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译厂赵慎之辞世,中国译制片“黄金时代”再失重镇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4-12-26 12:27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上影集团办公室获悉,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艺术家赵慎之老师于12月26日上午8时31分辞世,享年89岁。赵慎之老师为百部外国电影配音,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电影《望乡》中为田中娟代配音的“阿崎婆”,她那独特的音色,影响了很多人。

赵慎之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演员。 

        2014年国庆节,“阿崎婆”赵慎之曾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在一场名为“辉煌年代”的演出中,与影迷们共同分享属于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在演出前,赵慎之用带着浓浓的“朗诵腔”的语气对记者们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也不愿每天活着只剩下吃饭,还想着能做点事,尤其是自己热爱的事。”

        那场演出集结了赵慎之、苏秀、刘广宁、曹雷、童自荣、丁建华等配音艺术家。早年,赵慎之曾为年轻的艾曼纽·丽娃出演的影片《广岛之恋》配音,在当天的演出中,赵慎之现场表演了艾曼纽·丽娃的新作《爱》,时空交错之间,银幕上丽娃成了垂垂老矣的老太太,赵慎之也已经年近90岁。

        事实上,这场“辉煌年代”的演出今年上半年最先在北京举办,而在演出前,一些舞台幕后的小事故,令赵慎之血压突然飙升至230。剧组聘请的医学专家建议她不要上台,但她依然坚持两次登台向观众鞠躬致歉并道谢。当时,主办方极力宣传这样的阵容集结十分难得,“佐罗”童自荣感叹,“这可能是舞台上的最后一次”,赵慎之甚至把此次演出称为是“送给观众的最后礼物”。如今一语成谶,令人唏嘘不已。

上海大剧院“辉煌年代”演出现场,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合影。前排左二为赵慎之。

她走得没有痛苦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陈飞雪是苏秀《我的配音生涯》的责任编辑,编书的过程中,也与赵慎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2月24日平安夜,陈飞雪和朋友一行三人前往嘉定的老年公寓探望赵慎之,当时赵慎之刚刚经历了一场意外,正在医务室吸氧。

       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是,赵慎之的子女常年生活在国外,赵慎之去世当日,正是女儿从日本飞回国看她的日子。24日,赵慎之还高兴地告诉陈飞雪,自己的女儿马上就要回来了。但可惜的是,母女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赵慎之是12月26日上午突发心脏病去世,整个过程没有承受什么痛苦,“赵老师一辈子对人都很好,前几年她有一些小病小灾也都发生在身边有人的情况下,到最后走了,虽然我们觉得难过,但其实对她来说是挺幸运和圆满的。”陈飞雪说。

        “我一直以为她可以活到一百岁的。”主持人曹可凡也这么对媒体说,赵慎之这些年身体一直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血压高,心脏不好。“她走得没什么痛苦,对老人家来说也是一种恩赐。”

今年10月,她曾登台,在大剧院玩得很high

        主持人曹可凡年轻的时候是译制片的粉丝,也曾与已故老配音艺术家毕克有过一段很深的渊源。今年国庆的“辉煌年代”演出,他担纲现场的主持人,见证了赵慎之最后一次“舞台生涯”。

        “她非常认真,短短一个节目,她90岁的年纪坚持到大剧院排练,还非要跟影片对口型。剧场的现场条件不比演播室,对口型是非常费力的事情。我们都觉得她只要站在那,给我们朗诵一段,我们都会非常知足,但她坚持在那里折腾了一个小时。”曹可凡对老一辈艺术家的认真执着十分感慨。“那天晚上老太太玩得很high,原计划她在台上的时间只有15分钟,结果她和苏秀两个老太太在台上和观众互动了将近一个小时。”结束后,大家去宵夜,苏秀说自己年纪大了就先行回家,赵慎之却说,“你们年轻人去哪我就去哪。”曹可凡回忆,“当时我们吃到12点,老太太没有任何忌口,且胃口之好让人叹为观止!上什么菜她吃什么,后来我第二天还有节目要先走,想带她先行离开,她居然说‘我好久没吃过宵夜了,还要继续吃’。”

在“辉煌年代”录制现场,赵慎之与曹可凡聊得很开心。

      曹可凡和赵慎之的交往始于2011年,当时他着手做一系列老译制片的专题,第一个采访的人是赵慎之。“因为她住在养老院,我很容易就找到她,其实那时候我跟她并不熟悉,但她特别热情地给我介绍其他老艺术家。不仅给我他们的电话,还亲自一个个打电话拜托他们支持我的工作。”

        录制那次节目后,曹可凡还去嘉定养老院看过几次赵慎之。“她的生活状态特别好,在养老院结识了后来的老伴儿,两个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还会玩电脑。我做慈善基金会的理事,她还经常开我玩笑,说‘领导你要多关照我们’。”

        身为一位译制片的忠实粉丝,曹可凡感叹那个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又少了一位见证者。“我们这代人,成长在一个文化大沙漠里,他们最早让我们在沙漠里尝到几滴水的甘霖。时代成就了他们,他们也造就了一个大时代。如今大师们一个个故去,我们今天就只剩一个小时代。”

        今年上半年,“简·爱”的配音者李梓过世时,曾激起一波对配音艺术的追思,许多人感叹那个年代的不可复制,曹可凡也说起了他与老配音艺术家们交往的印象。“赵老师是非常坦然的那种人,可以很平静地接受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另一位和她同辈的苏秀老师就比较执着,她不止一次问我‘配音艺术真的就这么没了吗?’其实我知道她也不需要我的回答,她有她自己的执着。”

        曹可凡说,这两位之前在世的最“骨灰级”的第一代配音艺术家,一个是入世的执着,一位是出世的放下,但她们曾创造的时代毋庸置疑的伟大和无可取代。“我不知道配音或者译制片是否还有复兴的一天,但我庆幸作为一个主持人,我曾经记录过、和他们这些老文化人相处过。”

        【延伸阅读】

        2012年初,《东方早报》曾刊载《“老太太”赵慎之:还想继续配音》,澎湃新闻经授权发表,追忆这位配音届的先辈。

        《“老太太”赵慎之:还想继续配音》   

        众所周知,上海电影译制厂有两位著名的“老太太”配音演员,一位是苏秀,一位就是赵慎之。

        看过1970年代那些经典译制片的观众,只要回想一下配音版的日本电影《望乡》,心里就一定会响起阿崎婆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哭,这已经不是田中绢代的原声,而是赵慎之的再创造。有趣的是,生于五四青年节的赵慎之外号就叫“老太太”。

阿崎婆,第一个重量级角色

  《望乡》取材于山崎朋子的社会性纪实文学作品《山打根八番娼馆》,影片描述研究亚洲女性史的圭子,为了调查日本妇女海外卖春的往事,到当年输出卖春妇最多的九州岛原及天草采访。阿崎婆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栗原小卷扮演的圭子了解阿崎婆的悲惨遭遇后,被深深打动,由衷地叫了她一声“妈妈”。受尽苦难、遭众人甚至亲人遗弃的阿崎婆用圭子给她的一块手巾紧紧地捂住脸,失声痛哭。

日本电影《望乡》的女主角阿崎婆剧照。  

        赵慎之说,她怕笑,不怕哭。但这哭声是阿崎婆深埋心底、隐忍了多少年的痛苦的总爆发,这声音有着因长期抽烟而造成的沙哑,更有着抑制不住的强烈悲愤和无奈,因此,这一声长长的哭,胜过千言万语。可以说,对这一声长哭的演绎成功与否,意味着对这个人物的二度创造成功与否。

  阿崎婆是赵慎之配音的第一个重量级角色。当时“老太太”刚到知天命之年,从不抽烟,因此音色和角色的并不相同,但她从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入手,在这两方面做到高度契合,嗓音的差别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由于《望乡》是以非常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日本妓女的生活,1978年在中国上映后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删剪后的版本仍被一些“正统人士”指责为“黄色电影”,数度遭禁。作为配音演员,赵慎之却不以为然,她觉得有着阿崎婆这样身世的人在我们国家、在旧上海也不少。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认为《望乡》是“黄片”的人,首先他们的思想意识就是黄的。赵慎之在配音过程中,和一起工作的同事一样眼泪汪汪的,对阿崎婆的遭遇充满同情,感到心酸。可能是过于投入,配完一个片段后情绪很不好,还沉浸在人物的情感里,午饭也不想吃。

  1970年代以后,赵慎之越来越多地为出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种老太太配音,同一个声音传递出不一样的感觉。赵慎之认为,配音演员的二度创作有时候比直接上镜头表演更难,在银幕上已经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前提下,怎么去符合他/她,向他/她靠,这是一门学问。她牢牢记住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的话:“亦步亦趋,紧随不舍。”充分理解了原片是怎么回事,那么无论社会底层的阿崎婆,还是日剧《华丽家族》里面的贵族老太太,对赵慎之而言,都不在话下。进入角色的方法也是陈叙一的发明:先从最能体现角色个性的某一段戏开始配音,一下子就对这个人物有感觉了。

“自尊又自卑的老太太”

  赵慎之1925年生于天津,曾用名蓝小云。原本是个军人,抱着“打日本人”的目的参加了新四军,后来成为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文工团的团员。1951年2月,她紧随苏秀进了当时尚属于上影厂的翻译片组当配音演员。接着又来了李梓、潘我源等等。这一批配音“元老”,在陈叙一的带领下,一点点将译制队伍扩展为上海电影译制厂。

  赵慎之刚到上影翻译片组报到的时候,还穿着军装,并且向领导行了一个军礼。可能她的身体不好,并没有飒爽英姿的感觉,苏秀把当年的这一幕写进书里:以为要来个花木兰,却来了个林黛玉。从此,背有点弓的赵慎之就背上了“老太太”的外号。

赵慎之年轻时的戎装照。

  “老太太”的第一部配音作品是《光芒万丈》。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话筒,她一点不紧张,按照表演话剧的经验,亮出响亮的嗓音。“老法师”善意地指出她有舞台腔,面对录音话筒,不需要像演话剧那样,竭力把声音传到剧场后面去,而只要像生活当中那样说话。从《华沙一条街》开始,赵慎之渐渐成熟了,配出了里面那个小女孩的腔调。

  赵慎之经常公开说,自己小学都没毕业。她不觉得这么说会有损自己的形象,因为知识不一定都是在学校里学的。作为密友,苏秀对她的这种做派非常欣赏。赵慎之其实出身书香门第,但长辈认为女孩子只要识字就可以了,不必读很多书。赵慎之深为自己能够从事配音这项工作感到幸运,因为这个工作迫使她要学习。在这之前,她会背许多唐诗,看过《红楼梦》、《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名著,但很少阅读外国名著。当她要为那些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配音时,就必定要先看原著,加深对作品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彼得大帝》、《一个人的遭遇》、《父与子》、《科伦上尉》、《红与黑》、《尼罗河上的惨案》、《简·爱》等等,一部电影、一部小说,日积月累。如今,上海电影译制厂年龄最大的赵慎之可说是读万卷书的“老太太”了。她承认自己“很自尊也很自卑”,“文化水平比较低”,但她有爱提问的好习惯,问同事、查字典,所以从她口中很难听到读错的音。

  有粉丝说,赵慎之比较适合配有些忧郁气质的角色,比如《痛苦的一页》中的丽西和她自己最喜欢的《偷东西的喜鹊》中的农奴阿纽塔等。赵慎之的确能把这样的角色演绎得精彩纷呈,但如此来界定她的配音类型肯定幼稚。且不说“老太太”年轻时塑造的那些美妙、纯洁、温柔又不乏幽默的声音形象,如《第一课》、《穷街》、《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婴儿》等这些保加利亚影片,还有老版本《孤心血泪》中的贝蒂等,至于《科伦上尉》和《神童》中的角色,就更是在幽默调皮上加重了分量,《悲惨世界》中德纳第的老婆和《基督山伯爵》中卡德鲁斯的老婆,更是那类贪婪、凶恶的泼妇,况且还有《广岛之恋》里那个浪漫且具有多面性格的法国女性……可见,“老太太”的语言造诣远非“忧郁”二字可以概括。

我行我素的“老小资”

  如今,“老太太”已是真的老太太了,但依然是个“小资”。

  赵慎之喜欢摆弄花草已经到了一个境界。她不喜欢把已经开放的花拿回家,而是迷恋于植物生长、开花的完整过程。“文革”时,有人批判她这种“小资情调”,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如今在敬老院她住的公寓里也到处可见鲜花。她会耐心地观察“昙花一现”的过程,可对做饭她就没有如此耐心了。她常常想,人为什么要一天吃三顿?三天吃一顿多好!于是,退休在家的她一般一天吃两顿,这已经算是善待自己了。

  不在身边的子女不放心她一个人生活,说服她住进了著名演员张瑞芳筹建的爱晚亭敬老院。想不到,在爱晚亭,耄耋之年的老太太与一位杨先生喜结良缘。这位早年来内地参加革命的台湾人杨先生,经常对老太太夸自己过世的太太,表示他如何爱自己的太太,又说赵慎之跟她长得很像。一来二去熟了,两人会PK背唐诗。这是老太太的专长,杨先生只能甘拜下风。老太太的朋友开始替两人张罗,送音乐会的票子,请他们同去欣赏;有时请他们两位吃饭。老太太有自己的判断:一个对自己过世的太太还念念不忘的人应该是重感情值得信赖的人。

  于是,在子女的祝福下,两位老人走到了一起。2001年,他们搬到了南翔众仁静养院的公寓里。老太太还在客厅里放了一张杨先生前妻的照片,以解他的思念之情。不幸的是,现在杨先生也已病故,老太太的客厅里除了花草和字画,还可见几张杨先生的照片,看上去慈眉善目。这正是老太太的处事方式,她尊重客观事实,不喜欢弄虚作假、遮遮掩掩。

  老太太非常渴望还能站到话筒前,像为《达·芬奇密码》里的那个老太太配音那样,过把瘾,不要酬金也愿意,尽管她对现在先进的配音方式有点“不习惯”。

  她很留恋那个互相提意见不会伤感情的年代;留恋汇聚了邱岳峰、毕克、乔榛、童自荣、尚华、于鼎、杨文远、李梓、刘广宁、苏秀、丁建华、潘我源和她等等所有上译厂配音精英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团队,那是永远不会再有的“译制片的盛宴”。

(本文作者老老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