食品牌,为啥不赚钱呢?

创业领域向来有“寒冬”一说,对于轻食行业更是如此,不仅体现在资本与市场的萧条,更体现在长周期的季节性上。国人一向有吃热食的偏好,尤其是在每年秋冬季之后,轻食的订单量更是断崖式的下跌。

一年一度、几占二分之一时间的“寒冬”无可避免。但商家在间歇性营业、取得收入的同时,店铺租金、人力、设备等支出却是固定成本,这种长时间“入不敷出”的情况,往往导致创业者们很难熬过“寒冬”。

而且轻食的食材看似简单,但由于以生鲜为主,保质期很短,所以对供应链、物流配送等方面具有很高要求。无论是需要降低损耗,还是提高时间效率,这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是为了减小季节性营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食材的配送效率,目前国内有70%的轻食品类是选择了将外卖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甚至有些沙拉品牌,只是租了一个小铺位,专门做外卖生意。

但是外卖平台的抽成,又进一步增大了创业者的压力。再加上轻食行业其实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行业,人人可入的低门槛,必将意味着人群密集的高竞争。高昂的营销补贴和广告投入,成为了创业者的“不可承受之重”。

有人曾计算出一份轻食的利润在150%左右,但除却平台抽成、包装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成本、营销成本等,留给创业者的利润已经寥寥无几。

更大的拷问来自于社会公众层面——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由于轻食行业主要搭配的餐食都是蔬菜、水果、谷物一类的低温或者生食,从其制作过程来看往往是不进行加热杀菌的。在蔬果中拌入的生鱼片,五分熟的牛肉和溏心蛋......这些食材都是带菌的。

相当果蔬食物即便仔细地洗过,本身也非无菌切菜、装盘时菜刀、菜板、餐盘、工作人员的手和衣服等,都是污染源。

而在配送过程中,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等到生鲜食物配送到你手上时,各种致病菌已经在高温和多种营养食材下加速增殖。

看似“健康”的食物,说不定还不如高温煮沸的麻辣烫“健康”。

另一方面,从产品功效来看,轻食是不是真的“健康”也是存疑的。没人会真的愿意“吃草”,为了保证口感。很多商家都会选择加入酱料来提升口感,但这些酱料往往是高油盐、高热量的,比如20g沙拉酱的热量就相当于一碗米饭了。

此外,部分商家的专业度不够,错误地认为轻食就是低卡低热量那么简单,导致营养配比不均,产品的可持续很差。

结语

所以一句话总结当前的轻食市场的问题,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尽管从消费端来看,轻食人群其实在逐渐扩大,但在供给侧而言,相当商家尚都处在不及格状态。未能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经营盈利模式、行业发展无标准、无规范,泡沫严重,才是经营者频繁折戟的关键原因。

对于公众而言,也要对轻食有理性认知。一方面,无论是瘦身还是健康,轻食绝对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过程,正如某位投资人所言,“很多人无法坚持去健身房,不会说健身没效果,只会说自己没坚持。代餐也是,不会有人觉得代餐没有效果,只会说我没坚持。”另一方面,“七分练、三分吃”,减肥不仅要“管住嘴”,更要“迈开腿”。

原标题:《紧扣6亿女性最大痛点,这个千亿风口正在爆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