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论|上海无人工厂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编者按】
长期以来,上海社联联系着本市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部队院校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深入研究并回答事关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政府决策不可或缺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上海社联与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联合推出“上海社科专家说”,该系列文章将坚持问题导向,提供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而以无人工厂为代表的制造业新形态,正成为“上海制造”对冲疫情影响、化解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工具。2020年4月出台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也将无人工厂纳入12个重点发展领域。上海仍处于防控疫情的关键期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爬坡期,大力发展无人工厂,对于培育“在线新经济”应对疫情冲击和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一、上海无人工厂发展现状及问题
无人工厂的核心是智能制造,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制定实施了《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等战略规划;举办了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实现引领全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的优先布局;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打造“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聚集国内外力量,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的国内外协同研发。产业层面,目前上海已建成14家国家级智能工厂、80家市级智能工厂,机器人及系统集成产业的规模和能级位居国内第一梯队。
尽管上海在无人工厂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融合型”人才缺乏
既懂智能技术又懂生产制造过程的“融合型”人才是无人工厂发展的关键要素,“融合型”人才不足严重制约着上海无人工厂的发展。一方面,从人才供应方看,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与工业化领域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虽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人工智能与工业化相融合的程度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从人才投入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上海人工智能高层次学者为9人,虽然在全国较为领先,但远落后于北京(79人)、香港(36人)、杭州(22人)。
2.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技术创新能力是无人工厂发展的动力引擎,上海目前无人工厂发展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滞后。一方面,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排名看,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排名较为滞后,反映了上海智能科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数据,上海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为20847,排名第五,与排名靠前的广东(72737)、北京(50906)等省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缺失,汽车产业是上海无人工厂的代表,也是上海无人工厂建设的重要领域与突破口。然而,汽车动力总成等“心脏”所需的高端数控机床技术仍然缺失。
3.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
无人工厂的实现依赖于智能技术与工业化技术,上海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培育以及人工智能企业与工业企业合作方面仍然相对滞后。一方面,相比于北京、杭州等城市,上海缺少一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且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多以初创企业为主,规模较小。《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链接)显示,上海人工智能企业的平均年龄为4.9年,低于全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平均年龄(5.5年)。另一方面,上海在工业领域虽然也有上海汽车、上海电气、振华重工等一批领军企业,但工业领域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实践还不够普遍,缺乏具备工业技术和智能技术双重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
4.产业生态发展不够健全
无人工厂依赖的智能制造是建立在高度融合的产业链基础上的。目前,虽然上海智能制造领域涌现出了一批领先企业,但多是单项能力突出型,尚未形成集聚效应,核心产业的上下游配套还相对缺乏。同时智能制造是基于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更高形态的制造业,其健康发展还依赖于智能技术生态系统。上海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业生态系统培育方面相对滞后,也制约着无人工厂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20)》提供的数据,上海信息技术产业水平排第2位,落后于北京;上海产业数字化水平排第6位,落后于浙江、广东等省市;上海信息服务应用水平排第3位,落后于北京、浙江省市。
二、加快上海无人工厂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培养和引进“融合型”人才。首先,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和工业化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分梯度、分层次实施人才计划,并在户口、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其次,加快“融合型”人才培养。一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及其他高校的相关研究院所,加紧培养智能制造方面专业人才。二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调整,围绕人工智能与生产制造培养一批既熟悉智能技术,又了解生产制造的“融合型”人才。
2.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强化智能技术创新能力,为无人工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构建协同、开放式创新网络,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形成区域智能技术创新高地。一是搭建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渠道,支持上海企业与境外著名研究机构、海外顶尖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二是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聚集国内外智能技术创新资源,围绕智能技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加快智能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将人工智能专业化孵化器纳入创业服务机构支持体系。
3.加快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采取“自主打造+外部引进”方式,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示范无人工厂。一方面,以科创板设立为契机,加快推动智能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加紧培养有潜力成为行业龙头的综合性企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重点吸引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等智能科技巨头进驻上海,并努力在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4.加快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一是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定位等因素,以张江人工智能岛为中心,结合“一核一带”产业群,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释放全产业链、全环节的发展潜力。二是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融合互动协同发展,注重运用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高起点打造全国先进智能制造基地。三是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智能制造的深度应用,实现5G广泛应用、AI深度赋能、数据全面驱动,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作者刘兰娟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信息工程与管理学院教授,作者李斌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