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图画书天才云集?

阿甲
2021-06-01 10:27
翻书党 >
字号

实际上,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美国童书圈子非常热闹,涌现出一大堆很奇特的天才,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除了前面说过的二战之后的婴儿潮,以及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和普遍对儿童成长幸福感的日益关照,还有一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背景。战后美苏冷战,催生了盛行一时的麦卡锡主义,这个时期的左翼文人受到排挤和打压,大多数出版社都不敢出版他们的书。但有意思的是,童书出版界没有怎么被波及,如厄苏拉这样很有魄力的出版人很愿意出版他们创作的童书。前面提到的克罗格特的“阿罗”系列就是这么诞生的。另外还有一位著名的科普童书作家米莉森特·埃利斯·塞尔萨姆,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左翼人士,丈夫更是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要的研究者之一。当时因为生活所迫,很多左翼文人都开始创作科普童书了。说起来,银行街教育学院的创作群体,因为多少有点跟传统主流唱反调,也常常被贴上左翼的标签,连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露丝·克劳斯也未能幸免。那一时期的童书圈基本处于政治漩涡之外,所以很多本来与童书不相干的人被吸引过来。

厄苏拉·诺德斯特姆(Ursula Nordstrom,1910年2月2日-1988年10月11日)是20世纪美国伟大的童书编辑之一,她将美国的儿童文学推入了黄金时代

美苏军备竞赛也对美国童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苏联的基础教育水平,尤其是科普教育,让美国许多有识之士既羡慕,又恐慌,他们强烈推动政府在政策上向发展儿童知识水平方面倾斜。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文化精英开始声讨传统的入门阅读读本,进而催生了苏斯博士的《戴高帽的猫》,还有厄苏拉的“我能读”系列。

“我能读”系列

随着苏联发射火箭成功,又将小狗莱卡送上了太空,接着发射了载人火箭,整个美国都感到震惊,他们接二连三推出几个法案,大幅度扩充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童书藏书——直接把钱给到每一个图书馆,让他们在一个公认还不错的庞大童书书目中选书购买,限时申请,直接拨款。这项政策运作了10年左右,一直到尼克松政府逐渐缩减经费,最后才差不多停下来。这段日子是那些出版童书的老牌出版公司真正的黄金岁月。因为需求实在太大,做童书简直就是供不应求,于是一批新的专门出版童书的出版社也应运而生了。

莫里斯·桑达克就是在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他画插画的第一本童书是1951年出版的,1952年出版的《洞是用来挖的》可以算是他确定标志性风格的第一本图画书。接下来的十年,他自己称为“学徒期”,共参与创作了50本童书,差不多一年5本,是不是非常勤奋?而且其中有5本获得了凯迪克银奖,可见质量也很高。1963年,他终于完成了他认为是“真正的图画书”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又译《野兽国》)。这本书从构思到完成到出版,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本书确实将图画书这门图书艺术推向了一个相当完美的高度,在图文叙事的独特性和完成度上,超越了以前几乎所有被称为图画书的作品,似乎树立了一个行业典范,就像当年《比得兔的故事》所树立的典范一样。《野兽出没的地方》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却用一个狂野的幻想故事,引向纯粹的儿童内心世界(甚至深入潜意识世界),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大概因为它在当时比较罕见地触及儿童的负面情绪,所以在出版后多少惹来了一些争议,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美国读者都非常热诚地拥抱了这本书。尽管桑达克自己总是喜欢夸大对这本书的某些负面评论,但即使非常保守的儿童图书馆员们,也毫不犹豫地给他颁发了凯迪克金奖。从那以后,他在童书圈中的名望渐渐达到了顶峰,生活上也基本无忧了,之后更加专注于做自己的书,做自己想做的别的事情(比如搞音乐剧、儿童戏剧)。

莫里斯·桑达克在为孩子朗读自己的代表作《野兽出没的地方》

《洞是用来挖的》的插画

桑达克有个好朋友,比他差不多小3岁,是从法国跑来纽约的小伙子汤米·温格尔。

这家伙后来加盟了《花花公子》,跟希尔弗斯坦是同事,也是他把希尔弗斯坦硬生生地拉到厄苏拉的面前,然后厄苏拉硬生生地拉着希尔弗斯坦拉创作童书,然后我们才能看到《爱心树》这样的书。

汤米·温格尔是个真正的怪才。他在一个特别的年代出生在一个特别的地区,他出生长大的地方是欧洲的阿尔萨斯地区,一个一直被法国和德国争来争去的地方。他1931年出生,1956年离开那里去了美国,这期间阿尔萨斯地区经历了二战之前归属于法国,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二战之后盟军解放,又重归法国。阿尔萨斯当地的方言是德语体系的,但官方语言是法语,二战期间被迫改说德语,之后又改回法语。汤米·温格尔生长在这个期间,耳濡目染许多暴力、人性的荒谬与纠结。他从小又是一个特别顽皮的孩子,4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在家里受到母亲和几个哥哥姐姐的特别宠爱。他特别有才华也特别放荡不羁,中学毕业时校长给他的评价是“肆意反叛和颠覆的个人主义者”。他的一生都非常躁动不安,直到80岁时,他女儿才说“爸爸这几年终于平和下来”。但即使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的插画奖,后来又被法国和德国文化部公认为和平使者,80岁的他还是很乐意别人把他看作有些特立独行的性艺术家。

汤米·温格尔

汤米25岁时怀揣60美元跑到纽约闯荡,他很崇拜《纽约客》的漫画主笔斯坦伯格,学足了他的风格,然后想到《纽约客》去跟斯坦伯格当同事,结果被拒绝了。他当时在纽约的状况很窘迫,钱快花光了,没有工作,在去美国的途中还染上了肝病,急需住院治疗。怎么办呢?有人告诉他,哈珀公司童书部的大编辑厄苏拉特别喜欢招揽怪才去画童书,他就硬着头皮找上门。最初接待他的是当时才23岁的读稿员苏珊·卡尔(婚后名苏珊·卡尔·赫希曼,后来也是一位传奇编辑),苏珊非常欣赏这位小伙子的绘画作品,但觉得暂时没法用来做书,就让他第二天来见厄苏拉。厄苏拉跟苏珊的看法一样,婉拒了汤米拿来的样品,恳切地邀请他创作新故事,且一定要拿来。这位又高又大的小伙子当时很绝望,居然当场就呜呜地哭了。厄苏拉赶紧安慰小伙子,说我现在就跟你签合同,她预付了600美元的稿酬,让他先安顿好生活,新作品的创作慢慢再说。要知道,600美元在1956年是相当大的一笔预付稿酬,而厄苏拉面对的这个小伙子看起来就是一个从欧洲来的流浪汉,从来没有出过一本书。这听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

但汤米·温格尔真的从此就掉进了童书圈子,他养好病后拿来的第一本书就是《小猪麦洛普一家探险记之空中营救》,中文版系列译名是“小猪麦洛普一家探险记”。

《小猪麦洛普一家探险记》

汤米·温格尔后来创作的书大家可能更熟悉,比如最初翻译引进的《三个强盗》《克里克塔》《阿朵莱朵》《月亮先生》,后来还陆续引进了《季拉妲和食人怪》《帽子》《魔法音符》等等。他曾停止创作童书差不多25年,后于1997年创作出版了图画书《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颇有点他的人生自传色彩:主人公福福是一条狗,可他的亲生父母却是两只猫,他的成长环境在猫社区和狗社区之间切换……最终通过他的努力,两个本来相当敌对的社区终于融合在一起。温格尔的故事往往折射了他对成长、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作品中藏着许多童书中不常有的暴力因素,但最终都被他非常机智、幽默地化解,在哈哈大笑之余,常有类似顿悟的感觉。他的图画书,其实不但适合孩子看,也非常适合大人读。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图画书领域确实是天才辈出,其中有一些是从别的领域一不小心跳进来的,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创作《艾洛伊丝》的音乐天才凯·汤普森。大家熟知的李欧·李奥尼本身是一位设计大师,在快50岁准备退休的时候,一次偶然在火车上给孙子孙女讲故事,编出了《小蓝和小黄》,从此也进入了童书世界;艾瑞·卡尔是广告界的精英,也跟着李奥尼进来了。差不多也是那个时期,混迹于纽约广告设计界的华裔艺术家杨志成,也被厄苏拉拉来画童书了。

那位创作《驴小弟变石头》《老鼠牙医生》《怪物史莱克》的威廉·史塔克,本来是极负盛名的漫画家,恰好朋友创办了一家童书出版公司,就把他顺便也拽进来了。

希尔弗斯坦本来主要是给《花花公子》画漫画的,后来成了一个又写歌又唱歌的流行歌手,他是被厄苏拉硬拉来创作童书的;还有那位创作“丹尼和恐龙”的悉德·霍夫,也是成人领域的漫画家、幽默作家,也被厄苏拉请来了。

那位创作《下雪天》的艾兹拉·杰克·季兹,本来是搞纯艺术创作兼带画图书封面插图的,也被一位编辑拉入了童书圈子。

在美国之外,比如英国的约翰·伯宁罕和他夫人海伦·奥克森伯里,荷兰的迪克·布鲁纳,日本的赤羽末吉、中川李枝子,丹麦的依卜·斯旁·奥尔森,也是在那段时间开始活跃的图画书大师。

本文摘自阿甲的《图画书小史》,澎湃新闻经授权刊载,标题为编者所拟。

《图画书小史》,阿甲/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年6月版

    责任编辑:顾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