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圣诞老人“进化”史:他曾经不是一个胖纸!

澎湃新闻记者 来驰
2014-12-26 07:5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虽然圣诞节古已有之,礼物也从最初就与之相随而生,圣诞老人本身却是个新近的概念。这个今人熟知的洋老头,究竟是神话人物,文学的产物,还是精明资本家的牟利工具?他的诞生发展如何讲述了记忆与魔法的交织、商业与宗教的碰撞?圣诞节传入近代中国时就曾因其“洋节”身份遭到民族主义者的抵制,但圣诞老人为什么没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为您梳理圣诞老人的文化史。

       
 圣诞老人的“进化”(从左到右):12世纪,1848年,1862年,1896年,1931年以后

原型之一:来自欧洲的东正教主教

        
12世纪俄罗斯的一幅圣像将圣•尼古拉斯描绘为一位苛刻的东正教主教,一个“严于责罚”的权威人士形象。

        “圣诞节”(Christmas)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Christ mass)的缩写,又名“耶诞节”,一般认为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圣诞节与礼赠之间的关联由来已久,然而这位“礼物使者”降临人间,是在12世纪前后,以圣•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的形式出现的。

        圣•尼古拉斯是传说中的小亚细亚吕底亚国主教,生活在公元3世纪。据说他常把礼物送给小孩,最有名的故事是他曾向三个少女的窗户里投进装着黄金的荷包,作为她们的嫁妆。到了中世纪,尼古拉斯的大名已经传遍欧洲,他成了俄国人及希腊人的守护神,成了慈善的兄弟会和同业公会、儿童、水手、未婚女子、商人及典当掌柜的守护神,成了像瑞士的夫里堡以及莫斯科这些大城市的守护神,欧洲涌现出成千上万座圣•尼古拉斯教堂。俄罗斯的旧东正教派将他的地位尊崇得更高,他们认为圣•尼古拉斯除了帮助儿童及穷人之外,还保护海员和水手。

        

不得不承认,圣诞老人的声望源自其礼物使者的身份。试想,如果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无关,你还会爱他吗?

        宗教改革之后,欧洲新教国家不再有对圣•尼古拉斯的狂热崇拜,但它的传说以Sinterklaas(圣•尼古拉斯的荷兰语变体说法)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之所以说是原型之一,是因为圣诞老人的起源还有各种版本的不同传说,例如英国人的传说中,圣诞老人就是一个常常奖赏小孩的德国老头。但是对于今日大众所熟知的圣诞老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这个欧洲圣徒。

在美国,他走上了又矮又胖的不归路

        荷兰移民将圣•尼古拉斯主教的故事带到了北美大陆,在这里他被纽约的上层精英本土化为圣塔克劳斯(Santa Claus)。

        1809年1月,Washington Irving在“圣•尼古拉斯节”(“St.Nicholas Day”)当天出版了一本名为《Knickerbocker’s History of New York》(《纽约外史》)的讽刺小说。书中,圣•尼古拉斯不再是圣洁的主教,而被想象成一个叼着泥管烟斗、矮小的荷兰人形象:第一艘荷兰的移民船头上装饰有圣•尼古拉斯的头像;圣•尼古拉斯节在殖民地庆祝;圣•尼古拉斯带着礼物从烟囱进来。这些有意思的想象,是北美版圣•尼古拉斯传说的起源。这一形象对后来的美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后的诗歌中,圣•尼古拉斯大多被描述成一个体形圆胖矮小、叼着烟斗、老顽童式的样子。

       
Knickerbocker’s History of New York

        1810年的12月6日,在纽约举行的首次圣•尼古拉斯周年纪念宴会上,艺术家Alexander Anderson公开了他设计的第一个美国式的尼古拉斯形象,他最经典的设计,就是让圣•尼古拉斯把给孩子的礼物放在壁炉前的圣诞袜里。此后,圣•尼古拉斯作为给孩子分发礼物的形象逐渐被人认可。

Alexander Aderson在1810年设计的圣·尼古拉斯形象

        将圣诞老人与宗教人物圣•尼古拉斯区别开来的关键分水岭,是1821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孩子们的朋友》(the Children's Friend)的书。书中写道:这位圣诞老人(Stante Claus)从北边乘坐雪橇而来,还有一只会飞的鹿。

1821年出版的《孩子们的朋友》一书中的圣诞老人形象

        1823年,一首小诗的走红进一步加速了圣•尼古拉斯这个人物在北美的本土化。这便是经典的《圣•尼古拉斯来访》(A Visit from St. Nicholas),现在更广为人知的题目叫《圣诞前夜》(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它的风靡使得孩子们在圣诞前夜等待一个神秘人物的造访成为了一种美国式的节日传统。

1848, T. C. Boyd, A Visit from Saint Nicholas, Facsimile, St Nicholas Center Collection

        1863年美国内战期间,以政治卡通著称的画家Thomas Nast在《Harper’s Weekly》上发表圣诞节连环画,把圣诞老人画成一个体形圆胖、乐呵呵,留着白胡须的老人。这位圣诞老人还有政治立场,他支持工会,支持林肯总统。这个系列漫画持续连载了23年,更巩固了美国式的Stanta Claus形象。到19世纪末期,对Nast画笔下圣诞老人的“信仰”便成了儿童纯真和成人温情的一种象征。

Thomas Nast于1836年在《Harper’s Weekly》上发表的连环画中的圣诞老人

        尽管如此,这个系列并非“一家独大”,直到1920年代末,圣诞老人的形象仍是多种多样的,只是在纽约上层精英们将圣诞节日“本土化”的努力之下,逐渐地脱离了圣•尼古拉斯的宗教色彩。       

        

1896年的圣诞老人

1922年的圣诞老人

从“绿衣怪人”到“红衣偶像”,正是商业资本的魔力

        文化理论家Rosemary Coombe在他的书中写道:“直到1931年,老式的圣诞老人还是黑瘦的,穿着单调的绿色或者棕色衣服。”是不是黑瘦暂且存疑,但圣诞老人穿的衣服的确不像今天这样喜庆。

        
穿绿衣服的圣•尼古拉斯
穿褐色衣服的圣·尼古拉斯

        1931年,美国正在经济大萧条的愁云惨雾之中。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因为不含酒精的饮料市场不景气,就开始把目标受众从个体转向家庭。他们投放了大量广告,渲染家庭、朋友相聚的幸福。

        一系列广告中最成功的例子要属瑞典艺术家Haddon Sundblom创作的绘画作品。他描绘了一个肥胖的白种男人,穿着红色外套——可口可乐商标的颜色——用一瓶可乐给家庭和朋友们带来欢乐的情景。这个系列广告的投放持续了35年之久,并且大获成功。该公司还为圣诞老人的明亮红色申请了专利,任何一个为可口可乐工作的艺术家都必须使用这种红色,每个在广告中出现的圣诞老人必须要和可口可乐标签上的红色完全一致。

        

Haddon Sundblom创作的广告

        

Haddon Sundblom创作的广告

        
被称为“现代圣诞老人之父”的Haddon Sundblom

        于是,这个体形圆胖、眼睛明亮、留着白胡子、穿着红外套,乐呵呵的圣诞老人新形象随着一个商业策略的成功而深入人心,甚至把“冬季的礼物”带向世界。

近代中国:基督教遭到抵制,但圣诞老人没有!

        那么圣诞老人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呢?

        这要从圣诞节在中国的节日化说起。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自明末以来就是基督教传播的一个中心,这个节日起初被沪人称为“外国冬至”,至民国以后逐渐以“圣诞节”之名流行于像上海等现代都市,成为近代中国颇受欢迎一个洋节。

        其实圣诞节在中国有不少“本土对手”,除了冬至、总理诞辰、“民族复兴节”等官方节日之外,还有被称为“土圣诞”的孔子诞辰。它是国民党政府法定的节日,官方每年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由此形成“土、洋”两个圣诞节的竞争之势。民族主义者对洋圣诞的抵制一度十分强烈,但这个原本宗教性的外来节日还是演变成了世俗化的狂欢节,至少在民间社会中,“洋圣诞几乎完全压倒了土圣诞”(邵志择)。其中的原因,和“红衣偶像”走红的秘密如出一辙,便是商业资本运作的力量。

《申报》上的圣诞老人。左上:1921年12月9日漫画《时不可失》:“我的生日一到,你们没有效力了!”;右上:1921年12月24日漫画,画中字为“中华民国”、“和平”;左下:1938年12月21日漫画《不许通过》;右下:1934年12月26日漫画,无题。图片转自梅灵《<申报>对圣诞节及圣诞老人形象的报道与传播》一文。

        根据一些学者的考察,最早的圣诞广告是面向“办洋务者”的,出现于1916年。而1919年上海的惠罗公司率先将圣诞老人运用于广告。那是一个玩具广告,坐着雪橇的圣诞老人隆重登场。近代广告史上的“著名商标”艾罗补脑汁,声称“圣诞老人不畏严寒,就是因为服用了艾罗补脑汁”。美丽牌香烟广告中,画着圣诞老人形象,并且配文:“圣诞老人说,今年圣诞最可爱的要算‘美丽牌香烟’了。”

        总之,圣诞节前后,新新、大新、永安、先施、福利、老福介、中国国货公司等百货公司纷纷举行优惠活动,热闹情形不输今日;有精明的生意人看到圣诞老人如此受欢迎,注册了“圣诞牌”和“老人牌”商标,其图案都是圣诞老人形象。

        也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圣诞老人,例如世界书局和茂昌眼镜的广告中的圣诞老人就戴着眼镜,中华自来水保温瓶广告中的圣诞老人戴着中国式棉帽,“发达而”牌香烟广告中,圣诞老人说着“圣诞老公公,半夜出烟囱,送来发达而,新年鸿运通”的顺口溜,使用中国式的吉祥语。

        尽管基督教在近代中国遭到了政治和文化层面的抵制,但这丝毫没有阻止圣诞节成为一场商业资本的狂欢。学者邵志择认为,“基于民众消费的物质享受可能是主要原因”,他指出,每到圣诞节之前,《申报》的圣诞消费品广告很多,冬至节礼品也不得不借耶稣圣诞节之名吆喝。1922年的“《申报》耶稣圣诞增刊”提前到12月11日刊出,原因就是“应各商家之要求,故特提前两星期,俾读报诸君于冬节酬赠礼物,可得充分之参考而便问津也”。邵志择认为,圣诞节在近代中国的节日化也显示了中国人对待西方现代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即在抵制其政治、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又欣然接受其物质文明。

        

        资料来源:

        Saint Nicholas and the Origin of Santa Claus(《圣·尼古拉和圣诞老人的起源》),Saint Nicholas Centre(圣·尼古拉中心网站): http://www.stnicholascenter.org/pages/origin-of-santa/

        邵志择:《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耶稣诞辰在近代中国的节日化》,《学术月刊》,2012年12月

        梅灵:《<申报>对圣诞节及圣诞老人形象的报道与传播》,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