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论是记者还是读者,都该看看这部冷酷的电影

钱恋水
2014-12-23 12:5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夜行者》中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路易斯·布鲁姆是罪案剧中典型的拥有反社会人格的高智商型精神病患。

        编剧丹·吉尔罗伊(Dan GilRory)的小成本处女作《夜行者》(Nightcrawler)以黑马之姿出现在了各个年度最佳电影榜单中。

        故事并不新鲜。无论是反社会型人格的偏执狂,媒体的黑暗,还是对“美国梦”的讽刺,都是被咀嚼过无数次的题材。然而当这些主题成为一部影片的绝对主体,且缝隙里不用一丝温情来安慰你越看越冰冷的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完117分钟的《夜行者》,只想去太阳底下走一圈然后冲个热水澡,好洗掉那些浓得像洛杉矶郊外夜色的龌龊。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路易斯·布鲁姆以偷金属卖钱的小偷身份出场,却有“白色垃圾”难得的彬彬有礼和好听的口音。之后他偶遇车祸现场,发现了以拍摄此类题材为生的行当刺激又高利润,于是以偷来的一辆自行车换得一个警方频率的监听器和一台摄影机。好戏开始。

        布鲁姆是罪案剧中典型的拥有反社会人格的高智商型精神病患。他的世界异常简单:找到一件热爱的事情,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做下去。随着一桩一桩的车祸和凶杀,布鲁姆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除掉了竞争对手,干掉了威胁他的下属,得到了新闻编导的合作和身体。任何拦路虎在他面前都显得软弱不堪。任何一切都只是他摄像机前的拍摄对象,无论是还活着的受害人,吐着血的同行,或者濒死的拍档。

        和《边桥谜案》及《失踪》中同样冷酷的记者角色不同,他们虽然为了利益毫不犹豫地帮助掩盖真相,亦说过:“他们最坏的一天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一天”,但是他们只是被欲望驱使,良知并未被完全磨灭。这样的角色塑造显然比较讨喜,毕竟没有多少人想在屏幕上看到一个完全冷酷的角色,除非他是大反派,能够给出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

        而《夜行者》里的路易斯·布鲁姆显然完全不同。他是绝对主角,没有历史,身边没有任何人。影片在布鲁姆的视频制作公司扩张之际戛然而止,大好的未来在等着他。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没有未来,因为他就是欲望本身。这个角色被剔除了人性的其它方面。看到这一刻,你已经可以看到他的全部人生。

        杰克·吉伦哈尔为此减重三十磅,凹陷的脸颊和大得过分的眼睛是这匹永远饥饿的沙漠之狼的标志。因为没有灵魂,他反而笑起来有种特别的纯真,嬉笑怒骂都可以做到极致,就像一颗透明的钻石,反射的光芒缤纷且璀璨。只有没有自我的人才能这么纯粹。

        蕾妮·罗素饰演的新闻编导独断,强势,每两年换一家电视台,在看见血腥的好素材时会不自觉露出微笑,信奉“哪里有血,哪里就有头条”;“人们想看的是一个喉咙被割开的女人在好社区尖叫着狂奔”。她熟谙新闻界的游戏规则,每夜用血腥的画面满足晨间看电视的观众们永不满足的胃口。

        实习生里克(利兹·艾哈迈德饰)亦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他所有的动作,所有的决定,都只是为了生存和赚钱。即使老板布鲁姆表扬他进步了,“能够看见你面对血腥场面时候眼睛里的光”,这个光亦只是来自肾上腺素的飙升带来的原始冲动。

        导演并不打算赋予这三个人任何人性,只是用镜头冷静地跟随他们的轨迹,几乎不带感情和判断地为观众呈现了三个空洞的灵魂。

        《夜行者》令人恐惧的地方在于除了关乎成功和利益的价值观,其他价值观的全面缺失。当你觉得在网上读教条的商业管理和营销课程然后照本宣科是愚蠢的行为时,布鲁姆把自己变成了这样的一本教科书,每一步都照书上来走,并且毫不质疑,脚步坚定。你看着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竟然无言以对,并且在心底承认这的确是成功之道,寒意就上来了。

        在商业社会,无数个布鲁姆成长并且成功。他们逐渐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然后以成功者的姿态向人们兜售成功之道。应者自然是成千上万,你从成功学永远是畅销书这个简单的事实就能看见现实。

        成功是比道德和规范坚实很多的东西。唯一反对过他们,觉得播出的素材有违新闻道德的人也只是在被奚落了几句之后无奈沉默。在收视率和工作面前,道德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东西。

        《夜行者》是一部冷的影片。就算追踪警匪大战的镜头有大片的感觉,本质依然是隔岸观火。大概是因为大家都病得不轻,所以导演才决定下此猛药。在他的镜头下,链条上的所有环节都病了。电视台以收视率考核,从领导到编导都以此为准绳:观众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观众也病了,影片中唯一一次拍到的芝加哥晨景出人意料地宁静——晨练的人,跳舞的充气人,他们却显然不满意这样生活的日常。

        观众要看的,最好是郊区好社区里的白人被少数族裔屠杀,这样才有各族裔间的仇恨被煽动。对这些观众来说,仇恨是面里的辣椒,而他们正变得越来越嗜辣。

        解决不了的悖论,就是媒体既要有作为公器的责任,亦要谋求生存。这二者在超过半数的时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只要收视率或者点击量成为衡量媒体作品的唯一准绳,它就不可能不谄媚于观众。而有那么多的人,希望通过媒体获得除了知道发生了什么之外的各种感官体验,比如嫉妒、仇恨、嗜血、八卦…..

        这样的生态链就像一个死循环,无数个没那么邪恶的布鲁姆制造新闻垃圾养肥了自己的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