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高铁出口”遇激烈竞争,安倍想当“顶级推销员”不容易

澎湃新闻记者 沈靓
2015-01-12 07:4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日本新干线机车。东方IC图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力图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包括新干线在内的铁路系统整体出口备受关注。然而,日本要面对的竞争愈发激烈,除了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还有“后起之秀”中国的竞争。

        就在近日,日本出口中国台湾的新干线,由于陷入经营困境,有可能宣告破产。日本媒体担心,台湾高铁公司的破产将会影响日本新干线向海外的出口。

台高铁若破产将影响新干线出口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11日引用日本新闻网的报道称,台湾高铁采用了日本的新干线技术和车辆,是日本新干线第一次出口海外。但是由于建设费用大半是金融机构贷款,因此在2007年开业当初就陷入经营困境。

        当初预估每天的乘客人数为17万-33万人,但是在2014年,平均一天只有13万1000人,比预估的数字出现了大幅下滑。为此,台湾高铁公司的累积赤字已经达到470亿新台币(约合89.3亿元人民币)。

        主管高铁事业的台湾行政院交通部称,约400亿新台币中的一部分优先股的股东,已经向法院起诉,要求返回投资金并索要分红,但是台湾高铁公司目前手头的现金只有18亿新台币。这一项诉讼将于今年3月作出判决,如果台湾高铁公司无法支付股东资金的话,就会面临破产。

        日本《产经新闻》指出,台湾高铁虽说是日本新干线技术走出海外的实例,但实际上台湾高铁的道岔由德国制造,列车无线设备由法国制造,相当于日欧混合的技术。如果台湾高铁破产的话,将会给日本新干线带来坏的印象,影响日本新干线的出口。

面临西方国家和中国的高铁竞争

        在高铁出口方面,法国有着不错的经验。据《产经新闻》报道称,西班牙和韩国已经采用了根据法国高铁TGV模板改造的列车,摩洛哥预计在2015年开通的高铁列车也将采用TGV的技术,该高铁是非洲大陆的首条高铁。

        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列车被用于俄罗斯莫斯科至圣彼得堡之间的高铁上。据了解,俄罗斯曾尝试自行研制高铁列车,但2010年还是最终从德国西门子进口替代。

        推行“铁路外交”的中国也正在高铁商战中发力。中国企业参加了2014年7月完工的土耳其高铁的建设。中国以其“低成本”的优势(是日本报价的30%-50%左右),成功竞逐了罗马尼亚、匈牙利、马其顿的高铁项目。

        此外,中国企业将参与俄罗斯价值100亿美元的高铁计划。这是中俄两国领导人在2014年秋天达成的协议。从云南省昆明出发,经过老挝和泰国,抵达新加坡,中国正构想主导建设总长3000千米的高铁网络。

向美国推销“磁悬浮新干线”技术

        《产经新闻》的报道指出,到2020年,全世界的铁路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日元(约合1.14万亿人民币)。依据现状,制造飞机的加拿大庞巴迪、发电供电领域拥有很强实力的法国阿尔斯通,以及德国西门子3家公司,达到了全球占有率的六成。日本主要的6家企业合计只有10%左右的市场份额。

        日本首先安倍晋三曾承诺:为促进日本的基础设施出口,他将做一名“顶级销售员”。他所宣扬的“安倍经济学”其中一个目标便是“2020年基础设施出口达30万亿日元”,但目前看来只能给人一种画饼充饥的感觉。

        日本方面认为,新干线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安全性和运行的准确性。自新干线开通以来的半个世纪,没有发生过因列车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然而被誉为“日本战略之父”的经济学家大前研一认为,日本新干线的出口已“十分困难”,“无法与中法高铁相匹敌”。日本新干线在“速度战”中比不过法国,在“价格战”中又不敌中国。

        “希望能将超电导磁悬浮等新干线技术广泛推广至海外。作为日美合作的象征,我已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引进该技术)。”2014年10月,安倍在出席纪念东海道新干线开通50周年招待会上表示。当月,日本政府核准开设从东京到大阪的“磁悬浮新干线”。这也是日本把自行研发的“超导磁悬浮”技术首次运用在高铁上。

        有报道认为,一旦日本成功地向美国推销磁悬浮新干线,那么对于开拓美国和其他海外市场极为有利。但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同意安倍的观点。批评人士指出,预计到21世纪中叶,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7亿人减至不到1亿人,等磁悬浮列车投入使用时,将会出现上座率不足的问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