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煤炭消费已经提前见顶,煤炭企业要做好“悲观”准备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灿 发自北京
2014-12-28 09:51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去年,中国生产并消费了全球近一半的煤炭。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空气污染而言,控制煤炭的消费量至关重要。好消息是,中国的煤炭消费可能已经在2013年见顶了,未来也不太可能再“回来了”。

        在12月27日于北京召开的“2014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克隽表示,一种比较激进的说法是,2013年煤炭消费量或已达到中国煤炭消费量的峰值。

        姜克隽解释说,按照原来的模型分析,中国将在2016年煤炭消费量达到控制开始往下降,但今年煤炭消费量已经在下降,目前分析结论是2015年也不会有上升,这也就意味着煤炭消费量今年在降,明年又回不来,按现在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形势,诸如钢铁、水泥等用煤大户产能过剩,其生产量将下降,导致用煤量下降,总体的判断是煤炭消费量“到未来也已经是回不来了”。

        姜克隽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称,预计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45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将降至31-32亿吨,甚至有可能降至30亿吨。这也意味着,202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可能比2013年再降10%以上。

        而据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

        按照姜克隽的说法,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和煤炭消费总量都控制在行动计划指标内,且煤炭消费总量要比行动计划低三成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总量为24.75亿吨标准煤,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此前统计,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为36.1亿吨,

        这也就意味着36.1亿吨或为中国煤炭消费量的峰值。

        姜克隽称,其实也许根本就不用考虑对于煤炭行业国家在真正控制什么,国家在鼓励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发展的情况下,能源消费总量又增长缓慢,也就等于煤炭消费量已经在下降了。

        这种能源消费“去煤化”的趋势在2013年已经显现出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增幅由前十年年均增加两亿多吨,降到50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增幅也由前十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2.6%左右。

        在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此前的行动计划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姜克隽对澎湃新闻表示,按照国家的计划,每年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量约增加70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将增加约3.5亿吨标准煤,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核电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将增加6-7亿吨的标准煤。

        除此之外,再考虑到目前交通的需求,石油消费量也将增长的话,则到2020年煤炭的消费量将有可能降至31-32亿吨。

        姜克隽称,应当向煤炭行业及时传达这种“悲观”的情况,煤炭行业要切实做好行业自身的准备,如果现在或较早达到煤炭消费量的峰值的话,到底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做到精和尖,不能再一味地求大了。

        不过有趣的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对煤炭企业依旧热情,不少煤炭股都走出了波澜壮阔的行情。其中,大同煤业(601001)较今年低点上涨了147.5%,开滦股份(600997)涨幅为106.6%,中煤能源(601898)为89.7%,中国神华(601088)为64%。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