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色无味无药可解,你可能也中过世界上最常见的海鲜毒

2021-06-02 1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万物 把科学带回家

撰文 七君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吃了一顿海鲜大餐后,回到家头晕眼花,手脚发麻,上吐下泻。如果你曾经出现这样的症状,那么你很有可能中了世界上最常见的海鲜毒素的招。

这种海鲜毒素叫做西加鱼毒素(Ciguatera,也叫雪卡毒素),它没有解药,人体也不会对它产生免疫力。不过别担心,西加鱼毒素通常不致命。然而,这种毒素会让你在短时期内无法再次享受海鲜,也不能碰酒精、咖啡和坚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世界上最常见的海鲜毒素。

鞭毛藻(图中异形吃豆人)制造的西加鱼毒素(右下为化学式)沿着食物链传播。图片来源:E. Paul Oberlander,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西加鱼毒素听起来像是鱼的毒素,但实际上它主要是浮游生物鞭毛藻制造的,并通过食物链向上累积。这种毒素对鱼没有毒性,鱼吃了没事儿,但人吃了却受不了。

由于能够制造西加鱼毒素的冈比甲藻属(Gambierdiscus)和福冈属(Fukuyoa)的鞭毛藻需要阳光,西加鱼毒素通常在敞亮的珊瑚礁附近富集,那里的海鲜体内的西加鱼毒素含量更高。

常含有西加鱼毒素的鱼类。图片来源:The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世界卫生组织介绍,超过400种珊瑚礁鱼类含有西加鱼毒素,其中包括超受欢迎的商业鱼种,如石斑鱼、海鲈鱼和红鲷。除了珊瑚礁鱼类,在珊瑚礁出没的螃蟹、龙虾、海胆和贝类也都有可能携带西加鱼毒素。

历史上,荷马和亚历山大大帝都曾提到西加鱼毒素中毒。首批登陆澳大利亚东岸的欧洲人库克船长在1773年的日志中也记载了西加鱼中毒的情况。

一般在吃了含有西加鱼毒素的海鲜3-6小时后,人就会不太对劲。患者会感到恶心、眩晕、眼睛模糊、嘴巴发麻。有时中毒的人的冷热感颠倒,比如觉得热的东西摸起来是冷的。

这是因为,西加鱼毒素主要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它会让本来关闭的钠离子通道开启,让细胞里一下子冲进来一大堆钠离子,最终让感觉运动神经的传输速度变慢。一些还研究发现,西加鱼毒素可以穿越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西加鱼毒素引发的症状有时持续几天,有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在症状消失后,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在6个月里不要碰鱼类、坚果、酒精和咖啡。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表示,西加鱼毒素中毒是全球最常见的海鲜中毒,每年有5万-20万人中招。

不过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许多人并不知道西加鱼毒素的存在,在吃完海鲜后也不会把头晕头疼的情况和食物联系在一起,更不会在出现症状后就医,因此这个数字被低估了。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实际中毒人数是上述数字的10-20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个统计模型则预测,每一例被报告的西加鱼毒素中毒病例背后隐藏着259例未报告的。

许多人不知道自己中了西加鱼毒素的毒,主要是因为这种毒素十分隐秘。西加鱼毒素仿佛武侠小说里居家旅行必备的毒药,它无色无味,且无药可解。

目前没有发现能够中和西加鱼毒素的物质,医生只能缓解西加鱼毒素引起的症状。而因为人体无法对西加鱼毒素产生免疫力,在第二次接触西加鱼毒素后,你会被再次放倒。

要想用五官判断海鲜是否被西加鱼毒素污染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加鱼毒素无色无味,不会影响海鲜的外观和气味。更糟糕的是,西加鱼毒素非常稳定,在高温和胃酸环境中也不会分解,因此无法通过烹调和消化过程去除。在商业冷冻环境下,西加鱼毒素可以存在至少6个月。

即使对研究者而言,西加鱼毒素也很难检测。

欧洲食品安全局表示,目前缺乏检测西加鱼毒素的有效手段。现在检测西加鱼毒素的主要方法是小鼠生物法(Mouse Bioassay),也就是让小鼠肉身试毒。不过这种方法很难确定毒素的具体成分,程序也很复杂,因此一般的医院没有技术手段来诊断患者是否中了西加鱼毒。而由于中毒者症状多样,医生有时会将中毒者误诊成其他疾病。

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被下西加鱼毒素呢?

不吃珊瑚礁鱼是最好的方法。2017年,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者 Melissa A. Friedman 和同事的一项综述指出,可能含有西加鱼毒素的鱼种通常也是鱼市上卖得最好的,比如石斑鱼 (Serranidae)、鲷(Lutjanidae)、鲭 (Scombridae)和鲹 (Carangidae)。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也有类似的建议:梭鱼、鯙(如油��)、石斑鱼、海鲈鱼、红鲷等珊瑚礁鱼类是导致西加鱼毒素中毒的常见鱼类,而来自加勒比海、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的鱼类风险更高。避免食用这些鱼类就可以降低中毒风险。

在选用珊瑚礁鱼的时候也要考虑鱼的体型。一般来说,更大只的鱼,比如梭鱼和西班牙鲭鱼(也叫马鲛鱼)含有西加鱼毒素的可能性更高。因为这种相关性,西班牙政府禁止销售产自加那利群岛的超过14千克的鰤(shī)鱼(也叫青甘鱼、平安鱼、油甘鱼)。

此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还建议消费者不要食用海鲜的肝脏、肠子、卵和头,因为脂溶性的西加鱼毒素容易在这些组织里富集。

图片来源:WHO/A.Tritscher

过去,西加鱼毒素中毒案例一般聚集在南北纬35度以内的区域里,但是随着气候变暖,现在这个区域正逐渐向两极扩大。此前不常出现西加鱼毒素中毒事件的地区,如西欧、巴西、地中海中部、墨西哥湾、泰国、西非、日本等地近年来都报告了中毒病例。

有西加鱼毒素中毒报道的地区(红点)。图片来源:the US National Office for Harmful Algal Blooms,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oods Hole, Mass.

比如德国在2012年首次爆发西加鱼毒素中毒事件,当时23人因为食用了进口的热带红鲷(Lutjanus spp.)中毒。对这些患者长达3年的跟踪研究发现,23人中的7人的发麻症状持续了1年以上,这也是首次对西加鱼毒素的长期影响的研究。而从2012年开始,德国每年都有20余人因为西加鱼毒素中毒。

为此,欧洲食品安全局特别组织了15国参与的西加鱼毒素研究计划 EuroCigua project。该项目的一份公开报告指出,西加鱼毒素是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化、渔业贸易全球化都会加剧西加鱼毒素中毒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了类似的警告。

我国是世界上海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西加鱼毒素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2019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研究者梁玉波和同事的一项研究指出:西加鱼毒素在我国南海污染较重。

红鲷料理。图片来源:Ralph Daily/flikr

实际上,珠三角地区常出现中毒病例。201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安全中心报告,香港不时有市民因为食用含有西加鱼毒素的鱼类而中毒,并建议市民尽量少吃油��、金钱龙趸、蓝瓜子斑、老虎斑、老鼠斑、苏眉、西星斑、豹星斑、燕尾星斑、红鰽、杉斑及东星斑等珊瑚礁鱼类。(特别提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并没有参考海鲜酒家菜单。)

嗜食氏试舐石鰤逝世。

参考资料储存于石墨:

https://shimo.im/docs/PXRw3rgHRJJGHkWr/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 bd@wanwuweb.com

原标题:《无色无味无药可解,你可能也中过世界上最常见的海鲜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