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科院专家批新词泛滥:“簈丝”广为流传,影响中华民族形象
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语言词汇时有增减,尤其是在当下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汉语言新词汇不断增加。什么样的新词汇才算是规范的?造成非规范词汇层出不穷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创新词汇来增强语言的活泼性?针对这些问题,1月9日出版的辽宁日报刊发了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程荣教授的专访。
前不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喜大普奔”等生造词难懂、难记、难交流
辽宁日报:汉语言中,既有很多传统的词语,又有不少新出现的词汇。比如2011年的新华字典里,新增了诸如“民生”、“和谐”、“房奴”、“晒工资”等热门词汇。我们想知道,如何来判断什么样的词汇是规范的,而什么样的词汇不规范?
程荣:词汇到底规范不规范,衡量的标准就是我们所编写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它们的定位就是规范型的现代汉语图书,所以在说辞和举例上都体现了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特别是说辞的规范问题,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此做了较多的研究和考虑。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各版的修订当中,要考虑与时俱进的同时,也都要充分体现规范性,在原版的基础上,要经过认真仔细的分析考察才能决定一些新词汇是否收编。
辽宁日报:要收编 “民生”、“和谐”、“房奴”这样的新词汇有什么具体的规范吗?
程荣:我们考虑收编的词汇必须要符合一个基本原则:普遍性、稳定性、规范性。只有具有普遍性、稳定性、规范性的新词语才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增加、收编。如果一个新词产生了,却不符合汉语的构词方式和使用规律,就会很不稳定,也不具有各个领域使用的普遍性,只能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使用(如网络),时间长了可能就消失了,这样的词语没有生命力,就不在我们收编的新词汇范畴。而诸如“民生”、“和谐”、“房奴”、“晒工资”等热门词汇,符合汉语的用字和构词规范性的要求,在使用上也是比较普遍和稳定的,所以这些词语属于规范性的词语。
辽宁日报:近几年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新词汇在不断增加,其中不乏使用不规范词语的例子,您是否也深受其扰?
程荣:这样的例子确实有很多。诸如 “十动然拒”、“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一些网络词语常常令我们一头雾水。我们以“喜大普奔”为例,它看起来是四字格,实际上是四个成语的连用,分别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首字的简单缩略,但这种缩略并不是正常汉语的缩略方式,很难让人正确理解,对正常的语言交流是很不利的。如果这样的词汇只是在网络聊天中用作一种幽默的用词游戏,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正式的场合中使用就属于非规范词语使用。
若任由非规范词语传播几千岁的汉语会失准
辽宁日报:汉语传承几千年,一直是我国至为重要的传统历史文化,如今正日益遭受各种方式的污染和侵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程荣:我认为有三个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不规范使用语言的现象。
首先,在国际交流中,语言的多元化使得我们较多地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很多新词汇都是外来语言,而在吸收这些外来语句方面,很多人比较随意,缺少鉴别。在旧媒体时代,外来词语的传播比较慢,相关主管部门会有时间把它们译成规范的汉语,形成符合汉语习惯的外来词。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太快,很多外来词汇一经引进,还没等翻译呢,就马上传开了,这就造成外来词的翻译比较随意,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其次,在互联网这个交流平台上,语言的使用鱼龙混杂,很多词汇随便使用,传播速度又快,普通大众很难识别这些词汇是否规范,往往拿起来就用,一传十十传百,新出现的词语很快就通过网络铺开了。而且这种影响是快速的,有时候不到两个月就传播开来,所以必须要充分重视,及时引导。
此外,很多人对于非规范使用汉语的行为较为宽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这些年来,强调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声音相对较少,很多人规范语言的意识逐渐变淡,人们都在鼓励创造新词,只要有人认为新词汇不规范,马上就有人说不能苛求。许多人对于非规范使用语言的行为较为宽容。
辽宁日报:如果继续任由非规范的汉语词语传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
程荣:如果任由非规范的汉语词语传播,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会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言就是用来交际的,需要在生活中发挥沟通作用,这与我们的网络聊天不同,语言如果失去了准确性,语言交流的效果和质量就大大降低了,总是“词不达意”对我们造成的困扰可想而知。
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如果任由非规范的汉语词语传播也会影响中华民族的形象。如今“簈丝”这个词广为流传,甚至在有些电视台时常能够看到。从字面来讲,这个词是低俗不雅的,不能当作规范的新词来使用。如果这种不规范的词语在正式场合中用多了,时间长了,难免就会影响中华民族的形象,必须要引起大家特别是主流媒体的注意。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不规范使用语言的现象就会在不经意中蔓延,后果是每个中国人不希望看到的。
规范使用与创新不矛盾汉语言应保持健康纯洁
辽宁日报:很多人认为强调规范汉语词汇就会阻碍创新,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程荣:词汇的规范和创新并不存在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创造了很多四字格的成语,例如 “反腐倡廉”、“反腐肃贪”、“反腐拒变”等等,这些成语既符合汉语的构成方式,又能鲜活地反映时代特征,就是非常好的新成语。我们既要继承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好词语,同时我们也要使用创新符合汉语成语构成方式的健康新词语。网络上也有好的词语,如《新华字典》吸收的“给力”,最初崛起于网络,随即被社会各个方面广泛使用,它就是创新词汇的一个代表。
当然网络上有很多不好的词语需要我们摒弃,其中使用谐音的词语就是其中的一大类。比如“童鞋”,意为“同学”,但是这样的使用不方便区别,在网络聊天中无伤大雅,但是不能在正式场合使用。再如,很多人用“河蟹”代替“和谐”,原本是想用谐音来表示幽默,但实际上并没有用好谐音的修辞手法,不可能收到真正的好效果。
事实上,如果能把谐音的修辞用对了、用好了,效果是非常好的,可以使语言活泼,增加表现力。不过,我建议年轻人要多学习规范的汉语使用方法,适当学习一点大众修辞学,这样才能把艺术性和规范性巧妙结合,来美化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展现当代年轻人应用语言的良好风貌,这也是我们语言工作者对年轻人的一种期望。
辽宁日报:在此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的通知中,特别对广告用语进行了规定,您对于广告用语是否也有所建议?
程荣:广告是追求广告效果的,理应更注重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过也有不少广告中存在词语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例如,有一条止咳糖浆的广告使用了“咳”不容缓的字样,取“刻不容缓”的谐音,字面意思与广告效果背道而驰,因此是个失败的案例。山西的旅游广告“晋善晋美”也取“尽善尽美”的谐音,不过在文字的处理上应该与 “尽善尽美”有所区分,如果直接使用“晋善晋美”的字样,会让很多未成年人怀疑 “尽善尽美”的正确写法和释义。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那样作出及时提醒,使得非规范的词语不能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汉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能够不被污染,使得汉语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