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又一家外资零售巨头败退中国:百安居七成股权14亿卖给物美

澎湃新闻记者 陈华
2014-12-22 17:44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英国翠丰集团宣布,以14亿元人民币向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物美集团出售中国百安居70%的股权。 澎湃新闻记者 杨一 资料

        继德国万得城(Media Markt)、英国TESCO(乐购)、美国家得宝(HomeDepot)、百思买(Bestbuy)之后,又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外资零售商,因连年亏损不得不节节败退。

        12月22日,中国知名连锁零售企业物美集团宣布,当日已与英国翠丰集团(Kingfisher Plc)签署正式协议,拟以1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其投资的中国百安居70%的股权,翠丰集团在合资企业中将保留30%股权。

        物美集团表示,这一交易在获得中国商务部审核批准后完成,物美集团将以现金支付全部收购价款。未来,百安居品牌以及现有管理团队仍将保留。     

百安居在中国已连亏8年        

        早在今年3月份,翠丰集团便宣布将会寻找百安居中国业务的本土战略合作伙伴。

        此时,百安居中国业务已经连续亏损7年,2014年仍然难有扭亏的希望。

        英国翠丰集团是全球仅次于美国家得宝和劳氏(LOWS)的第三大建材家居零售集团,在欧洲和亚洲的11个国家拥有1176家连锁店,旗下主要品牌包括百安居(B&Q)、Castorama等。1999年,翠丰高调进军中国,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百安居连锁店,其后逐渐进入高速扩张期。2005年,百安居还巨资收购了当时在中国的另一家外资建材零售商——来自德国的欧倍德(OBI),接收了其在中国的13家门店,百安居在中国扩张的高峰时期,网点数量已接近70家。

        但是,自从2006年百安居前任总裁卫哲加盟阿里巴巴之后,百安居的中国业务就开始出现直线下滑,不断传出关店、缩减经营面积的消息。有分析认为,一方面,百安居的困境来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变化,但另一方面,卫哲时期的百安居只关注开店,做大规模,却在精细化管理和人员梯队建设上存在问题,亦导致公司其后连年亏损。

        目前,百安居中国年销售额仅为40亿元,卖场数量缩减为39家。

        由于百安居长期经营不佳,外界对此次股权交易并不意外。

        国泰君安港股消费分析员许智程分析,由于百安居基本都是租赁店,没有物业价值,其现存资产主要为原址经营权,以及数据、管理系统、品牌、经销商资源等无形资产,因此在行业低迷期,物美以14亿人民币获得其70%的股权,还是比较合理划算的。

外资零售商中国寒冬        

        在中国节节败退的外资零售商,显然并不止翠丰一家。

        2012年9月,全球最大的建材超市美国家得宝关闭了在中国所剩下的7家门店,全面退出中国;2013年3月,欧洲最大的家电卖场万得城关闭在中国的7家卖场,彻底退出中国;2013年8月,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 (乐购)证实,计划以成立合资零售公司的方式,将其在大陆131家门店80%的控股权,出让给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创业(00291.HK);2014年12月,在关闭中国自有门店3年后,百思买宣布已经与浙江地产商佳源集团达成最终协议,将旗下收购而来的五星电器业务出售给后者。至此,正式结束百思买在华8年的全部零售业务。

        事实上,除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巨头还在食品超市鏖战,家电、建材领域的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多年努力已经全部宣告失败。

        “合资企业没有裁员或降薪计划。”物美董事长蒙进暹表示,零售业的整合速度在不断加快,整合可以使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本次整合也同样如此。未来,合资企业将依托物美成功的零售经验和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了解,利用翠丰集团在家居建材领域的专业经验、全球采购能力和品牌价值,提升中国百安居现有业务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物美密集的门店和会员资源,开展促销推广等活动,多业态多渠道发展中国百安居业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