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年其实没有多少好书,读完这五本可能就够了

苏更生
2014-12-29 16:0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2014即将翻篇,回顾这一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清单。以下是书评人苏更生的年度好书榜,只有五本,也并非全是2014年的新书,可能不客观,但阅读本来就是私人化的。

《杜甫的五城》

作者:赖瑞和

        游记往往是无聊的,往浅了写就是住宿吃饭花费几何,往深了写不过是追溯当地历史。《杜甫的五城》是我看过唯一好看的游记。赖瑞和是台湾学者,研究唐史。这有些搞笑,毕竟他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没来过大陆。他在普林斯顿念博士时,导师曾说:“你是念唐史的,应该到西安去看看。西安南部被整个终南山包围着。你去看了,就知道为什么唐朝要选在长安建都,因为那里可守啊!”于是他费尽心力,在35岁时第一次进入中国大陆。他沿着盛唐遗迹旅行,“五城”所指的是唐朝在河套地区的五座主要军城:奉安、定远和三座受降城。

        这书令人感动之处是他爱中国,他来到这里就是触摸历史,感受唐朝。赖瑞和寻找昭陵——当然没有找到,但是他站在九嵕山极目四望,这就是杜甫曾写过的“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他看到了当年杜工部看过的景致。他如此热爱中国,热爱这里的山川大地,历史遗迹。

        这本书不仅好看,而且好笑。当年导师让他去西安看终南山,他到后才发现城里怎么也看不见山,终南山远在三四十公里之外,所谓“可守”不过是史家的陈词滥调。

《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

作者:戴斯特·费尔金斯

        不知道这本书为何在国内卖得不好,但它确实是我今年看过最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作者戴斯特·费尔金斯是普利策奖得主,曾供职于《纽约时报》,后加入《纽约客》。他是战地记者,这书写的是他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做报道的经历。

        书里有枪战、爆炸和恐怖袭击,也有阴谋、拯救和死亡,最有意思的却是他在战区跑步,不是逃跑,是锻炼身体,保持体形。费尔金斯穿着紧身短裤和球鞋跑在路上随时可能把命丢了,可他偏要这么做。这是书名的来由,对他来说跑步是战争中唯一能让他不崩溃的事。他的线人随时可能被打死,住宅随时可能被袭击,刚交谈过的士兵转眼变成尸体。这些都让一名战地记者崩溃,但他通过跑步来拯救自己。

        这本书非常好看,戴斯特·费尔金斯与何伟同为非虚构作家,我认为费尔金斯写得更好。

《纯真年代》

作者:伊迪丝·华顿

        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作家都会扭曲生活的面目,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正好处于两者之间。伊迪丝·华顿恰好是上流社会的人,她写的小说都是常人经验外的贵族生活。人们往往艳慕或轻视贵族,前者是喜欢他们的财富和地位,而后者则鄙视他们的虚无和浅薄。

        其实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在伊迪丝·华顿的笔下贵族是这样的:女人买了新衣服应该在箱子底下搁上两三年再拿出来穿,时髦可是最粗俗的;男人们都应该有份工作,但又不能卖力工作。不管是男人和女人,他们都有几十打手套,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实有不同)。

        这种贵族生活不仅陌生,而且过时。伊迪丝·华顿写的不仅是物质,在她看来贵族生活确实无聊而肤浅,但还有一部分值得尊重,那就是责任感。一位绅士需承担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他们抽着雪茄,度着长假,但仍怀有精英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因忽略了个人而高尚。故事里的男主角爱着妻子之外的女人却没有私奔。这种故事在现在看来太老套,缺乏魅力,但这正是伊迪丝·华顿所怀念的、不完美的世界。它的存在好像不真实,人们竟会为高尚赴死。

《穷途,墨路》

作者:保罗·奥斯特

        文艺青年往往以贫穷为浪漫,认定贫穷使人更清晰地看待生活。其实这不对,贫穷是有害的,它往往让人变得偏执和狭隘。

        保罗·奥斯特的好处就是他真的很穷,但没被打败,而是清醒地对抗贫穷,并写出这本非常精彩的回忆录。他为发财干过各种奇怪的工作,还买彩票中了奖,收到过远亲的遗产。他有意不做正经事赚钱而专找歪路子,他认为当作家,并不是什么“职业选择”,和当医生或警察不是一码事,你没法选择,甚至也没法被选择,你接受这个事实,就再也不适合干别的事,你必须做好一切准备,一辈子都得走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你劳作的成果将永远无法带来足够的收益,如果实在想要安居乐业或不至于饿死,你就必须放下身段,去干点别的活计,挣钱付账单。

        这段赚钱的经历被保罗·奥斯特写得非常奇特,没有凄惨和痛苦,充满乐趣。他甚至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其速度、节奏和语调都非常奇异。除了佩服,没想出有什么可以夸奖他的。

《记忆小屋》

作者:托尼·朱特

        托尼·朱特很多学术著作都很优秀,但是我还是独爱这本《记忆小屋》。并非是我偷懒不喜重头书,而是在这本书里托尼·朱特倾注了他所有的感情,它格外可贵。

        朱特是享誉国际的学者,却不幸患上渐冻人症。在去世前几年,他卧床不能动弹,被囚禁在自己身体里。工作已无可能,在漫长的病痛中,朱特选择回到记忆里。记忆是他最后的避难所,这里是一间屋子,有壁炉,有沙发。他在记忆中又拥有了行动力,坐在沙发里回顾自己的一生。

        朱特早慧,成绩卓越,负笈剑桥并留此执教。他研究欧洲问题历史,著作很多。只是渐冻人症让他顺遂的一生有了变化。妻子还年轻,孩子还幼小,朱特却行将就木,但他觉得自己幸运,书中写道:“这时候说幸运,未免太过恶毒。然而幸运有很多种。换上这种疾病想必是冒犯了诸神,对此我没有什么要申辩的……储存记忆的橱柜在我打捞过去岁月的过程中也已找到,对我来说,这不啻是种幸运。但愿我没有辜负它。”

        记忆是最后的财富,他回到了记忆里并挣脱了疾病和死亡,留下这本《记忆小屋》。它真的很好看,如果你只看一本书的话,就是它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