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姓500年前是一家?上海大学教授:血谱比纸谱更可靠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5-01-05 16:1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史姓合照。

        “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人。”遇到姓氏相同的人,很多人都会说这句话。

        真的是这样吗?

        那可不一定,就算有家谱为证,也未必可靠。

        “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现在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但是纸谱的真实性值得推敲,而血谱却是科学的方式,用这种新方式,可以精确地甄别出家谱的真假,厘清更多的家族传承的谜团。”上海大学教授史定华日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在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帮助下,史定华用科学方法证明了史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多源头、多来源的姓氏。中华史姓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通过国际上最先进的人类遗传学方法重建姓氏、家谱与生物学父系祖先关系的百家姓姓氏家族。

        据史定华介绍,史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全国各地分布很广。中华史姓在《当代百家姓》里排名第85位,人口300余万。史姓人口数排前三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和山东;占当地人口比例数前三的省是:山西、河北和河南。

        从2012年5月开始,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史氏男性进行了Y染色体全测序检测,发现台湾和南昌有两支史氏家族可能源于浙江宁波四明史氏,而湖南、海南史姓则不可能来自四明史氏。全测序结果表明,四明史氏与海南史姓约相差12000年,与湖南史姓约相差4500年,与江西南昌史姓约相差2700年。

        复旦大学王超群博士认为:“中华史姓研究具有世界前沿性,全世界现有Y染色体全测序数据约2500例。全世界高质量的Y染色体全测序数据仅100余例,这次史姓涉及四明史氏全测序就有8人,占比8%”。

        据广西贺州家谱研究会董全吉介绍,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流传至今的祖传家谱很多都出自明清时期,但是,明清两代家谱造假现象却是络绎不绝,“修谱可能有太多人为因素,不可避免会隐藏一些主观动机,所以纸质家谱内容的采用也须慎重。”

        史定华指出,科学地认祖归宗,应该遵循纸谱与血谱相互结合的方法。纸谱是历代先祖留存下来的重要人文资料,但往往会有偏差;而血谱则保存在每个人血液里的DNA中,它忠实记录了世代相传的轨迹。

        1998年《自然》杂志刊登的两篇论文《小世界网络的集体动力学》和《杰斐逊是其女奴最小儿子的父亲》引起了史定华教授的注意。国外科学家率先用Y染色体检测血缘,通过比较在世后裔的遗传标记,解决了“杰斐逊是其女奴最小儿子的父亲”这一两个多世纪的疑案。

        从2012年起,因修撰家谱需要,史定华开始研究Y染色体的遗传和变异规律,提出血缘距离网络。他撰写了《中华史姓——历史人类学视觉》一书初稿,尝试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去探索家族历史。

        “关于血缘关系的认定,中国有过滴血认亲的传说,如甄嬛传中的情节,但缺乏科学依据”。史定华说,亲子鉴定通过DNA比对,可达99.99%以上准确率。能够找到祖先的遗骸自然可做亲子鉴定。

        不过,祖先的遗骸不一定能找到。所幸,不用祖先的遗骸,照样可以认祖归宗。

        “祖宗鉴定并不一定需要把祖宗与我们做亲子鉴定,也可通过判断两个在世男性共祖的年代和血缘距离来确定。”史定华解释说,分子生物学显示,儿女的线粒体都来自母亲,因此线粒体DNA构成母系遗传标志;而Y 染色体只有男性独有,由父传子、子传孙,世代延续。父系Y染色体的遗传标志显示,单倍群不同则5000年内不共祖。17-STR一个不同,约300年前共祖。由于随机性会有波动,全测序可更精确。

        他认为,对史姓家族的多年探索,或许能对其他姓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