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府一个“供应商”够吗?一个上海街道试点购买社会服务4年
对71岁的蔡克礼阿姨来说,生活在最近两年有了重大的变化。
这不仅仅是由于一场心脏病手术,还因为在那之后她开始走出家门,结束了以前每天只是做家务、看电视的单调退休生活,成为了街道睦邻中心医学讲座、合唱队、排舞队的常客。
“好像自己又有了第二个家一样。”蔡克礼日前这样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描述。
在4年时间里,上海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整合社区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前后成立了4个辐射全社区的睦邻中心,将项目交给专业社会组织承接,如今已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取经者”。
为街道带来家庭医生
走进位于控江路645弄的第四睦邻中心,乒乓室、图书室、排舞室,音乐室,每间房间里都可以看到忙碌的居民。近1000平方米的场地,并非由街道或居委会直接管理,而是交给了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的2名社工。
在研究生毕业以后,年轻的项目经理余慧颖曾经当过医生,对社会组织的兴趣让她改了行,而延吉街道的第四睦邻中心,则成为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场地最大、服务人数最多的一个场所。
“社会组织的功能是把各个方面的人和资源组织在一起,实现对接。”余慧颖说,与原来的居委会相比,社会组织不需要处理社区的繁琐行政事务,可以相对专注于社会生活服务的专业化。
此前,延吉新村街道、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就共同签约了“延吉社区家庭医生与公益健康服务”项目,签约居民只要一通电话,即可连线健康顾问,解决各类健康医疗方面的疑问。如果涉及到特殊的专业医疗问题,健康顾问将为居民呼叫转移到家庭医生的手机,由医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时,中心内部还配备有一名主任医师,专门负责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因此,健康服务成为第四睦邻中心的特色。
除了家庭医生项目的对接外,新途还与中国电信合作了智慧社区平台,居民只要下载手机APP,在孩子需要打疫苗时可以直接通过APP预约,这样既不用排队,系统还会定期提醒。而对于社区普遍提供的测血压服务,通过网络平台的健康档案,血压动态信息可以即时上传到个人账户,方便做长期比较。
帮助居民建立活动小组
在居委会的帮助下,余慧颖还在社区里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居民的需求,适时推出新的服务项目。
一项正在试点中的守护宝工程就是来自于社区调查的结果。
社区70多岁的王老先生,一直因为老伴平女士的老年痴呆症烦恼不已。由于失智,平女士经常会在家人不注意时走出家门,王老先生也数次因为找不到老伴,不得不向居委会书记刘月芬求助,最长的一次老人甚至走失了8个小时。
在查询了各种渠道后,余慧颖给睦邻中心带来了一个新的项目,通过腕表形状的守护宝为失智老人建立“电子围栏”。2014年上半年,控江路645弄就已经有3位老人戴上了这种腕表,通过内置的SIM卡,腕表可以与家人一键通话,家人也可以设定失智老人的活动范围,一旦老人超越范围离开家门或是社区,约定的联系人手机就会收到短信和语音电话的报警。
“老先生使用以后觉得非常好,以前照看时一分钟也离开不了,心都一直悬着,现在可好了。”刘月芬告诉澎湃新闻,社区共有3838名居民,其中60岁以上有1200多人,80岁以上老人有189个,这些针对老人需要的专业化服务是社区急需的。
除此之外,对于调查中许多居民表达的兴趣爱好需求,余慧颖采取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模式,睦邻中心向居民免费提供场地,同时帮助居民建立活动小组,现在社区活动小组有20多个,包括拉丁舞、排舞、扇子舞、健身操、时装队、空手道、书法、摄影、越剧、沪剧等。中心的两个活动室由这些小组排出时间表轮流使用,热心志愿者作为老师,同时中心协助他们制定出规章制度,实现自我管理。
“现在,如果社区要举办一台慰问晚会,睦邻中心只要负责请来观看的老人就可以了,节目都会由各个小组自己排练安排。”余慧颖表示,自我管理的模式,让社会组织可以很小的投入来实现服务功能。
延吉社区第四睦邻中心,社区居民在一起读报讨论,延吉社区创新社区服务管理,让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参与到社区服务和管理当中。 李坤 澎湃资料社区凝聚力大大提高
在居委书记刘月芬看来,引入了睦邻中心后,社区的生活服务功能实现了专业化,提高了档次,虽然居委会由于要做不少协助睦邻中心的组织工作,工作量也不算小,但感觉社区的凝聚力大大提高。
“社区服务是基层的最后一公里,现在更多的居民愿意参与到居民活动与自治管理工作中,对居委工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减负’。”刘月芬说。
在延吉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个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居住区,人口密集,常住人口近9万人,其中老年人口比例近34%,远高于全市平均数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街道办事处的主要工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逐渐转变,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和为民服务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居民多元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因而如何进一步创新社区治理,优化群众服务,成为摆在街道面前的一道课题。
“社会组织的特有专长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聚焦点,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民有所需’,单靠政府这一个‘供应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街道方面表示,最初是在2010年,街道投资近300万元,将延吉四村原本分租给银行、物业等单位的公建配套用房置换出来,成立了第一个社区睦邻中心。同时,街道以问卷调查、座谈、巡访、设置征求意见箱、向社代会代表征集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还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征询调查,为街道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启示和依据。
希望设立专项资金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专家论证,街道决定把建设睦邻中心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作为推进政社合作的切入点和特色实事工程来抓。
目前,延吉新村街道社区按照10分钟生活圈的标准,将区域内17个居委会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采取租赁、收购、共享等多种模式,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完成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四个片区社区睦邻中心。
睦邻中心在空间上将居委会、用餐中心、青少年之家、多媒体放映室、计算机教室、健身房、亲子活动室、志愿中心、慈善超市等融为一体,并具有老来客会馆、“同心圆”独居老人项目、乐龄大学堂项目和常青藤社区健康干预等特色项目,成为直接与居民区连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使居民群众能“零距离”享受多元化多样性的各类服务。
通过听取吸收居民群众的意见,睦邻中心还改变了原来社区服务“以老年人为主”的模式,变成了面向社区各年龄段人群提供公共生活服务的场所。服务项目由8项增加到目前的16项。如根据延吉七村周边外来务工者较多的特点,在就近的睦邻中心设立了“候鸟俱乐部”等。
“目前每个睦邻中心平均每年服务居民达5万余人次,有些老人除了晚上回家睡觉外,白天基本都在睦邻中心度过。”街道相关负责人向早报记者表示,通过引入孵化知行社工师事务所、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新途健康促进社、96890海阳老年事业发展中心等各具特长的社会组织,睦邻中心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专业化的公共服务。2013年,延吉新村街道共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13个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金额接近300万元。
延吉新村街道透露,目前,各居委会负责组织居民对社会组织服务进行日常监督评价,同时街道每年还进行第三方绩效评估和财务审计,并要求社会组织每半年开展内部检查评估,提交评估及总结报告,以便形成社区对社会组织及社工的互动、联动和激励评价体系。
不过,在试验的过程中,延吉新村街道也并非没有遇到难处和困惑。
由于此前街道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并没有专项资金渠道,每年均要从街道财政预算中列支。近年来随着购买服务项目数量的增加和合同数额的上升,给街道财政带来较大压力。街道方面也曾向上级部门提出,希望在市级区级层面能够设立面向基层一线的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专项资金,适当减轻街道在这方面支出的压力。
同时,由于公益服务项目的定价机制仍需完善,街道在公益服务项目定价上缺乏统一的参照标准,包括人员、活动和物品的价格,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急需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关购买公益项目成本核算、定价机制的法律法规。
此外,由于缺少统一的薪酬标准,社工间的薪酬待遇相差较大,再加上很多社会组织无法提供给社工明晰的职业上升空间,也使得很多社工频繁辞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执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