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人百声·我是党史领学人】丁怡轩:一根三尺竹竿

2021-06-01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百人百声·我是党史领学人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部署安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淄博高新区组织人事部、宣传新闻中心、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开展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百人百声——我是党史领学人活动。本次活动邀请百名优秀党群代表通过音频+海报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诵读红色党史故事,带领高新区群众重温红色党史、回眸历史瞬间。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大家发扬革命精神,牢记宗旨意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强硬作风奋力攻坚克难,守正创新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开拓新局,勇担“三区一窗口”使命,加快高新区高质量突破发展。

百人百声·我是党史领学人

大家好,我是来自淄博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与应急管理局的丁怡轩,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根三尺竹竿的故事。

在山东省莱阳市的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一根刻满了密密麻麻小字的竹竿格外引人注意。竹竿顶端,刻着出发地点: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后面一串是支前的路线: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

这根3尺多长竹竿的主人是莱阳共产党员唐和恩。淮海战役时,从家乡启程支前,唐和恩随身携带了这根竹竿。竹竿上的小字就是他在支前过程中,利用休息间隙用小刀刻上去的地名。这些地名记录了一个朴实的共产党员跋山涉水,随军转战山东、江苏、安徽3省,行程2500余公里的支前之路。“一根竹竿行万程,省县村镇刻分明。胜利回家留纪念,传给后代好革命。”唐和恩刻在竹竿上的这首小诗表达了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支前路上异常艰苦,唐和恩带领的支前小车运输队自己吃的是高粱米、萝卜干,车上的白面、小米却一点儿都没动,留给前线战士。在牌庄地区,一条20多米宽的河道挡住了去路。当时正值隆冬,西北风卷着小雪,河上漂浮着薄冰块,唐和恩脱下棉衣,抬着粮车首先下河,冰冷的河水像针一样扎在他的身上。唐和恩刚一上岸,还来不及穿衣服,敌人的飞机就来了。运输队跑步行军将近一公里,离开了危险地带,才穿上衣服。唐和恩说:“停下来的时候,我才看见大家都冻得浑身青紫,可是没有一个人发怨言,反而情绪特别高涨,同志们都兴奋地说,‘敌人的飞机也挡不住我们运粮队!’”

唐和恩,是淮海战役中涌现出的千千万万的支前英雄的一个代表。淮海战役,集中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在通向前线的各条运输线上,车轮滚滚、人流如织,几百万民工大军推着小车向前方运送物资,形成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观。

据统计,除在后方动员的碾米、磨面和做军鞋的人力外,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人,为参战部队总人数的9倍;共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万余辆、挑子35.5万副、牲畜76.7万头、汽车257辆、船8500余只;前送弹药7300余吨、粮食近44万吨,后运伤病员11万余人;组织民兵团130余个,担负警卫物资、看押俘虏和打扫战场等任务。

内容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原标题:《【百人百声·我是党史领学人】丁怡轩:一根三尺竹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