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养老金运行不会崩溃,但很多年轻人对养老制度失信心

向楠/中国青年报
2015-01-08 08:5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我们的养老金还安全吗?养老制度能否兜得住底?

        今天(1月8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以《比空账更可怕的是青年对养老保险失去信心》为题刊文。

        在公众对养老金问题的担心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空账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介绍,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其实也是一种养老保险的模式,瑞典、意大利等国都在采用,被称为个人名义账户。在这一模式下,个人账户中并没有资金,只是一个记账账户,账户余额根据每年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调整,到退休时按照该账户的累计余额发放养老金。

        空账问题可以被个人名义账户制度化解,接下来的疑问是,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未来我们的养老金制度能支撑得住吗? 文章综合专家意见指出,我国当下的养老金缺口并没有大到难以填补的地步,当前的养老金运行也不存在崩溃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有35%的人相信“现在每月交养老保险,到时候肯定有保障”。近日,同一机构进行的同题民调显示,仅18.8%的受访者相信。

        在记者的采访中,许多专家均表示,相对于未来养老金运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可怕的是,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我们的养老制度失去信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贡森认为,一项制度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实际表现,另一方面取决于公众对它的信心。有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虽然我国养老金的实际缺口并不大,但制度设计缺陷、媒体不实报道等因素导致许多公众对养老制度缺少信心。“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这个制度,就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缴费者越来越少,供养负担越来越重。这样的后果不敢想象”。

        全文如下:

一位老人在晨练。 雍凯 澎湃资料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有35%的人相信“现在每月交养老保险,到时候肯定有保障”。近日,同一机构进行的同题民调显示,仅18.8%的受访者相信现在缴纳养老金对以后养老有用,19.9%的受访者认为没有用,61.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贡森认为,一项制度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制度运行表现,也取决于公众对它的信心。有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要说当下最能吸引公众眼球的话题,养老制度改革一定是其中之一。

        近期,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等,就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情况,接受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专题询问,再次将公众的关注推向更高点。

        在公众的高度关注中,却隐藏着担心——近年来,关于养老金“空账”、“亏空”、“收不抵支”、“危险”甚至“崩溃”的报道不绝于耳,引发了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养老金制度困惑起来。

        我们的养老金还安全吗?养老制度能否兜得住底?近日,我们搜集相关资料,采访权威专家,尝试解答青年关于养老制度的疑问。

空账不能简单等同于养老金亏空

        在公众对养老金问题的担心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空账问题。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基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数额为2.2万亿元。2012年为2.6万亿元。2013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3.1万亿元。

        个别媒体在报道时,以“2013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超3万亿”为标题,导致许多读者在看到这些上万亿的天文数字时,心中不免对养老金运行现状产生疑问。

        但事实上,许多人在谈论空账问题时,并没有搞清楚这个空账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摆在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种是“现收现付”模式,即政府用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另一种是“积累储蓄”模式,即将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储蓄起来,成为职工自己退休后的养老金。

        最终的改革方案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就是当前“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企业所支付的相当于职工工资20%的部分,进入统筹账户,由政府统一征收、管理,支付当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职工个人支付的相当于工资8%的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累积起来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制度设计是一回事,运行起来可能是另一回事。现实中,由于我国全面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晚,制度确立时,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职工没有缴纳过社保或者缴纳很少,却也需要领取相应的养老金。这样一来,许多地方的统筹账户就入不敷出,需要从个人账户“借钱”,才能保证养老金的正常发放。久而久之,从个人账户“借用”出来的钱,没能及时补上,就形成了空账。

        所以说,所谓空账,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账面上有钱、实际却没钱的问题,不能简单等同于养老金亏空。

        那么,现在的空账是否就意味着退休时我们不能从个人账户拿到养老金呢?

        答案是否定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介绍,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其实也是一种养老保险的模式,瑞典、意大利等国都在采用,被称为个人名义账户。在这一模式下,个人账户中并没有资金,只是一个记账账户,账户余额根据每年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调整,到退休时按照该账户的累计余额发放养老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个人账户制度,而不是做实个人账户。这被解读为,给实行个人名义账户开了一道口子。

        在不久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2014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三中全会的理论突破与名义账户研讨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明确表示,个人名义账户是下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选择的模式,并直言改革不能再等。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明示”了我国下一步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

养老金缺口真的大到难以填补吗?

        空账问题可以被个人名义账户制度化解,接下来的疑问是,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未来我们的养老金制度能支撑得住吗?

        目前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贡森看来,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不同层面,养老金缺口的含义不同。

        他介绍,养老金缺口一般可分为五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单纯指当年养老金的收入少于当年养老金的支出。截至2013年,在这一层面,我国有17个省级单位出现了这种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指,在加入政府财政补贴后,养老金的收支之间还存在缺口。目前,我国所有省级单位都不存在这种缺口。

        第三个层面是指,加上政府补贴以及往年养老金结余后,养老金收支仍存在缺口。我国所有省级单位当然也不会存在这一层面的缺口。

        第四个层面是指,做实个人账户后,养老金收支存在的缺口。正如上文分析,未来个人名义账户是改革方向,而非做实。

        第五个层面是指,在未来几十年里保持退休年龄、养老金缴费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将每年养老金缺口折现,由此产生的债务相当于GDP的比重。据预测,我国到2050年的养老金缺口累积债务才相当于GDP总量的70%,而目前,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200%甚至300%。

        事实上,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着较大的结余,且结余总额近年来持续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年底发布的《2003—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余22968亿元,较2011年增长23.4%。

        同时,在充实养老金上,各级财政承担着很大的责任。《2003—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显示,仅2012年一年,财政补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额度达到了2430亿元,比2011年增加15.9%。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养老金的结余规模很大,虽然结余在地区间存在差异,但是通过中央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全国养老金的当期收支平衡并不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也曾表示,养老金的领取是细水长流的,并不存在某一个时点被所有参保者同时挤兑的风险。如果每年,社保机构都能够通过从企业和个人那里征收社会保险费,加上政府的财政补贴,将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地发出去,就不会有“缺口”或“负债”的问题。

        褚福灵补充说,对于养老金体系可能面临的挑战,国家其实早有准备,在2000年成立了全国社保基金,主要作用就是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弥补养老等基金的不足。目前,该基金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年投资收益率一直维持在8%的高位。

        可见,我国当下的养老金缺口并没有大到难以填补的地步,当前的养老金运行也不存在崩溃的问题。

比空账和缺口更可怕的是公众对养老制度失去信心

        养老金当前运行平稳,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出现问题。未来,我国的养老金运行将会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人口政策的影响,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将迅速加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珍教授表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赡养率(即老龄人口所占劳动人口的比重——编者注)为18%,养老保险制度内赡养率达33%,即三个人养一个人。到2030年,我国的老年赡养率将达40%,制度内赡养率将更高。

        “另一方面,目前工作一代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率达28%,已经没有上升空间。退休一代的养老金水平只有社会平均工资的44%,也已经没有下降的空间。”李珍说。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人大专题询问会上答复委员提问时表示,总体上看,保证养老金当期支付没有问题,但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基金收入增长的速度慢于支出增长的速度。2012年收入增长了18.6%,支出增长了22.9%。去年收入增长14%,但是支出增长了20%。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收支矛盾还在扩大。扩大的结果就是当年能保持平衡,但是结余也在逐步变小,到一定程度就要吃老本,吃完老本之后就会出现亏空。”马凯说。

        在记者的采访中,许多专家均表示,相对于未来养老金运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可怕的是,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我们的养老制度失去信心。

        在2013年10月举行的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透露,我国目前大概有3亿多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但到2013年,累计就有3800万人中断缴纳保险。

        放弃社保或者中断社保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对养老等社保制度失去信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有35%的人相信“现在每月交养老保险,到时候肯定有保障”。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同样主题的调查则显示,仅18.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相信缴纳养老金对以后的养老有用,19.9%的受访者认为没有用,61.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贡森认为,一项制度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实际表现,另一方面取决于公众对它的信心。有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虽然我国养老金的实际缺口并不大,但制度设计缺陷、媒体不实报道等因素导致许多公众对养老制度缺少信心。“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这个制度,就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缴费者越来越少,供养负担越来越重。这样的后果不敢想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