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辽宁日报:辽宁文艺的价值取向从未有丝毫的动摇
【编者按】
文章提到,千锤百炼,把爱国主义主旋律做成精品,体现了辽宁文艺人的审美情趣。 对艺术的严谨精细和大胆尝试,由一代又一代辽宁文艺人传承至今,亦是辽宁文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文章说,必须承认在国内文艺界,有人标榜“普世价值”,还有人打着各种旗号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但辽宁文艺的价值取向,从未有丝毫的动摇,“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文章认为,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就需走在风气之先,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亦步亦趋、曲意逢迎,不是引领;而隔靴搔痒、自拉自唱,更算不得引领。
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历史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座谈会的讲话、纪要或祝词,更取决于文艺工作者的实践。如何直面时代,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这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须臾不可忘却的时代使命。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只顾政治正确而不尊重艺术规律,是简单而幼稚的。
以下为全文:
(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对文艺工作主体地位的着重强调。而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文艺如何不可替代,又如何大有作为?好比一道宏大的时代考题,需以行动回答,拿作品说话。
在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满载而归,以及省第九届艺术节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即为试答。三年一度的省艺术节上,省直四大文艺院团的四部大戏,件件都是苦心雕琢的原创。尤以《祖传秘方》为最,十年磨一剑,从编剧、导演到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全是辽宁人。掌握原创力,辽宁文艺就拥有了深层动力,越往后走,就越有后劲儿。
四部大戏,都涉及抗战题材,一律制作精良,令观众耳目一新。比如芭蕾舞剧《乌斯浑河的回声》,演员再现寒冬战斗场景时,起初身着厚重棉衣难以起舞。经过多次商讨及修改,改用麻料做舞服,上衣按照抗联战士穿着设计,而裤装设计则轻盈利落,便于舞蹈。如此千锤百炼,把爱国主义主旋律做成精品,体现了辽宁文艺人的审美情趣。
四部大戏,体裁、风格迥然不同,而又都敢于打破常规,推崇创新。以京剧《梅兰芳》为例,以舞剧之形写京剧之神,把京剧舞台上常见的一桌两椅,经过简化后,作为一件贯穿全场的道具。著名艺术家李默然生前就说过,这种对艺术的严谨精细和大胆尝试,由一代又一代辽宁文艺人传承至今,亦是辽宁文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必须承认在国内文艺界,有人标榜“普世价值”,还有人打着各种旗号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但辽宁文艺的价值取向,从未有丝毫的动摇,“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我们以最强的团队、最高的水准、最多的心血,推动凝心聚力,追求向上向善,印证了“引领时代风气”的实力和底气。
(二)
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就需走在风气之先,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亦步亦趋、曲意逢迎,不是引领;而隔靴搔痒、自拉自唱,更算不得引领。
毋庸讳言,当代文艺在引领时代新风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文艺界及作品,要么精致许多,缺少现实感;要么四平八稳,而缺少勇气,譬如,不敢鞭笞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假恶丑,相声失去了讽刺功能,不敢涉及反腐败题材与主题,影视剧无限放大家庭里婆婆妈妈的杯水风波,把家庭当世界;要么回避意识形态的纷繁复杂,一味沉浸在个人世界,从而把文艺与时代、人民割裂开来。
文艺只有走在时代风气之先,才能感应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唱响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希望与力量。看一看鲁迅,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必须要觉醒;听一听《黄河大合唱》,就会感受到我们民族的觉醒与力量。如果说,五四以后的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灯火,恰如其分。而今日的新文艺,也理应为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东方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敢于直面现实的文艺工作者,不是被抬爱,而是曾被忽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果各个领域纷纷涌现这样的人和作品,去正面引领时代风气,“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那么我们的文艺工作才会更有力量。
(三)
引领这个时代的风气,一个首要任务是描述、解释、建构我们身边激烈变动的时代,拿出这个时代所能接受、认可的作品,自觉摒弃掉那种“标语口号式”的应付差事。
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产生了一系列精品,尤以《白毛女》为最,观者人山人海,干部群众一同落泪,共同激发出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艺术家真诚的观察和对现实的思考,并表达最多数人的现实愿望和理想,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一再重读的经典。
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历史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座谈会的讲话、纪要或祝词,更取决于文艺工作者的实践。如何直面时代,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这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须臾不可忘却的时代使命。
无论是陕北不识字的老乡,还是当今用智能手机的90后,都是文艺的服务对象,也是创作的源头活水,“眼睛始终向下”,笔下就会有生活、有力量。正如辽宁剧作家高满堂为准备《闯关东》,行程7000公里,走遍东北三省和鲁西南,挖掘了300年间上千万人闯关东史料,才写出了平民百姓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历史。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只顾政治正确而不尊重艺术规律,是简单而幼稚的。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关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让更多人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启迪,从精神生活中获得教益。
(四)
辽宁文艺要引领的时代风气,归根结底,就是在当下万众言说、价值多元、众声鼎沸的情势下,反映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套话语体系从何而来?只能从中国梦的语境中来,只能从辽宁当下的实际中来。
现实主义是辽宁文艺的 “深根”。60多年来,辽宁文艺走在前辈开创的现实主义风格道路之上,今年“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不论是咏唱中国梦主题的歌曲《旗帜》,表现中华民族恢弘气度的京剧《将军道》,还是深情讲述英模故事的电影《雷锋在1959》、广播剧《照片中的回忆》、图书《国家的儿子》,抑或是彰显辽宁精神的电视剧《大路上》和《闯关东前传》,真实反映生活,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从而散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
地域特色是辽宁握的一手 “好牌”。譬如,电影《雷锋在1959》是反季拍摄,演员们要在冬天演秋天。一场讲述雷锋雨夜抢救水泥的戏,演员们在零下低温中一遍遍淋雨,却毫无怨言。剧组人员回忆说,有些来参演的志愿者对着镜头一起高声呐喊 “向雷锋学习”,然后冲进雨中,场面极为感人。辽宁精神孕育了众多道德楷模,而用辽宁精神创作作品,已经成为我省文艺界的共同信念,从而推动辽宁文艺不断前行。
精品意识是塑造文艺实践的 “骨血”。李默然等辽宁老艺术家留传下最宝贵的遗产,是“戏比天大”、“戏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比如广播剧《照片中的回忆》,与一般主旋律作品不同,主创人员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巧妙采用意识流的叙事风格,以罗阳生前好友、沈飞专职摄影师徐闯作为切入点,从他浏览一幅幅照片,为罗阳选遗像开始,讲述照片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再现罗阳的形象,以新的视角、新的手法、新的呈现方式来提升艺术感染力。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今天的文艺事业面临大发展、大繁荣的丰厚基础和迫切需要。从今日浓墨重彩的节点,辽宁文艺再出发,以无畏精神去创作抒写和讴歌,引领这个时代的风气,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激励辽宁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