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频|音乐剧《伊丽莎白》:看在白富美的份上,作死也好看

c小调
2014-12-21 14:0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虽然舞美远不如去年年末音乐剧大戏《剧院魅影》来得华美而有冲击力,不过作为一部难得一见的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依然以其地道的德奥式厚重收获了属于它的欢呼与掌声。这不是百老汇式的娱乐至上,阴沉的色调、强烈的节拍、自始至终贯穿的“爱与死”的沉重主题都让这部音乐剧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音乐剧《伊丽莎白》中《世上无难题》演出片段 澎湃新闻记者 杨博 图
        《伊丽莎白》讲述的是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挣扎而多舛的一生。和以往中国观众熟悉的《茜茜公主》不同,音乐剧中的“茜茜”不是电影中浪漫爱情童话的主角。“茜茜”是伊丽莎白的小名。茜茜公主是伊丽莎白的“前世”,曾经天真的烂漫时光与宫廷的深渊对照出截然不同的境地。

        童年电影里如童话般的美好时光和美人佳话,终究是“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字幕中不断提示的时间节点始终告诉观众这是真实历史的重演——与奥皇约瑟夫的出访、孩子的夭折、民众革命的大旗、被刺杀的结局,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伊丽莎白唱着“世人徒然追寻我的生命意义,我只属于我自己”,将伊丽莎白皇后华彩的种种传说与内心世界娓娓展开。

        德国戏剧的间离式表现手法在剧中成为重要的叙事手段。一个误杀了伊丽莎白的刺客卢凯尼从开场就始终游走于舞台,随时从任何一个情境中跳出来,打破剧场的“第四堵墙”对观众作现场解说。开场便是十足的间离。吊桥上吊死了刺杀者,尸体的“分身”从舞台的左侧走出来开始叙述他和他所刺杀的对象如何走向黑暗深渊的一生。

        说起来伊丽莎白是被误杀的,第一幕中卢凯尼每晚接受空虚法庭的审判,申诉自己刺杀伊丽莎白只是成全了女王自己的愿望,甚至召唤出了哈布斯堡帝国的亡灵来作为它辩护的证人。第一幕的诡异气息给全剧打下扎实的底色,之后的整部剧都延续着这种阴沉、黑暗的气质。

        万万没想到,音乐剧这么个载歌载舞的欢乐体裁居然处理得这么阴暗,伊丽莎白的人生和思想倒是得到了高度的还原,而且还原得颇有余味。整场音乐剧无论颜色还是音乐的调子都是阴冷的。舞蹈之于宫廷场景多似傀儡人偶般僵硬;放诸民间又是生生要把人撕碎的愤怒狂暴。现场乐队的铜管声部偶然还有人吹爆了号角,倒是和音乐里激进的情绪有几分吻合。

        舞美虽然说不上华丽,但镜面质感的背景投影出繁华与苍凉的对比,总相随着“爱与死”主题,虽然在偌大的文化广场剧场舞台显得有些单薄,倒还勉强撑得住台面。“闸刀式”的斜拉桥给舞台增加了不少力量感——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拉索桥被放下,作为实体的舞台空间被使用,大多数时候,它高悬在舞台上空,就像命运的利刃始终悬在伊丽莎白的头上。

        另一个值得称道的表现手法是将伊丽莎白一生所面临的悲剧外化成一个具体的人物——“死神”,让“死神”成为伊丽莎白的追随者,在她每一个或风光或脆弱的时刻如影相随,伊丽莎白一生经历女儿的夭折与儿子的自杀,劫难都以死神的深情一吻作为舞台上的直观表现方式,最终伊丽莎白走向死亡时则是与死神的长久拥吻,在视觉与心理上都值得玩味。

        伊丽莎白的一生即是与死神共舞的一生。当死神出现时,背景投影中投射出奥地利这方国土的末日繁华。死神的主题音乐居然摇摆得带着几分轻佻,完全不是概念中的沉重庄严。演唱者的音色带着几分诡魅气息,让这个角色显得格外迷人。

        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上场的段落,作为傀儡皇帝的设定除了台词昭示,身边人提线木偶般的肢体舞蹈与一板一眼的音乐同样在配合着说明这个人物的个性。这个皇帝是个十足的磨叽妈宝男,虽然按照两人相处的模式来说,是伊丽莎白比较作死,不过那个磨磨唧唧的软弱劲真是难以让人对他产生好感。

        茜茜当选王妃的经历很像很多明星最初考表演系或者试镜——作为陪跑者最终晋升为正牌。婚后伊丽莎白遭受各种非议,刺杀者的旁白是“小鸟飞进金丝笼”,宫廷对生性热爱自由的茜茜而言是桎梏牢笼。

 
《我只属于我自己》演出片段 澎湃新闻记者 杨博 图

       《我只属于我自己》是整部音乐剧的点睛笔,也是最广为传唱的主题曲,即便不是正式的歌颂抒发,每每伊丽莎白内心扬起自我的小波澜,相同的主题都会以各种配器和节奏的形式响起。这也是音乐外化情绪的表现。作为古典音乐传统如此发达的德奥出产地,有小小的遗憾是这部剧的音乐算不上丰富,翻来覆去显得雷同,但洗脑效果显著。最后有不少旋律能够盘踞脑中。

        和皇太后索菲的矛盾冲突如同一出宫斗加家庭伦理剧。太后和皇后争夺皇子的抚养权,让皇帝夹在中间受夹板气这种情节还真是放诸四海皆狗血。此时的伊丽莎白还是温柔而软弱,当她脆弱而无望的时候,帅哥死神与之共舞,雍容舞步间,死亡的“治愈力”显得很有说服力。

       结果,伊丽莎白还是找到了抗争的途径——用每天洗牛奶浴、节食、保养头发,各种美颜术让皇帝站在了自己这边——再磨叽的男人在难以抗拒美色这点上也还是男人。当伊丽莎白变成一个美艳而高调的皇后之后,刺杀者又跳出来,告诉观众,世间都在“贩卖她的传奇”、“后世笑谈庸俗不堪”、“谁关心她真实的一生?”

        觉醒的伊丽莎白开始追寻她的自由,并且干涉政治、收拢民心。在这一阶段,她与死神是处于激烈对峙的状态,她的生之欲望正磅礴,死亡站在她的对立面,是她的阴影与阻碍。然而即便是这样风华正茂的好时光,刺杀者仍然适时地跳出来,向观众剖析她“权利与空虚随行”的内心空洞。而从此时的下半场开始,伊丽莎白的服装颜色逐渐加深,从之前的纯白、米黄变成深红色和黑色。

        索菲和亲信们反击的一场木马舞滑稽而有深意。背景幻化成抽象的棋盘,所有人不过是命运的棋子。

        宫斗的狗血戏码还在继续,国王在太后的安排下有了新的女人,并且把女人的性病传染给了伊丽莎白。丈夫的不忠给了渴求自由的灵魂挣脱的坚实理由,她高唱“他的忠诚在哪里结束,我的自由就从哪里开始”。

        所以这个热爱海涅、热爱写诗的文艺女青年开始周游世界。而被她“赢”回来的孩子却得不到母亲的照顾。说到这里,缺少母爱会成为变弯的动力吗?好好一部很严肃而沉重的剧到了王子成年后突然乱入和死神搞基的画风是怎么回事!

        在“天地颓败,人心厌倦,这世界已病入膏肓“的呐喊中,死神带走了绝望的鲁道夫王子,带走的方式是——深情一吻。当时那个画面太美,不敢不看啊!

音乐剧《伊丽莎白》中的茜茜公主造型

        真实的历史也的确如此,1889年一个打断伊丽莎白平静的日子发生了,她的儿子逝世。30岁的奥地利太子鲁道夫与女友的遗体一起在他奥地利的行宫里被发现,经过事后调查认定并非谋杀而是自杀,伊丽莎白从此陷入忧郁症,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伊丽莎白始终在别人身上找错,因此这次她也将她唯一的儿子的死归罪于他人。

        鲁道夫的死亡,导致伊丽莎白产生了一个著名的个人标志。从此以后她只穿黑色衣服,打着一把皮制阳伞,用一把棕色扇子遮住面孔。

        为自由失去亲情的伊丽莎白堕入真正的虚无,“从此我们各自孤单”的心神无法宁息。国王约瑟夫再度上场的时候着实是个“暖男”,两人隔着彼此的阴影对唱着与初相逢许终身时相同的旋律,当时坚信只要彼此守候“世上无难题”,此刻却是“曲是人非”再也回不去的心酸。

        这时候伊丽莎白又一次祈求死神的怜悯,可是“备胎”死神不买账了,话说是因为有了王子就不需要皇后了吗!

        剧终主角在高潮中死去的结局经典得如同绝大多数古典歌剧,比如托斯卡,比如茶花女,而死神最后与伊丽莎白相拥吟唱着“世人徒然追寻你/我生命的意义”,则点名了这出音乐剧存在的缘由。可终究不是徒然的么,爱与死,存在与自由,那么宏大而严肃的主题,如果不是发生在这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白富美身上,谁又有那份闲心去深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