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路历程” :侯仁之先生青年时代的冲天理想

唐晓峰
2015-01-04 08:3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侯仁之先生2013年10月22日下午二时许在北京友谊医院重症监护室辞世。那个下午,电话传来消息,与尹钧科、高松凡、岳升阳一起,我们四人急忙赶到医院,帮助家人料理。只见先生脸色微红,面容安和,一如生前。百年风雨,此时风平浪静。

        事后到街上吃晚饭,才六点来钟,忽然接到周振鹤自上海来电,表达对侯仁之先生逝世的哀悼。信息这么快!振鹤的唁电是先生辞世后我们接到的第一份。

        我从未写过对联,那几日,因追思萦怀,先生一生之事历历在目,不觉凑成两句:体国经野沙海行舟图通古今之变,心忧力行春风立中奋蹄天路历程

        熟悉先生生平的人,对这第一句,一望便知说的是什么。对第二句中的“奋蹄”,或许也知道先生晚年以“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自勉的事。先生1995年出过一本书,就叫《奋蹄集》。至于“天路历程”里面的含义,估计知道的人不多。让我在这里解释一下。

        “天路历程”应该是出自班扬(John Bunyan)那部有名的著作,是基督教信仰者在表述解脱困境到达天国的曲折途径时使用的词。我在这里取出“天路历程”这个词,是想把侯仁之先生青年时代的一份激情披露出来。先生在青年时代使用过这个词。

        先生青少年时代,因家庭的原因,受基督教文化熏陶,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中,往往带有基督教文化的特点。基督教讲述的社会,不是一个谋取利益的场所,而是一个等待救赎的对象。这一点与当时中国人的心情恰合,这很可能是先生较长时间保持对基督教文化拥有热情的一个原因。一些基督教的喻示故事与词汇,伴随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成长。例如母亲就是用一些基督教小故事,包括基甸救国的故事,来教育少年侯仁之的。母亲去世,少年侯仁之将基甸救国故事写成文字,以表悲痛的心情和志向。

        而先生成年之后,在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索、理解、表达的时候,仍习惯于用基督教的语言,或与基督教相联系。1938年,作为燕京大学研究生的侯仁之撰写了《基督教与人类的再造》一文,这是先生于学术之外的一份用心之作,也是考察先生早年思想的一篇关键文献。这篇文字在燕大圈内获得重视,被推荐印行,分送给一些师友,包括校长司徒雷登。

        前些年开始,我们搜集整理先生历年的手稿文字材料,很希望找到《基督教与人类的再造》(以下简称《再造》)这本册子,但踪无觅处。今年,忽然得知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一册,遂前往查阅,不料图书馆管理人员见文本纸张脆裂严重,恐进一步损坏,不许翻动,仅允许拍了一张封面照片。虽然没有看到内容,但不难推测,其内容主旨必是由基督教引申到社会改造与人类进步。

        我们在先生的另一篇文字中见到关于《再造》的几句话,那时距《再造》的写作已经过了十年。事情是这样,1946-1949年,先生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1948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一本由坎特伯雷教长撰写的书,名为《占世界六分之一的社会主义》(The Socialist Sixth of the World, by The Dean of Canterbury)。这本充满了对苏联社会主义“实验”同情的基督教读物吸引了先生的注意,他急赴书店购得一册,连夜阅读,并在书的扉页上留下这样一段话: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正午于利物浦大学宿舍会客厅中偶检此书,匆匆看完序文,以为我历年追求之梦想尽在斯矣。下午急赴市内购得此册,当晚读毕四十六页。忆十年前卢沟桥大战爆发之后,余困居平西蔚秀园,曾草成“基督教与人类之再造”一书,痛感耶稣之训诲实与现社会制度格格不入,而教会中人视如不见,听若罔闻,殊为可怪。嗣以印稿一册寄赠星洲好友沈祖荫,来信说所见甚是,但“天路历程”何由而致,余亦未能置答。今得此书,岂现世界中之“天路历程”乎?访苏之志由是益决。

        仁之记 二十八日夜宿舍中正举行跳舞会中 今日又购卫布夫妇《苏联共产主义》与此书作者另一近著,共三册,计付二英镑五先令。

        此一段题记,由侯馥兴在先生陈年笥箱之中翻检出来,是先生思想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史料,里面包含了多重讯息,披露出一节关键的思想转折。

        总的来说,是“现世界”的社会实践,令先生基督教文化的色彩开始褪却,先生已感到了基督教文化在现实社会改造中的乏力。不过,在那个时候,基督教的一些词汇,仍被保留,只是被转换使用到“现世界”中,“天路历程”就是这样一个词语。从题记看出,“天路历程”问题关乎先生“历年追求之梦想”,在与老同学沈祖荫的通信中,曾作为重要问题讨论。当然,对于一个学生青年,认识人类再造的“天路历程”,谈何容易,结果只能是“‘天路历程’何由而至,余亦未能置答”。二十世纪初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的走向进步事业的重要探索,在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在那个大时代中,先生身处欧洲,独有触发,写出“岂现世界中之‘天路历程’乎?访苏之志由是益决”的心得,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缩影。

        “天路历程”关乎先生在青年时期树立的人生理想,在后来的岁月中,这个词汇不再被先生使用,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下一个结论:“天路历程”的一些积极精神也在先生心中消失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事务越来越具体,青年时代的冲天理想会在成年之后的务实中,潜伏内心,而演化为一种终生持久的精神品质。观察先生的一条人生实践轨迹:关心中国水患的治理(学士论文);思考郡国利病(硕士论文);掩护爱国学生奔赴解放区和大后方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而不屈;在天津临危不惧,毋宁让人们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死的”;在英国起草为新中国建设做准备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的宣言与章程;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强调经世致用;“文革”中忍辱负重,排除干扰,奔赴各地指导历史名城的规划工作;深切关注北京城的建设发展;数次深入沙漠做艰苦考察,积极参加改造沙漠的事业;首倡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公约;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些,岂侯仁之先生之“天路历程”乎!

        侯仁之先生,身经百年。斯人虽去,而其跌宕人生自成一部厚重的书,仍值得我们细细阅读。

        2014年写于侯仁之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