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为周有光先生寿
周有光先生是一位通达、乐观的中国知识分子。周家世居江南,家道因太平天国运动而衰落,但后世子孙仍能得风气之先。周有光从小接受新式教育,一生经历丰富。和同龄的知识分子一样,周有光备尝苦难艰辛,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不幸,并没有损害他的精神和人格。这样的人生际遇是很难得的。
1920年代,周有光就学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约翰大学。“五卅运动”中,该校部分中国师生出于爱国之情,脱离原校,创办了光华大学,周有光乃在其中。光华师生虽然脱离圣约翰大学,但教学内容、方法和标准一仍其旧。周有光因此受到系统良好的西方文化教育。这位中国爱国者并没有因为爱国而变得偏狭、激烈,也并不因为反对帝国主义,就排斥现代西方文明。事实上,周有光是现代文明在中国最坚定的提倡者、鼓吹者和实践者之一。
作为一个美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周有光1930年代曾因仰慕马克思主义赴日留学。回国后,他进入金融界,先后在上海和纽约等地工作,对中西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均有切实的观察。周有光晚年写作的主题大多与中西文化比较有关。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审慎的批判眼光,认为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现代化,才能继续发挥作用。周有光用一个比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就像一张桌子的四条腿,桌面则是通行的现代国际文明。
尽管如此,周有光认为,中美两国的差异更多是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差异。这种看法或可争议,但很能说明他作为一个现代主义者的本色。经常有人嘲笑周有光的看法过时。但嘲笑者中很少有人认识到,这种看法关系重大。
如何面对美国,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抉择,断绝和恢复对美国的交往,都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与美国的冲突增多。有人认为,中美之间,异(冲突)乃是必然,同(合作)只是短期利益使然。这种看似现实主义的态度,包含着一种陈旧的部落意识。这足以令人不安。相比之下,周有光的看法仍然值得深思。
周有光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教育,兼事语言文字研究。1949年之后,中国全盘接受计划经济体制,西方主流经济学遭放逐,周有光最青睐的学生在政治运动中自杀身亡。这给周有光的生活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但他本人并没有成为迫害的对象。在此之前,他已经进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从事简化汉字和主持拟定汉语罗马拼音的工作。
这份工作不但显示了周有光的兴趣,也反映了他的思想渊源。汉语拼音方案最早是西方传教士发明的,后来被视作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之一。语文改革的目标是降低学习读写的难度,普及现代教育,以开启民智,适应新的世界格局。因为电子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汉语拼音成为主流的汉语输入法,其影响变得更加深远。但周有光走得比一般人的想象更远,他坚持认为,汉字应当拼音化,以便于检索、通讯和交流信息。他认为,这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关键。
周有光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此。他主持引入翻译大英百科全书,提倡健全的常识,认为善于学习,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周有光是乐观的进步主义者,不但看到全球化不可避免,也诚心欢迎全球化。毫不意外,他最认可的是“民主科学”的“五四”价值。
在中国,周有光先生这样的现代主义者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他的观点不见得都是对的,但值得重视和讨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