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天起,青少年模式成各网络平台“强制标配”!

2021-06-01 17: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又是一年“六一”时,作为孩子,儿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礼物,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得到家长的“特赦”,能多上网玩一会。

如今的孩子们,还没学会认字,可能就先学会了上网。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岁—10岁。

玩游戏、看视频成为了孩子们在网络上的主要娱乐内容。不可否认,互联网成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但随之而来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一掷千金”为主播打赏等问题也屡见报端。

今年的6月1日,也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的日子,《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针对网络低龄化现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其中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这意味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进入了新阶段,对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法对各平台青少年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两年前的六一儿童节前夕,青少年模式正式开启保护“少年的你”。

2019年5月28日,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14家短视频平台,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等4家网络视频平台,在儿童节到来之前,统一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加之此前试点的抖音、快手和火山小视频平台,国内共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即青少年保护模式。

进入青少年保护模式后,每日使用时长限定为累计40分钟,超过累计时长需监护人输入密码后才可继续使用,晚上22时至次日6时,用户将被禁止使用;此外,打赏、充值、直播等功能也无法使用,只能访问专属内容池。

两年过去了,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之际,各平台的青少年保护模式应用情况如何?

5月28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及其团队发布了《短视频应用程序青少年保护模式核测报告》,报告对包括抖音、快手、小红书等23款头部短视频应用程序进行了测评。

结果显示,被测应用程序中除爱奇艺随刻外,均设有青少年保护模式功能,在时间、内容、功能、消费等多个方面实现防沉迷与安全机制。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后,将对各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一些平台也开始对青少年模式进一步升级。

“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且进入后无法退出,该模式下无法观看直播或进行充值打赏。14岁—18岁实名认证用户在使用抖音时也将禁止对陌生人显示除头像与昵称外的个人公开信息⋯⋯”5月26日,抖音宣布升级未成年保护措施,被誉为“有史最严的青少年模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抖音在青少年模式建设上的持续投入和努力,将为整个短视频行业起到示范作用。

“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绝非企业一家之责,家庭教育也尤为重要。”孙宏艳指出,当前一些青少年模式被孩子轻松“绕开”,与家长的放任不无关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网络平台等多方协同共治。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敷衍和刻板内容恐令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

针对短视频的青少年模式,孙宏艳曾做过一项调查,通过对北京、深圳、南京、成都、沈阳、合肥6个省市的数千名四年级至高三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有72.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主动使用青少年模式。不过,有高达81.8%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需要改进,还有42.4%觉得“开启青少年模式会使上网不开心”。

青少年模式在未成年人中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在孙宏艳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平台可能出于“应付式”合规考虑,缺乏优质且具有吸引力的内容。

从核测报告也可以看出,各平台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比如,哔哩哔哩在青少年模式下,内容推荐种类并不限于教育类、知识类,还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宠物相关的视频推荐,在“追番”界面,对动漫进行分区,包括“热门推荐”“动画电影”等模块,使用体验较好。

抖音则对青少年内容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年龄分段设置,共包括6个年龄段,家长可通过设置孩子年龄,获得适龄的内容推荐。比如,将年龄设置为6岁可以看到动画片类视频,设置成16岁则可以看到口语教学、足球视频等内容。

“优质并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是推动未成年人乐于使用青少年模式的根本。”朱巍认为,平台应注重青少年模式内容的开发,敷衍和刻板的内容只能令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随着青少年模式成为各平台“标配”,为青少年提供差异化的优质内容,让青少年模式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将是各平台竞争力的体现。

呼吁建立国家级网游防沉迷平台

“我走上路,你们两个一个中路,一个下路,注意配合⋯⋯”如今,不时能够看到三四个孩子横握着手机,聚在一起相互配合“战斗”的场面,相比短视频,网络游戏似乎更能激发起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的兴趣。

同短视频的青少年模式一样,当前各大游戏厂商也纷纷建立了防沉迷系统,利用人脸识别、实名校验、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提醒等技术手段对青少年用户的游戏时长和付费行为进行管理。

游戏防沉迷最关键的功能就是严格控制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记者了解到,当前很多游戏的防沉迷系统都设定未成年人一天的游戏时间只能在两小时,否则便会被强制性退出游戏。

但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看来,这些由各大游戏厂商自发研制的防沉迷系统,并不能解决数据孤立、自我监督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个孩子玩了两个小时的某MOBA类手游,被强制下线后,再去玩由同一公司开发的另一款射击类手游,并不受任何影响,这意味着防沉迷系统只是单纯禁止一款游戏的游玩时间,却不影响继续玩其它游戏。

对此,李秀香建议,应由监管部门牵头,整合审批和监督部门、游戏产业、学校、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等各方力量,研发一个数据统一、公正透明、绿色高效的国家级青少年网络游戏防沉迷平台。

“此平台需要将国内市场上所有游戏厂商、游戏产品和游戏玩家集中监管,准确管控游戏厂商执行游戏分级制度,实时监督青少年接触游戏内容和时间。”李秀香指出,集中统一的数据平台应当采集每个玩家所有游戏的防沉迷数据,并实时共享给各游戏厂商和监督方,各方需严格执行防沉迷制度,并将执行结果一并记录到平台的数据库中。

原标题:《今天起,青少年模式成各网络平台“强制标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