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日习俗源自古希腊?
亲朋好友围坐在蛋糕前,在冉冉的烛光中,伴着一声声“生日快乐”,生日的主角许下美好的愿望。这样过生日的方式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蛋糕、蜡烛、歌曲、许愿这些现代生日仪式的要素却并非源于中国,而是西方多重历史传统层叠累积的结果。
这并不是说历史上的中国人不庆祝生日。在中国,过生日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颜氏家训》告诉我们,此时的江南人流行在生日当天享用佳肴美酒以示庆祝。庆祝生日的观念自唐宋以后日益普及,比如唐玄宗不但于每年八月初五庆祝自己的生日,还将这一天规定为“千秋节”,并放假三天,举国同庆。在中国,生日的习俗从此不绝如缕,延续至今。
然而在西方,生日的传统却经历了一个更为复杂和曲折的历史过程:从诞生到式微,再到复兴,直到形成今天的庆祝仪式。
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的传统:为何庆生?如何庆生?
有关生日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五世纪的摩西时代,《创世纪》曾提到:“到了第三天,是法老的生日,他为众臣仆设摆筵席……”生日的习俗到公元一世纪仍然存在,《马可福音》在描述希律王处死施洗者约翰殉难的经过时,这样写道:“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画家笔下的施洗者约翰牺牲场景,画面中央是希律王正在和他的家人、大臣庆祝生日。虽然《圣经》证明在很久远的历史年代,人们就已经有了生日的观念和庆祝生日的习俗,但是西方生日习俗的源头却在古希腊。
美国人类学家林顿夫妇在《生日传说》一书中详细解释了生日传统的希腊起源。古希腊人相信,如果某人的生日和某一位神的生日相同,那么从他出生起,这位神就会派遣一个精灵来到这个人的身边,看顾他的一生直到死亡。所以,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有了生日的观念。
当我们在奶油蛋糕上点燃蜡烛时,古希腊人则是在“圆月般的蜜饼”上点燃小蜡烛;当我们对着冉冉的烛光许下愿望时,古希腊人则慎重地将蜜饼放在月神阿耳特弥斯神庙的祭坛上,虔诚地祈求愿望的实现。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在生日蛋糕上点燃的蜡烛,也是因为古希腊人相信,在生日点燃的蜡烛具有特别神奇的力量,能够确保愿望的实现。
不仅如此,为生日的主角送上诚挚的祝福也是古希腊人的传统,因为在生日这一天,人与精灵世界最为接近,生日的美好祝愿更容易应验。虽然现代的生日庆祝仪式看起来像古希腊的“山寨版”,但是它并不是从古希腊直接沿袭而来的。
基督徒的中世纪:“死日”代替生日
古希腊的生日理念和习俗被古罗马人全盘继承,但却并未能延续到中世纪,其原因在于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圣经》中关于生日的记载总是与施行宗教迫害的暴君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基督徒对生日产生了不好的情感。而基督教教父们特别反对古典时代的生日庆祝仪式,因为这些仪式将人生和希腊诸神及精灵联系在一起,明显带有多神教信仰的痕迹。除此之外,圣奥古斯丁认为,基督徒根本不应该纪念肉身诞生的日子,因为生日意味着原罪的永久化。
教父圣奥古斯丁,他认为基督徒不应纪念生日的原因在于生日与原罪相联系。虽然基督教信仰显得与生日格格不入,但是基督教仍然庆祝一些特殊的生日,例如,圣诞(12月25日)、圣母诞辰(9月8日)以及施洗者约翰的生日(6月24日)。其实,远在基督教产生之前,欧洲人就已经形成了在冬至日、夏至日前后和九月初的收获时节举办盛大庆祝活动的习俗。所以,基督教用耶稣、圣母和施洗者约翰的生日重新包装这些异教徒的节日,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妥协和改造,目的是为了便利基督教信仰的传播,并非是对生日理念的继承和弘扬。
中世纪的欧洲人对生日总体上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且复杂的历法体系更导致人们根本无法了解到生日的确切日期。即使是法国国王圣路易,这位世俗界和宗教界的双重人生赢家都不了解自己的出生年份,就更不要说中世纪欧洲的其他凡夫俗子了。
在一个人们不在乎也无法准确记录下生日的历史时期,如果某人的生日意外地被确切地记录了下来,那大多是因为这个人的出生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异常。例如大名鼎鼎的法国国王腓力•奥古斯都,他的生辰——1165年8月21日至22日的夜晚,被非常精确地记录了下来。这是因为他从诞生的时刻起就被誉为“奇迹之子”,是国王和王后企盼了21年的结果。
在中世纪,人们忽略“生日”,却非常关心“死日”。法国历史学家让-克劳德·施密特指出,我们今天所谈论的“生日”一词,在中世纪其实是指人的“死日”。对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死日”才是真正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只有通过死亡基督徒才有可能开启彼世真正的生命。
而且,死者的姓名及去世的日期会被准确地记录在由教会或修道院保存的死亡者名册上,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教士或修士都将为死者举行周年追思礼。但是,这种对“死日”的纪念和我们现代的生日观是念截然相反的。如果说现代人过生日是在用加法的逻辑纪念生命一年年的累积,那么中世纪的欧洲人铭记“死日”则是在用减法的逻辑纪念此世痛苦的一年年减少,永生救赎一年年靠近。
星相学和生日的复萌
当生日的观念在欧洲人的生活中消失几百年后,《马可·波罗游记》却从东方带来了生日的见闻。十三世纪末,马可·波罗用吃惊的语气描述了元世祖忽必烈每年9月在大都举行的盛大生日庆典。“在这一天,除文武百官穿同一色服装外,其他宗教教士如偶像教士(佛教)、基督教士、犹太教士、萨拉森人(伊斯兰教士)及其他种人,都要向其崇拜的神只燃灯焚香、歌唱祈祷,求其神主保佑皇帝健康长寿,平安幸福。”《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生日的一笔成为了欧洲中世纪第一个有关生日的文字记载。
18世纪欧洲人笔下身着蒙古服装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和他的叔父向忽必烈敬献礼物。
然而,直到十四世纪星相学的兴起,生日才逐渐走进欧洲人的观念中。星相学首先引起了宫廷和贵族圈子的关注,他们希望能够利用星相学预测和解读人生的某些重大事件。这首先需要根据个人的出生日期甚至出生的具体时刻绘制一幅星宫图。怀着对未来命运的无穷好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自己的星宫图,并借此了解了自己的出生日期。
中世纪晚期,欧洲星相学的兴起和天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图为中世纪天文学家正在教导学生观测月亮和星空。随着对出生日期的了解,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开始认识到生日对于个人的意义:生日是个人一生时间的度量,是组织人生回忆、构建个人身份以及在历史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方法。
十四世纪初,帕多瓦的阿尔贝蒂诺·穆萨托通过他的诗作《一个人是否有必要庆祝生日?》首次表达了庆祝生日的愿望。无独有偶,庆祝生日的愿望也在法国萌芽。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出生于1338年1月21日,恰逢圣阿涅斯节。因此,他特别重视这一节日,每一年都以圣阿涅斯之名举行庆典。虽然这些庆典可能并非为了庆祝国王的生日,但是,每年一度的庆典还是展现出查理五世对生日的重视。
有“智者”绰号的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他对生日已有朦胧的概念,但更多和圣徒纪念日联系在一起。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欧洲人的生日大多与圣徒的节日相联系,但仅仅是一个与个人有更加密切关系的日子而已。
歌德的生日透露生日传统复兴的秘密
16世纪新教对圣徒崇拜提出质疑,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日上,生日逐渐开始与圣徒节日及天主教历法相分离。此时,关于生日的记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个人日记和回忆录中,这说明人们开始对生日本身产生关注。然而,直到十七世纪,还没有任何因素成为庆祝生日的固定模式。
法国王家医生让·埃鲁阿尔非常准确地记录下了路易十三的诞生日期——1601年9月27日,并详细记录了王子十二岁前每天的活动。1605年9月27日,王子去教堂参加为他的生日特别举行的弥撒,1609年9月27日,弥撒过后与父王共进晚餐庆祝生日,1611年生日当天下午三点吃了千层酥。除了每年都要参加弥撒之外,王子的生日并没有得到任何特别庆祝。
1611年路易十三肖像,他从未享受过生日庆祝。17世纪晚期,著名作家塞维尼夫人在与女儿的通信中提到,她在一位老修道院院长生日之际献给了他一束花。庆祝生日的观念开始更加深入人心,但仍然是一个没有固定仪式的偶然行为。
直到18世纪末,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对宗教信仰带来了巨大冲击,进一步激发了世俗个人主义的兴起。与此同时,对古典遗产的深入挖掘,使得古希腊的生日仪式在形式上得到了全面复兴。
19世纪初,浪漫主义开始强调家庭观念和亲子之情,以家庭聚会形式出现的生日宴会在此时得到了普及。从宫廷到市井,从伟人到平民,生日越来越被看重,成为有着一定仪式的个人节日。
一代文豪歌德出生于1749年8月28日,他的一生恰恰见证了18世纪到19世纪生日发展的演变史。首先,歌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日,同时也非常重视生日对于个人的意义。在他童年时期,他的父母会在他生日的当天为他买一个蜗牛壳点心或纽花面包。成年后,歌德会在每年生日这一天总结自己上一年的成就得失。他还在《亲和力》和《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等小说中,为生日安排了重要的位置。1779年,而立之年的歌德认为自己已经走完人生的一半,所以他特地在生日那天找画家定制了一幅画像。这是不是有些类似我们在生日时的照相留念呢?1780年到1790年间,歌德常常和出生日期相近的赫尔德以及萨克森-魏玛公爵共同过生日,庆祝生日已经有了一定的仪式性,出现了生日蛋糕,同时还伴有灯饰和焰火。1802年,在歌德53岁生日时,他收到了一个“带有53个蜡烛的蛋糕”。
1815年后,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和德国民族意识的高涨让歌德的生日成为了全德国的节日,仪式和排场甚至超过德国的君主,影响力遍及整个欧洲。虽然这样的荣耀并非人人都可以享有,但是生日蛋糕、蜡烛以及亲朋的陪伴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共享。
现代商业文明的馈赠:《生日快乐歌》
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和西方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西方的生日仪式从此走向了世界各地。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伴随着美国文化的流行,最后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生日快乐歌》才出现在生日庆祝仪式中。从此,一种结合古典生日庆祝仪式和现代流行文化的生日文化逐渐形成,它来源于古典神话、个人主义、现代商业文明以及最不可或缺的诚挚感情。
当你接受亲朋最真诚的生日祝福时,当你纪念人生又一年的成长时,当你许下最期盼的愿望时,你是否能感受到穿越时空守护在你身边的小精灵?
(作者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国史专业博士候选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