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统计部门造假为啥屡禁不止?央媒:系政府直属机构难免“软”

陈诺、冯国栋/新华网
2015-01-09 04:3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新华社发文称,之所以数据造假屡禁不止,既是与腐败违法成本低有关,也与不独立的统计机构体制有关。

        近日,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国家统计局提出,始终将弄虚作假作为统计领域最大腐败予以坚决惩处。“数字上的腐败”危害极大,与干部腐败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各地正在统计全年经济数据,应尽快出台严厉措施,打击“数字上的腐败”,让干部吹不起“数字牛皮”。

        地方统计造假多年来屡禁不止。地方统计总和长期高于全国总量,被戏称为一年一度的“数据掐架”。

        数字造假危害极大。统计数据是各级政府、研究机构、社会大众赖以判断、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温度计”,是宏观决策、预调微调政策的依据。“温度计”失准,会导致管理无序,决策失误,并由此贬损政府的公信力。

        不可否认,“数字出官”的潜规则让一些干部热衷插手统计事务。加上干部考核体系不完善,一些人想走升迁捷径,就急着制造一些“好看”的GDP。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湖北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等,都是数据造假的“高手”,权力之笔一挥便抹去不堪的成绩,换来一时升迁的门票,结果越走越偏,自掘坟墓。

        干部敢吹“数字牛皮”,一方面因为统计造假的违法成本偏低、惩治乏力。统计法中虽明确了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违反统计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从近些年官方通报和媒体曝光来看,鲜有干部因此被追查问责,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干部吹“数字牛皮”,使违法违规异化成心照不宣、心安理得的“潜规则”。

        另外一方面,各级统计部门是同级政府直属机构,经费和人事管理都缺乏独立性,很难跳出“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怪圈,不能超脱于地方政府利益之外,容易沦为吹“数字牛皮”的“帮凶”。

        当前恰逢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改革决策需要准确的统计数据。严打“数字上的腐败”,制伏“数字老虎”,首先要架好法治的高压线。要完善统计法相关细则,加大惩处力度,形成打假的高压态势,让干部不敢吹“数字牛皮”。

        同时,还要立足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升级统计体制,改变过去层层上报模式,淡化GDP等数据在地方考核中的分量,突出考核实效,让干部远离“数字上的腐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