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抢救室的故事:每个生命都不能轻易放弃

澎湃新闻记者 张婧艳
2015-01-04 18:3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5年1月2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胡美琴向记者讲述踩踏事件当晚经历。 澎湃新闻记者 寇聪 图

        “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轻易放弃。”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后,医护工作者是最忙碌的群体之一。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抢救室,照顾伤者的护士们,度过了一个不眠夜。

下班前的电话

        2015年新年钟声响起时,外滩一公里以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胡美琴,边整理交接班材料,边看了一眼手表。

        这个跨年夜,急诊病人并不多,还有半小时就可以下班了。这个时间,4岁的儿子乐乐应该已经睡着了。她打算,回家睡个囫囵觉,早上和丈夫一起去外地,探望生病的婆婆。

        短暂的平静没有持续多久。七分钟之后,胡美琴接到电话,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目前送医人数是5人左右,情况将持续跟进。

        胡美琴31岁,在这家医院已经工作了10年 ,动作干练。当晚,她是抢救室的护士值班长,应对这样的突发状况,她不会慌张。按照工作流程,胡美琴安排同事准备仪器,汇报上级领导。

        当天晚上,抢救室的值班护士只有3人,胡美琴担心人手不够,调配了留观室、输液室的2名护士来支援。

        还在准备着,第一批病人就到了。担架抬进来2个女孩,还有人怀里抱着妻子冲进抢救室。

        躺在担架上的2个女孩,脸色发紫,处于窒息缺氧的状态。胡美琴将她们送到复苏室,给她们打开静脉通路、接呼吸机。

        被丈夫抱来的女子,吸氧之后恢复了意识,可对答。胡美琴认为她的情况已经好转,希望他们能离开复苏室,转至病房。但她的丈夫仍坚持要求胡美琴看看他的妻子。

        抢救室里床位紧缺,胡美琴让这名丈夫看看那些脸色发紫的伤员,告诉他,医院必须把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伤员。

        胡美琴和院里的医生、护士一起,开始忙碌起来。这是个特殊的夜晚,在外滩、在徐家汇、在淮海路,年轻人跨年狂欢。但是拥挤踩踏事件的消息,已经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蔓延传播。

被伤者塞满的抢救室

        出乎胡美琴的意料,在3个女孩接受治疗后,仍有一批批的伤员被送至抢救室。伤者远远不止5个,此时,她意识到,这并不是一起小事件。

        事后统计,在此次事件中,共有28人被送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其中15人,到达医院时就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抢救室16个床位都满了。胡美琴只好把其他患者转移到其他病房,腾出位置,给这些被紧急送来的伤者。即使这样,床位还是远远不够,很多人只得躺在担架上,这个抢救室有一间教室大小,地板上已经被接受治疗的伤者塞满。

        病床间弥漫着血腥味和呕吐物的气味,地上满是棉球和带血的纱布,医生下达着简短的指令——“插管”、“盐水加200毫升多巴胺”。护士以小跑的速度穿梭在病床间,因为伤员没有床位,一部分医生护士跪在地上进行抢救,一跪就是近1小时。一个平时很少参与抢救工作的护士感叹,“从没有想到自己如此强悍。”

        药物一箱一箱运来,玻璃瓶注射液被整盒打开。打开注射液,常规步骤是砂轮划一下,但护士们为了节省时间,徒手掰开。没多久,废弃的玻璃头就堆满了垃圾桶。

15个黑色号码牌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抢救室里,有四种颜色的号码牌,套在不同病人的手腕上。戴绿色号码牌的病人,病情最轻,可以自行走动;黄色,可以主诉哪里疼痛;红色,代表需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的重伤病人;死者,则被套上黑色的号码牌。

        胡美琴不会轻易给伤员套上黑色的手牌,但那天,她发了15个。

        有几名伤者在送进抢救室时,就已瞳孔散大,没有脉搏,失去生命体征。但在确认死亡之前,护士们依旧会给他们做静脉通路。

        “打开了静脉,就可以给他们输液,他们的生命就还有一丝希望。如果什么都不做,就没有希望。”胡美琴对澎湃新闻记者解释这一动作背后的意义。

        这些动作,是医生护士出于对生命尊重的自发行为。直到医生用心电图确认他们的心跳变成一条直线之后,胡美琴才会拿出黑色号码牌。

        在急诊手术室里,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救治一名伤者。抢救的节奏趋于稳定。接着,胡美琴要帮逝者整理仪容。

        她蹲在地上,用棉球和无菌纱布,一点一点擦拭逝者脸上的血迹,一遍又一遍,希望能为他们留下整洁的遗容。

        抢救室里,有人痛苦呻吟,这已经是病情较轻的伤者了。被送来的伤者中,大多数人陷入了昏迷。他们多数是创伤性窒息,在外滩观景平台至陈毅广场的楼梯上,胸腔受到挤压。

        一名参与救援的医生介绍,伤员的胸腹部受到外力压迫,血液回流受到影响,严重的时候不仅大脑缺氧,心脏也会停止跳动。这些伤者的胸部以上呈红紫色,毛细血管爆裂,仔细看,会发现脸部布满细小的出血点。   

“红6”男孩

        抢救室里,有个病情危重的男孩是所有伤者里面年纪最小的,他只有12岁,手上套着红色号码牌,编号是6号。按照惯例,他被称作“红6”。

        在“红6”的床边,值班长胡美琴忙碌了很久。等他的病情稍微稳定之后,胡美琴把他交接给了护士王寅。

        在接到成批抢救的信息后,王寅从医院6楼的急诊病房调来,支援位于医院1楼的抢救室。

        下楼的电梯上,王寅还和同事分析,这么多伤者,是不是发生了食物中毒或是连环车祸。

        但到达抢救室门口时,她愣住了。工作五年,她从没见过被伤者塞满的抢救室,这些病人的脸部肿胀,呈紫红色,有人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抢救室外,有的家属嚎啕大哭,希望护士能救救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我可以说,我们都已经尽力了,能做的都做到了。”胡美琴说。

        这些伤者大多受伤严重,从手腕到大臂都是紫色的,王寅几乎找不到他们的静脉无法入针,只能求助抢救室的护士。护士的手在伤员红紫色的手臂上来回按压抚摸,找准一个点,插入针头,见到回血便是成功。

        接到胡美琴的指派,王寅来负责照顾“红6”。因为要做除颤,“红6”的衣服已经被褪去,他的身上都是皮下淤血,王寅陪护到凌晨5点。

        “红6”的病情,牵动着很多护士的心。凌晨5点多,王寅离开抢救室,回到自己的病房。同事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红6”的病情,“我告诉她,‘红6’能熬过这一晚,但是不乐观”。

        直到第二天,医生护士才知道“红6”只有12岁,当天和妈妈一起去外滩跨年。全家人里,只有他遭此不幸。

        当晚经过抢救,4名病情危重的伤者转入监护病房,至1月3日,3名伤者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1名伤病者仍处于续昏迷状态。

止不住眼泪

        3天里,胡美琴哭了好几次,她无法忘记那些年轻的、被创伤性窒息憋得发紫的脸。一想到那些伤者年轻的脸,她就有点哽咽。

        有人在送达医院时,就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他们的脸是那么稚嫩,几个小时前,他们还是那么鲜活,和自己的爱人、朋友欢笑着。”胡美琴说。

        心理压力大的,不止她一个人。在重症监护室,一位从内科调来的女医生在抢救期间偷偷哭了好几次。一名男医生问,医生还会怕这些?

        说完这句话,男医生自己也心头一颤,他的女儿和许多伤者同龄,“他们真的太年轻了。”

        胡美琴一想起当时的抢救画面,眼泪还是止不住。在胡美琴眼里,过了那晚,“红6”男孩就该继续读书,那些受伤的女孩,也到了恋爱的年纪。

        “这本该是他们恋爱、结婚、生子的年纪。到了春节,他们就该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了,但是,他们却永远醒不过来了。”

        胡美琴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忘记当时的场景,不过,“生活还是要继续,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坚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