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党媒:年底又现突击花钱的黄金时间,考验政治智商的时候到了
【编者按】
年末时刻,正值八项规定刚过完两周年生日,中纪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赶在此时播出,人民日报12月5日开始连续刊发6篇本报评论员文章,副题均统一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同一时间节点,荧幕、笔端主题如此接近,遥相呼应,“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文认为:明白人都知道这是中央在探测,少了“非常”的外界督导,没了集中统一的活动整治,已经形成的良好风气能否持续下去?
以下为全文。
时至年末,反腐的旋风,劲头不减。18日晚上21点25分,“反腐通讯社”中纪委官网发布消息,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而据媒体报道,王敏在落马当天,还在作廉政警示教育报道。
这样的突然,并非没有先例。广州市原市委书记万庆良,也是在会议进行到一半,就被中纪委办案人员带走。近几天,万庆良又火了起来。原因是中纪委推出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首次披露了万庆良在广州市白云山景区经常出入的会所。这四集专题片,连续四天“霸占”央视黄金时段,与其说是对这四集专题片的重视,不如说是对专题片里的问题的重视。
一边是现实警钟,一边是荧屏警示,高压态势没有改变。兹事体大,且听评论君与您慢慢说来。
此时推出,意义重大
前不久,中办发了《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然而,评论君看到某官员拿着通知,看了一眼抬头,不屑地说了一句“活动都结束了,还来!”,然后就随手放入文件堆里。说实话,评论君真替他的“政治智商”捉急。要知道,见一叶,能知秋来,这是理解政治的关键。
人民日报社一位跑口记者参加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脚本写作。据其透露,脚本最终稿直到开播前四天,才得以确定。如此之急,正是为赶时间节点。播出之日,八项规定刚过完两周年生日不久。回头看,总结得失,正当其时。
与其同行的,还有人民日报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刊发。12月5日开始,人民日报连续刊发6篇评论员文章。所针对的问题,从统一的副题就可见一斑——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在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两个月之际,明白人都知道这是中央在探测,少了“非常”的外界督导,没了集中统一的活动整治,已经形成的良好风气能否持续下去?“病灶”还没有拔除的情况下,有没有新的不好的苗头冒出来,值得我们警醒?
同一时间节点,荧幕、笔端主题如此接近,遥相呼应。既有强力的震慑、反面的警示,也有行胜于言的教育,更有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谈心。专题片反复讲,评论员文章持续说,揭露一些细节,描述案件场景,为的就是敲打掉领导干部一时侥幸心理。不要以为中央就搞“一阵风”,阳奉阴违不好使!“乌纱帽”保不住且不说,沦为“阶下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会误了卿卿性命。这样的态势,正是一种提醒,可别在年底突击花钱的“黄金时代”违反纪律,可别在岁末年初的节日里故态复萌,伸出不该伸的手。如果发现身边的官员朋友还没有这般认识,还请微友作些善意的提醒吧。
旧疾新病,疫苗常备
专题片中,从到黑龙江亚布力旅游区开发指挥部原副总指挥付晓光公款消费,大量喝酒致陪酒人员死亡,到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爱玉如命,非玉不贪,再到万庆良顶着八项规定的高压,出入会所,这些案件的性质,和大事操办婚礼、收取礼金,节假日期间乱发补助等小事、小节,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视中央禁令为“空头支票”,恣意妄为。这些问题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它们如同网络弹窗一样,时不时就弹出来,甚至将清廉的“主页”悄悄改为贪腐的页面。这更说明了作风建设的艰巨性。
不良作风的变种,躲不开群众“探照灯”的照射,在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中一一体现:一些党员干部为官不为总有托词,玩起了“嘻嘻哈哈打圆场,嗯嗯啊啊充呆汉”;“山头主义”“圈子文化”等拉帮结派现象存在;一说到联系群众,就只到田埂上去找老乡、去职业中介所关心待业青年,只知道抱着棉被拎着米面往村里跑,拿着老一套刻舟求剑,对谁是群众都不知道,等等。这些问题出现在这么显著的位置,就是要告诉大官小吏,中央清楚得很,不要以身试法。
可以说,不良作风就如同H7N9病毒,我们刚找到一种“解药”,它们却早已变异了。但无论怎么变,“治党先治官,为官先为人”永远是一支最行之有效的疫苗,这既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和人民日报这个系列评论员的内在逻辑,也是作风建设旋风所刮向的方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