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智慧与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召开
立足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如何守正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如何影响世界?5月29日,“中国智慧与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文史哲》《复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学术月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思想战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齐鲁学刊》等学术期刊主编齐聚丽娃河畔,深入探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践行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
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联合主办。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主持。
“中国智慧与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
以“讲话”和“回信”精神为指引,增强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先锋引领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红亮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的双重历史背景下召开,也适逢建党百年和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希望与会的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及学术期刊界同仁能够积极分享真知灼见,围绕如何在新时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碰撞思想、形成共识,努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红亮致辞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在致辞中表示,构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融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创新要经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学术研究蓬勃发展,才能够促使重大问题产生重大成果,进而推动高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华东师大学报是一本很有思想性的刊物,重视理论创新是其底色之一。祝愿华东师大学报越办越好,永葆理论创新的青春活力。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致辞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文史哲》副主编刘京希介绍了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创刊70周年的《文史哲》杂志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传统学术向共和国学术转轨的积极推动者、研究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助推者。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回信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深刻洞察,这是对学术中国建设和理论创新发展的高瞻远瞩。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文史哲》副主编刘京希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一直致力于‘当代中国学术话语构建’,并一贯重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向与会者介绍了通过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探索人文社科研究的理论方法创新、重启科技与人文的对话、关注跨学科城市研究及为青年学者成长搭建平台等办刊理念和举措,推动学报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与经验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作大会发言
融通古今中外,在交流互鉴中参与全球知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国荣教授从学术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出发,提出要正确处理几对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创造性研究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学术积累性与学术多样性的关系;三是要正确处理文化自信与世界眼光的关系。《复旦学报》主编汪涌豪教授提出当下知识共同体建设的意义与挑战。他认为学术研究只有超越地域、贯通民族国家,才能超越固有的历史文化和知识范式的执念,才能统贯全局,最终构建成完整的知识共同体。《文史哲》副主编刘京希教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分析文明与文化二者的关系。他指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光明未来出自文化的多样性与文明的普遍性之间的有机统一,简言之就是文化为用,文明为本。
具体到不同学科中的交流互鉴,也可以产生全新的知识体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从“大历史观”出发,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思想体系进行全新的思考,从而重塑全球价值,让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文明进入到全球的价值体系当中。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朱国华教授认为,人文学科要往何处去?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必须保持。文学理论的自觉或自主性的成长过程是渐进性的,不能一蹴而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郁振华提出“世界哲学”概念,他认为“世界哲学”不是国别哲学简单的叠加或者说是拼盘,而是一种面向当今时代问题而生的全新哲学话语。
参会专家深入研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树立中国立场,从中国智慧中汲取哲学社会科学新时代理论创新伟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从他本人进行当代中国哲学史(1949年后)研究的思考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进而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道路是当代哲学史研究的时代主题。因此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意识形态和学术形态维度相互关联。《东南大学学报》主编徐嘉教授认为中国的道德起源是基于情感而发的,它的思考方式和西方纯理性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智慧是几千年历史经验的总结,需要更深入体验之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表达。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李正图指出,只有在中国智慧基础上,才能产生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而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它首先是服务于中国的实践,由此产生的智慧成果,也同样能够被世界各国借鉴。《齐鲁学刊》执行主编赵昆教授认为,在今天,儒家智慧隐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把儒家智慧变成中国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学理上需要有更多的探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践行也同样任重道远。
学术研讨会现场
丰富研究维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现实转化的创新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还围绕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角、新内容、新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分析》主编成素梅聚焦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演变以及科学与人文融合对人类的意义进行主题演讲。她认为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与自然关系研究重启,再次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需要关注的热点。《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王浩斌教授认为现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缺乏一个多学科的对话平台。对于中国的制度和文明的研究需要通过多学科对话的平台,才有可能推进对于中国之治和中国智慧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杜敏教授从传播视角下的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提出思考。话语体系是不断创新和不断建构的过程。从传播接受的角度出发,一定要考虑到话语的接受者。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娟丽教授提出对现时代反智主义现象的担忧。反智主义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危害也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多方联动、破旧立新,以学术共同体推动学术前沿研究争鸣
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上,国内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主编热烈对谈。围绕新时代如何办“大刊”,进行高校期刊发展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性的经验交流。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文汇报》理论部主任杨逸淇、华东师大学报期刊社黄薇主任、《思想战线》主编蒋红教授、《求是学刊》付洪泉研究员等国内优秀学术期刊管理者及编辑分享了其在选题、组稿、出版发行、对外宣传等领域的优秀经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探索与争鸣》等期刊的年轻编辑学人也积极发言。
学术期刊主编、编辑交流高校期刊发展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与会学术期刊主编、编辑纷纷表示,办好学术期刊应当将学者与期刊主编、学术研究与学术发表、学科发展与生产应用形成联动效应,搭建更为宽广的学术共同体。首先,应当积极推动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术交流与传播。其次,还要积极扩大学术期刊受众,创新学术期刊形式,采用媒体融合等新型的传播手段,利用互联网拉长学术论文的能见度周期。此外,学术期刊主编应当具有学术敏感性和组织意识,推动不同学术期刊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鼓励和支持更多优秀年轻学者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