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察丨长三角一市三省再聚首,有个共同“DNA”正愈发鲜明
长三角一市三省再聚首,相约太湖畔。
5月27日上午,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沪苏浙皖党政主要领导再次聚首,共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计,并发布了一批最新成果。
随着长三角区域间的走动越来越热络,一市三省也逐渐具备融合了某些相同的气质,比如科创。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本次论坛上,一市三省所签署的协议或达成的共识中,不少都和创新有关,比如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的揭牌,还有签约共建环太湖科创圈,等等。
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在讲话时也对创新进行了重点着墨。比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长三角要激活自主创新源,立足国家战略所需,集结最精锐的力量,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提供最硬核的驱动力。
这背后,是长三角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也是试图突破上限的一种“自我革命”。
作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强引擎”,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阵地,长三角可谓重任在肩。李强表示,当下的长三角应发挥好三大作用:一是当好经济的“压舱石”,二是当好发展的“动力源”,三是当好改革的“试验田”。
科创,长三角这个“DNA”正愈发鲜明
长三角一市三省虽比邻而居,也各具特色和发展路径。比如江苏,依托发达的乡镇经济谱写下“苏南样本”,浙江则孕育出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
然而,面向未来发展,有一个关键词是一市三省均不想错过、想要共同探究和追寻的,那就是科技创新。
本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李强以会议的举办地,也就是被称为“江南水网中心”的太湖作为引子,强调水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等,也就是经济流量畅通的重要性。
李强认为,长三角一市三省要继续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让流量畅通起来,第二点,便是要激活自主创新源。他说,长三角要立足国家战略所需,集结最精锐力量,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提供最硬核的驱动力。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同样谈到“共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想法。娄勤俭说,江苏将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和兄弟省市携手创造高水平科技供给、畅通高效率产业循环、强化高素质人才支撑、打造高标准基础设施体系。
澎湃新闻注意到,其中的“一中心”,就是江苏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谈到,要率先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科创最优生态”。
科创为何极端重要?“原始创新领先一步,技术创新领先一路。”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发言时表示,现在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其实是“卡脑子”的问题。
李锦斌说,安徽近年来抓创新,取得了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昨天的“科技之花”就是今天的产业之果,李锦斌说,安徽靠创新起家,未来还要靠创新“发家”。
湖区经济正崛起
放眼全球的科创高地,往往也具备山清水秀的生态本底,比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抑或瑞士日内瓦湖区。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以科创之名,长三角“湖区经济”正在崛起。
比如地处沪苏浙交汇处,以淀山湖为核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简称长三角示范区)。本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期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据交汇点客户端报道,长三角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称,“水乡客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BD,其主要功能是以生态绿色为引领,传承江南文化基因,嵌入创新策源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将生态人文优势和创新经济进行有机结合,这是对传统风景地区转型发展新动力和新模式的一种探索。
美国未来学家乔尔·科特金说过,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而知识分子在哪居住,人类的智慧和财富就在哪里集聚。
本次论坛的举办地太湖,同样在进行一场“科创革命”。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太湖之滨的无锡,去年正式发布了建设太湖湾科创带的战略构想,也就是将太湖北岸和西岸,无锡发展潜力较强的产业园区、科研院所、创新载体等进行串联,犹如一条珍珠项链一般,以“太湖绝佳处”为“底座”,打造科创高地。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太湖东岸的苏州,于去年底正式发布太湖科学城规划,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核,打造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
本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共建“环太湖科创圈”正式签约。这意味着,打造“科创太湖”不再停留在无锡层面,而是成为了环太湖地区共同的梦想和目标。
加速分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对于科技创新的共同追求,背后是长三角产业分工的不断加速。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苏南以及杭州等地,随着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产业过密、不符合当地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后,必然出现部分产业转移,转型成为创新策源地的现象。
比如苏州的地标产业之一虎丘婚纱,在经历了粗放式规模扩张后,出现了生产经营场地过于密集、消防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商户开始向安徽六安转移——那里的发展场地更开阔、政策相对更宽松。
还有,去年9月,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在苏州昆山召开了一场名叫“昆山下一站”的招商会,区委书记亲自上阵推介,展现出昔日相对后进的地区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和重构的自信姿态。
另一方面,苏州在将部分产业“请出去”的过程中,还在不断挖掘和放大自身在生产制造方面的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
比如,基于相对完备的工业门类和高端精密制造的水平,苏州当下几乎所有区县板块正在全力对接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目标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基地。显然,这是“上海研发 苏州制造”的又一个鲜活案例。
类似这样的“精妙配合”在如今的长三角并不少见。今年3月,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长三角各地正在加速建立水平互补分工的关系,大家认清优势、有舍有得、各扬所长。
她以无锡举例,无锡具备所有的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但并没有发展整车制造,这是无锡的“有意之举”。高亚光说,因为上海已经有整车制造了,无锡如果也发展,势必造成土地等资源的低效利用,形成不必要的竞争。
科创是长三角正在追寻的“DNA”,最终目的还是产业的裂变升级。
李强在此次论坛上表示,构建完备产业链,长三角必须强化分工合作,相互贡献长板,建立互动共生、利益共享的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