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寻“丝绸之路”:上海专家带领学生复原古代少数民族服饰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4-12-25 20:45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有多种描述,但是从服饰的角度解析是一大空白。

  “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丛书”首发仪式。

        “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丛书”于12月23日在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首次亮相,这也是全国首次通过传统服饰的研究方式复原“丝绸之路”。

        丛书主编、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包铭新教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不仅是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史的一部分,其历史的重要性常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全面复原古丝绸之路,对中国现在打造‘一带一路’政治经济新格局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缺乏相关文献和遗存        

        历史文献和遗存的缺乏,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史研究的“拦路虎”。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更多地偏重于近现代历史的部分,很少有以古代的民族服饰历史为主体研究对象。”包铭新说。

        包铭新表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大大少于汉族的历史文献,这给少数民族服饰史的文献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尽管存有相关服饰记载,如《魏书》有“礼志”,《辽史》有“仪卫志”,《金史》和《元史》有“舆服志”,但是这些汉人学者用汉语语汇为能指的记载,很容易使读者对其所指产生歧见和误解。如《元史》中的“只孙”和“怯緜里”被释为“一色服”和“剪茸”,失去了原文中的色彩和语境。

使用视觉复原研究方法        

        包铭新的研究以历史图像为主要材料。

        他带领学生们多方搜集了北方各族遍及各地博物馆或田野出土的遗物,诸如岩画、壁画、卷轴、纺织品彩塑、石雕、俑人等,同时利用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实物考古发现及敦煌学、吐鲁番学研究成果,对图像中的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展开研究。

        通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的方法,结合文献、图像、实物三方面的资料,包铭新考证分析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形式结构,尽可能地推测其织物种类和纹样装饰技法,以实物制作的形式进行复原,大大加强了研究的深入性和原创性,并且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抽象的历史直观地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

吐蕃服饰复原。

        东华大学团队还创新性地使用视觉复原研究的方法,对丛书部分涉及的古代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复原制作、模拟穿着和摄影,将结果与古代图像进行对比,以此检验研究的正确性。

        谈及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意义,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评价认为,就文物保护研究而言,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石窟、墓室壁画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掉色和剥落,服饰的复原对于丝绸之路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相应的作用;就现实意义而言,一些少数民族服饰用色大胆,款式结构独特,可供影视剧中的服装道具制作以及服装设计借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