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400年前的战国楚墓惊现马镫?系记者误报

澎湃新闻记者 朱戟影
2015-01-06 15:4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400年前的战国楚墓惊现马镫?

        2014年12月28日17:39,网友@吊睛白额少帮主 在新浪微博上用长微博的形式转发了《江汉商报》记者楚望的一篇报道《荆州战国楚墓出土阳干鲫鱼和铠甲,距今2400余年》,主要内容是关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新址夏家台258号墓的考古发掘情况。

考古现场出土的阳干鲫鱼

        从标题上来看,这篇报道最吸引眼球的“卖点”在于从墓中发现了“10多条阳干鲫鱼”,但令@吊睛白额少帮主 眼前一亮的却并非“阳干鲫鱼”,而是记者在列举出土文物时不经意间提到的“马镫”。“看来荆州博物馆水平很不咋地,鱼干什么的都算个屁,这个马镫才是重大发现。高度怀疑是把别的物件儿误认成马镫了。”

        
网友@吊睛白额少帮主 在新浪微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条微博发布后,随即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吐槽,譬如知名作家@马伯庸 就在转发微博时对此消息质疑道:“若真确认是马镫,事儿就大了,何况还是在故楚之地。说不定是急着发新闻先拍了脑袋,暂时不急下结论,坐等报告。”

        历史作家@江上苇0:“战国楚墓发现马镫,如果这事儿没搞错的话,大致就相当于在马恩河和凡尔登的对峙中,从德军棱线后面突然涌出来三千辆怒吼的特三四中战车吧……而我们展开历史研究时,就该关注德军统帅群体的脑子是如何被驴踢了,否则咋会打输?”

        围观其他网友的反应,也多惊讶于马镫会出现在战国楚墓中。显然,这篇考古新闻报道里“马镫”的信息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历史常识。那么,马镫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为什么距今2400余年的战国墓葬里就不可能挖出马镫?

马镫最早起源于中国,促使欧洲进入封建时代

        关于马镫的起源,历来就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80年来,东西方研究者都对马镫的起源、传播以及马镫与民族迁徙等问题进行过讨论。1920年代,德国学者勒科克(A.von Le Coq)就注意到马镫起源问题,只是一时不能确定马镫到底是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发明,还是像中国这样的农业民族的发明。当然,还有南西伯利亚起源说、中国起源说或山地民族发明说等等。

        目前看来,主流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还是中国起源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约瑟 (Joseph 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马镫起源于中国,他指出马镫是公元8世纪从中国传入欧洲。关于马镫在欧洲历史上的作用,他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就像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却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但小小的马镫和欧洲封建制度有何联系?对此问题,美国学者林恩•怀德(Lynn White)在《中世纪的技术和社会变革》(Mediev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一书中有着详细的分析。

        
林恩•怀德在《中世纪的技术和社会变革》中将“马镫改变骑兵战术”和“骑兵造就欧洲封建社会”两个论点结合起来。

        林恩•怀德认为马镫的发明带来军事革命,它使骑兵摆脱了从奔驰的马上跌落的危险,并和战马形成紧密的整体,从而取得了对步兵的优势地位。由于骑兵的这种优势地位,才使得查理•马特组建了由封邑供养的骑兵,欧洲封建制度(feudalism)由此开端。后来,林恩•怀德的这个观点被归纳为“马镫造就封建社会”,是“技术决定论”的代表。

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马镫雏形在西晋

        值得一提的是,林恩•怀德的观点还引发过中国杰出的思想家、经济学家顾准先生的注意。他曾间接读到并翻译过林恩•怀德关于马镫的相关论述,并写有思想笔记,最后形成如今收录在《顾准文集》中的“《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

        顾准当年在译文后的评注中就提出了“中国用马镫,以及利用马镫充分发展骑兵的威力在什么时候?”的问题。然而由于特殊时代的知识所限,非历史学或考古学专业出身的顾准没能对这一问题给出准确的回答。

顾准在评注笔记中对马镫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推测道:“战国时代,战车显然被骑兵代替了,马镫的应用,我相信也不会很晚。即使李广时代还不知道马镫,也许此后不久就用上马镫了。”

        李约瑟早年判定马镫起源中国的证据来自清人冯云鹏《金石索》中东汉武梁祠画像石的拓片,其中因为骑马的“督邮”画像有马镫,所以李约瑟据此认为中国东汉已有马镫。但其实武梁祠的“督邮”画像原来并无马镫,冯云鹏《金石索》中收录的画像其实是画工对拓片进行临摹时的擅自发挥,因此也就对李约瑟造成了误导。

        不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系列考古发掘都证实,最早的马镫确实出现于中国,但不是在东汉,而是西晋。

        中国人最早使用马镫是出于上马方便,而非军事目的,而且经历了从单镫到双镫的变化过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家孙机先生就此问题介绍说:

        “秦与西汉时,始皇陵兵马俑坑和咸阳杨家湾西汉墓所出陶战马已置鞍,唯形制低平,仿佛是一块垫子。为了防止骑者坠马,后来在鞍的前部和后部增设鞍桥。……鞍桥的升高加大了上马的难度。使问题更加尖锐的是,在当时的高桥鞍上,后鞍桥还往往略高于前鞍桥,更使上马的动作遇到障碍。也就在这个时期,我国发明了上马用的单马镫。”

        “严格说,单镫只能叫上马镫,它和双镫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可以说马镫在我国的发明是以高桥鞍的使用为前提,这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颇不相同。”(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90-192页)

        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马镫雏形是长沙出土的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中骑俑上的三角形马镫,它只有一只,吊在马鞍左前侧,供人上马时搭足使用,且骑上去之后就甩开不用了。

        
长沙出土的西晋墓陶骑俑

        而真正可用于骑马作战的双马镫的出现一般被认为是在公元5世纪初,证据来自于1965年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贵族冯素弗墓(415年)出土的一对木芯鎏金铜马镫,镫作圆三角形,高23厘米,宽16.8厘米,表明这时马镫的形制已经成熟,同时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马镫实物,比发现于欧洲的年代最早的马镫还要早300年以上。

        
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双镫

“马镫”系记者写稿时误报

        当我们回顾完马镫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以及相关考古情况之后,再来看《江汉商报》的那篇报道,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引发舆论热议了。倘若报道属实,那么将把中国马镫的出土实物从北燕时期提前至战国时期,并且成为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

        《江汉商报》官方微博已于2014年12月29日16:26发布致歉声明:“本报记者报道荆州楚墓中发现‘马镫’一事,引发国内舆论广泛关注。经过求证,系记者写稿时误报所致,特向广大读者诚恳致歉。以后,本报记者将加强业务学习,引以为戒。感谢各位业内专家关注指正。”

        
《江汉商报》官方微博“致歉声明”

        

阅读链接:

        齐东方:《中国早期马镫的有关问题》,《文物》1993年04期;

        王铁英:《马镫的起源》,《欧亚学刊》(第三辑)2002年4月;

        李硕、林鹄:《马镫、中古骑兵战术转型与游牧族的中原化》,《学术月刊》2014年07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