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高法出台环境公益诉讼司法解释,专家称为原告减负是亮点

澎湃新闻记者 周辰
2015-01-06 21:3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参加澜沧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的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的专业自然摄影师徐健(右)、董磊架设用来拍摄雪豹的红外线感应相机。新华社 资料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下称:新环保法)实施不到一周,1月6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就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根据该司法解释,社会组织可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但不得通过诉讼违法收受财物。

        解释将从1月7日开始施行。

        社会组织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胜诉被告承担律师费、同一污染环境行为的私益诉讼可以搭公益诉讼“便车”、赔礼道歉被明文写入民事责任等等规定获得业内人士点赞。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学教授王灿发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非常及时,体现了国家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的决心。《解释》对今后环境民事公益案件的审理,对社会组织、法律规定的机关提起公益诉讼都将起到法律保障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常纪文向澎湃新闻透露,为了制定该《解释》,最高法进行了广泛调研,除了征求地方法院意见,还召集环保法、行政法、诉讼法的学者一起座谈,各个学科互相碰撞、启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终很多专家意见也都被采纳。

对“社会组织”进行扩大解释

        原告资格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核心问题。新环保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常纪文认为,《解释》对新环保法中的“社会组织”和“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定义进行了扩大化解释,体现了以人为本,让更多的社会组织能参与公益诉讼。

        《解释》规定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在发布会上说,今后如有新的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拓展了社会组织的范围,这些社会组织也可以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赔礼道歉被明文写入民事责任

        《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公益诉讼原告可以请求被告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常纪文透露,在《解释》制定期间,关于要不要加入“赔偿损失”和“赔礼道歉”,存在很大争议。

        从法理上讲,能够提起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应该是基于污染行为而使自己的财产直接受害才能提起,环保组织自己的财产没有直接受害,原则上不能提出赔偿损失。但是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认为,损害赔偿对公益诉讼的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到公益诉讼的示范效应和威慑力。

        此外,有人提出“赔礼道歉”没必要,公益诉讼解决的是公众利益问题,赔礼道歉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常纪文认为,《解释》中写入“赔礼道歉”十分人性化,对公众的情感也是个安慰。

        另一具有人性化的亮点是,同一污染环境行为的私益诉讼可以搭公益诉讼“便车”,马勇说,先提起公益诉讼后,得出的证据可以作为私益诉讼的直接证据使用,省掉了个人取证的难度。

为公益诉讼原告“减负”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廖鸿在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生态环保类的社会组织约有7000个。“其中符合《环保法》及其《解释》的,根据我们去年的调查推算,大体上700多个,也就是十分之一。”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社会组织面对公益诉讼时存在专业能力不够、公益诉讼费用高昂,一场公益诉讼的平均花费要十来万,且上不封顶,一般社会组织根本无力承担。对此,《解释》规定了多个条款,为社会组织减负。

        《解释》规定,在案件胜诉时,原告为该案支出的检验、鉴定费用,以及合理的律师费等费用应由被告承担。

        “律师费用原来很难让被告支出,这次明确了可以让败诉的被告支付合理的律师费,为以后民间环保组织聘请律师进行公益诉讼提供了费用来源。”王灿发说,“另外,原告只要能够证明诉讼费用有困难,依法申请缓交,法院也要允许。”

        为解决社会组织在专业能力和收集证据方面的问题,《解释》规定,对于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且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必要的专门性问题,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王灿发说,委托鉴定减轻了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困难。另外《解释》还规定,专家可以就一些问题出庭提出专门性意见,这是在环境案件中经常采用的方式,本次司法解释给予了肯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